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八田與一

增加 598 位元組, 4 年前
擴充
[[File:八田與一.jpg|缩略图|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bd|1886年|2月21日|1942年5月8日}}), [[ 日本 ]] 土木工程師, 在台灣 曾於 日治時期參與臺灣水利工程建設。以 臺灣 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1910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到過世之前幾乎都在臺灣任職定居,曾參與臺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臺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日治時期臺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此外,他還在臺北設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臺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臺灣土木水利人才。由於對臺灣嘉南平原農業水利事業的貢獻,在臺灣和其故鄉石川縣金澤市都設有個人紀念館。
==早年生涯==
八田與一 在1886年(明治19年) 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河北郡花園村(現金澤市今町), 八田屋名門八田四郎兵衛之 排行第 ,父親四郎兵衛是富農,是 八田屋的第五代主人,在 當地 的聞 頗有名望,他共有子女九 男誠一 繼承家業,次 男又五郎 於日俄戰爭中陣亡,三 男智證 為醫生 。1892 ,四男友雄、唯一的女兒叫薰<ref>陳正美,《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頁42</ref>。 1892 年,八田與一就讀今町尋常小學(現今金沢市立花園小學校) ,而後是 ,1896年進入 森本尋常高等小學[1] 就讀 ,1899年,進入石川縣第一尋常中學校 ,1904 ,每天通學需步行往返十六公里,1900年其父親逝世。1904 年,考進 金澤 第四高等學校大學預科二部工科,是當時日本北陸四縣唯一的高等學校,同 樣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 期包括了日後復興讀賣新聞的正力松太郎;同年八田與一 鳥居信平也是出身 四哥戰死 該高校[2]。1907 旅順<ref>陳正美,《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頁44-45</ref>。 1907 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工學科就讀 。1910 ,1910 年(明治43年)畢業,受到老師廣井勇(其有「日本港灣工程之父」之稱)的影響,以及 土木工 科校友 青山士隻身前往興建巴拿馬運河的激勵,他 希望能在亟需建設的台灣,發揮所學和一身長才, 應聘為台灣總督府土木部工務課技手(技術人員),8月前往臺灣,開始工作 。1914 。4 之後 他昇 八田與一升 為總督府 技師 調至土木局土木課衛生股,成為濱野彌四郎 負責桃園台地 下屬,參與臺南水道計劃及嘉義和高雄等地上下水道 灌溉 工程 。1916年5月至7月間,他前赴菲律賓、爪哇、 婆羅洲、蘇拉威西、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地考察當地用 ,282公里的 設施;同年8月 轉派至土木課監察股,負責發電 溉等工程 溉22000多甲的農地。之後 八田 桃園埤圳計畫,進入桃園深山進行 一繼續他的台灣水源 調查 、測量 在短時間內完成桃園大圳的工程設計書。隨後,該計畫被 並向台灣 總督府 認可,並於同年11 提出「日 開工。1917年,在桃園埤圳工程工程已進入軌道後,土木課長山形要助要求他接掌開發 水力發電 及興建水壩等工程,經過勘查後,他提出了 廠」和「 嘉南平原 水利 灌溉 工程和日月潭水利發電事業兩項 計畫 」<ref name"風傳媒">[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52386?srcid=73746f726d2e6d675f30313766613063386164623637666132_1564194043 為何八田與一之妻要投水自盡?他奉獻一生於台灣 妻兒卻被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之建廠計畫無異議核准 華民國這樣對待],風傳媒,2017-04-19</ref> 此時八田  1917 已31歲,家鄉雙親數度函電急催返日相親結婚 因此八田向局長請假返回故鄉石川縣金澤市,1917年8月14日 八田與 一在 金澤市 米村吉太郎醫師之千金 米村外代樹 婚, 外代樹16 當時八田與一31 歲, 妻子則 剛從金 沢第一 高女 以第一名的成績 畢業 ,才16歲;妻子的父親是米村吉太郎,為醫生、之後曾任石川縣議會議員 。婚 後在日本短暫新婚旅行 後, 他與妻子一同返回臺 即到台 生活 市西門 (今中 <ref>陳 區濟 美,《嘉 路中山 大圳與八田與一》,台 路一帶)定居[3] 市政府文化局 共育有二男六女 頁60-61</ref>
==建造嘉南大圳==
臺灣嘉南平原的氣候特色是少雨(夏雨冬乾)且日照時數長;當地早期耕地多為倚賴天候決定收成的「看天田」,且因無大型灌溉設施,作物種類受限,土地生產力僅臺北州和臺中州地區之一半;此外,颱風季節時還有洪水問題,而沿海地區更有鹽份偏高的情況。為了發展雲嘉南地區的農業並增加糧食供給量,八田開始調查在嘉南平原興建大型水利設施的可能性[4][5][6][7] ,1917年(大正6年),他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5] ,隔年在嘉南地區進行實地調查[8];最後,他向總督府提出嘉南大圳建造計劃書,但「官佃溪埤圳計畫」在送交日本內閣會議討論時,因其規模大於桃園埤圳四倍,興建費用太高,大藏省以太過理想化和調查不夠充分化為由而駁回 。[9]1918 。1918 年,日本本土發生米騷動事件,日本內閣態度轉變,在臺灣自籌部分財源之條件下,嘉南大圳獲得同意興建。[10]。1919  1919 年(大正8年),「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成立,由八田與一技師率領技術人員共八十餘名負責所有實地測量、設計和工程相關事宜。1920年,嘉南大圳設計和規劃[11] 完成,八田與一受命負責建造嘉南大圳的核心工程烏山頭水庫;該水庫利用臺南官田區、六甲區、大內區、東山區間的低窪谷地為儲水區,貯蓄官田溪的雨水形成珊瑚狀的水庫。此外,亦有建設給水設備,在曾文溪上游大埔溪北岸楠西鄉王萊宅建一取水閘門,鑿一取水隧道貫穿烏山嶺,名為烏山嶺引水隧道,導引大埔溪水到官佃溪上游進入水庫。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命名水庫為「珊瑚潭」。嘉南大圳下游以烏山頭水庫為中心,分成南幹線和北幹線,灌溉排水渠工程項目包括水汴、水門、渡槽、跌水工、明渠、暗渠、防潮自動排水門等,並建造通訊線網,其灌溉區域涵蓋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等地。1920年9月,這個當時亞洲最大的灌溉土木工程正式動工。1921年,受限於官方人員身份無法兼任民間事業體之職務,八田與一辭去官職轉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監督課長兼工事課長,並暫居嘉義。1922年,他擔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並於烏山頭宿舍完工後舉家遷入。
為了確認大壩施工法之可行性,八田與一開始研究世界土木專家的論文和先進國家興建大壩的方法。1922年,他特地率領藏成氏、白木原兩技師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日本等國作實地調查,為期八個月。1924年,又招請美國土石水壩權威Joel D. Justin到台灣評估可行性。最後,他採用個人自創的半水力沖淤式土壩施工法(Semi-hydraulic Fill Method)興建大壩,壩體只使用0.5%的混凝土,以卵石、圓礫石、碎石、溪沙、黏土等混合土壤為主,在堰堤的中心建造微細粘土的中心羽金層,遮斷滲透水。這是亞洲當時唯一的溼式堤偃水庫,壩堤是目前世界僅存的半水式沖淤土石壩結構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為此,他特別將其命名為「八田水壩」(HATTA DAM),並在學會期刊上向全世界介紹。此外,當時組合(今水利會前身)或工程承包業者都拒絕採用大型機械,但他評估若以人力建造這種堰堤,即使耗用20年以上也無法完成。在他的遊說下,終於決定採用自美國與德國購入之大型土木機械,讓臺灣當時走在日本之先,也是創亞洲之先。當時使用的大型蒸氣動力土木工程機械有鏟土機與450匹馬力抽水噴水機,另外,還置有重達56噸的蒸汽機車頭與砂石運輸車輛在鐵路軌道上行駛等,以加快工程速度,並在最終比原定時間提早15年完成,用七年時間,完成貫穿烏山嶺的引水隧道;其長度3078公尺,直徑8.5公尺,所流注的水量十倍於日本當時最大的農業工程-愛知事業,是當時世界僅有的工程創舉。
八田與一過世後,妻子外代樹仍居住在臺北,1944年,長子晃夫於東大畢業後即加入海軍,次子泰雄就讀台北高校時即被徵召入伍,四女嘉子就讀東京女高,長女正子、次女綾子均遠居日本,因此家中僅有浩子、玲子、成子三人。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逐漸喪失優勢,由於美軍空襲臺北,外代樹和女兒們疏散到台南烏山頭,回到她曾居住10年的地方。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31日,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與家人團聚。由於對亡夫的思念,也不願意因日本戰敗而離開臺灣,隔天9月1日颱風天清晨,外代樹趁家人還在熟睡之際,來到八田與一投注一生心血的烏山頭水庫,跳入放水口自殺,結束了四十五歲的生命,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15] 。外代樹遺體經嘉南水利組合人員尋獲後火化,少部份骨灰交家屬帶回日本,剩餘骨灰則與八田與一合葬於烏山頭堰堤北側大壩上,八田與一銅像的後方。1946年12月15日,水利會在八田技師銅像的後端,用花崗石作成日本式的墓碑紀念他們 。嘉南農民感念八田與一,不僅為八田夫妻合葬立墓,更在每年的5月8日,八田與一罹難那一天舉辦紀念追思會,從不中斷。而曾被收起的八田與一銅像,後來由一位水利會員工在台南官田火車站的倉庫中發現,立即向政府申請設置許可。然而,申請一直沒有核准,直到1981年,政府終於核准八田與一銅像設置許可,重新佇立烏山頭水庫<ref name"風傳媒"/>
2017年4月15日 八田 夫婦有二男六女共八名子 與一銅像遭到統促黨成員李承龍與 性友人邱晉芛以線鋸鋸斷頭部 全都在臺灣出生成長;已經將臺灣視為故鄉的他們戰後被迫遣送銅頭部迄今下落不明<ref>[15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451207 斬首八田與一銅像 李承龍判刑5月定讞], 回到他們父母親出生的故鄉—日本石川縣金澤市 自由時報,2018-06-07 。</ref>
== 參考資料 ==
{{reflist}}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