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貝聿銘

增加 54 位元組, 4 年前
建立內部連結
'''贝聿铭'''(英語:'''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 利兹 立茲 克奖,1986年 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1994年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 2003年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等诸多奖项。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 香港 ]] 中國銀行大廈、中国香山饭店等,因此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於美国[[曼哈頓]]的家中逝世,享年102歲。<ref>{{cite news|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305042|title=華人建築傳奇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newspaper=BBC|date=2019-05-17|accessdate=2019-05-18}}</ref>
貝聿銘自哈佛大学畢業後,1948年加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lang|en|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lang|en|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職。1955年,貝聿銘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成立{{lang|en|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經兩度更名後成為{{lang|en|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聯合事務所<ref name=pritzker>{{cite web |url=http://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1983/bio.html |title=Biography (I.M. Pei 1983 Laureate) |work=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accessdate=2009-06-30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28223801/http://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1983/bio.html |archivedate=2009-06-28 }}</ref>。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 [[勒· 柯比意 |柯比意]] 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以[[甘迺迪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貝聿銘有機會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并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是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
贝聿铭人生中的低谷是波士顿[[约翰·汉考克大厦|汉考克大厦]]的玻璃幕墙脱落,当时他和他的合伙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1963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lang|en|The Medal of Honor}})
* 1970年,美國波士頓國際學院「金門獎」({{lang|en|Golden Door Award}})
* 1976年,美國「 [[ 湯瑪斯·傑佛遜 ]] 記念獎章」({{lang|en|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揚其「對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lang|en|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 1978年,[[美國室内設計師協會]]「埃爾希·德·沃爾夫獎」({{lang|en|Elsie de Wolfe Award}})
* 1979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lang|en|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 1994年,美國[[紐約州政府]]「藝術獎」({{lang|en|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 1996年,[[義大利]]「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lang|it|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 1996年,美國紐約市政藝術協會「 [[賈桂琳·甘迺迪| 賈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 ]] 獎章」({{lang|en|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 1997年,美國[[布朗大學]]「獨立獎」({{lang|en|Independent Award}})
* 1998年,美國麥克杜威部落「麥克杜威獎章」({{lang|en|Edward MacDowell Medal}})
* 1999年,美國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中心「文化桂冠獎」({{lang|en|Cultural Laureate}})
* 2001年,[[美國哲學會]]「 [[ 湯瑪斯·傑佛遜 ]] 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卓越成就獎章」({{lang|en|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2003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lang|en|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2003年,美國國家房屋博物館「亨利·C·特納獎」({{lang|en|Henry C. Turner Prize}}),表揚其「對建造技術創新的貢獻」({{lang|en|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1993年,升格為軍官勳位
* 1988年,獲美國雷根總統授與[[美國國家藝術勲章]]
* 1993年,獲美國[[ 赫伯特 喬治 ·沃克·布希|布希]][[美國總統|總統]]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主要作品==
* 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 (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 [[ 陳其寬 ]] 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
* 1961年-1967年:美國[[科罗拉多州]][[博爾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 196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瑪莉亞城廣場]] (Place Ville-Marie)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