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郑珉中

增加 57 位元組, 4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人物简介==
'''<big>郑珉中</big>'''  <p style="text-indent:2em;">男, [[ 汉族 ]] ,字从易,晚号南郭琴叟。1923年生于 [[ 北京 ]] ,原籍 [[ 福建 ]] 闽侯,寄籍四川华阳。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博物馆协会 ]] 会员、 [[ 中国书法家协会 ]] 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项目 [[ 古琴 ]] 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生平 ==
'''<big>郑珉中</big>''' 原籍福建闽侯,寄籍四川华阳,1923年生于北京旧知识分子家庭。求学之时醉心于书画古琴,幼年临习汉魏碑帖。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至1939年,先后师从北京林彦博、丹阳汪蔼士学绘画,从王杏东、 [[ 李浴星 ]] 学古琴。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拜著名古琴家 [[ 管平湖 ]] 为师,就学四年,得管氏弹琴、鉴琴、修琴的琴学心得。 <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秋再从 [[ 溥雪斋 ]] 学习书画。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秋到 [[ 故宫博物院 ]] 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与研究,曾任陈列组、历代艺术组、法书铭刻组、绘画组、铜器组、金石组、工艺组组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53年、1961年他将家藏的瓷器57件、印章20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后,重点从事古琴、古砚的研究,先后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
<p style="text-indent:2em;">三个月后,郑珉中跟管先生学了《静观吟》、《良宵引》、《平沙落雁》。管先生手把手地教弹、示范,郑先生这样跟管先生学了四年。管先生对他也给予厚望,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琴艺继承下来。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郑先生父亲去世,同年10月1日,他进入故宫负责建筑,由于生活变故,他家的房子也卖了,郑先生搬进了故宫东连房宿舍(故宫外景山前街)。下班后,同事们都在打牌,他就每天晚饭后,把学琴以来老师教的曲子从头到尾温习一遍,每曲弹三遍,一直坚持到1953年。
<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管平湖先生与张伯驹、王世襄、溥雪斋、 [[ 杨葆之 ]] 和郑珉中等人,创办了“北平琴学社”(1954年改称“北京古琴研究会”)。建国后,南方今虞琴社的查阜西先生组织了北京古琴会,郑先生也是会员。那时,他每天热衷于练琴,学过的古曲都抚得很娴熟,并常常参加各地的演出活动。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古琴有君子之德,“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一致。王世襄先生的夫人袁荃猷与王迪、郑珉中,皆为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同门弟子。
==古琴鉴定==
<p style="text-indent:2em;">建国后,他被调到文献馆,1951年陈列部成立,就被从文献馆调到了陈列部。当时历代馆陈列里有唐琴两张、宋琴两张、元琴一张。唐琴“大圣遗音”,是当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检查时,王世襄先生在南库发现的它,郑珉中请管平湖先生把这张名琴修好。包括“大圣遗音”在内,故宫还有唐琴四张,其余各时代古琴四十多张。与琴有关的文物有珍贵的琴谱,明清家具中的琴桌,宋锦的琴套,工艺品的琴模型,另有各式观赏琴铜琴、铁琴、石琴等。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70年代,郑珉中先生开始对古琴作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大量艰苦工作之后,郑珉中先生第一次提出用标准器鉴定古琴的方法,并以私人收藏的几张古琴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张唐琴为例,写出了文物界第一篇关于鉴定唐琴真伪的文章——《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的问题》。在该文中,郑珉中先生明确指出唐琴具备的特点,列举了标准器,提出唐琴制作的风格、漆质断纹、音韵木质、腹款铭刻及其分期问题;论述了唐代雷氏琴制作的时期及作者,取材及工艺特点,音韵及传世雷琴;并提出旧琴后加腹款、琴款同时伪作与改变形制冒充古琴的几种作伪方法。郑先生指出,“大圣遗音”是中唐标准器;“飞泉”、“独幽”是晚唐标准器;“九霄环佩”是盛唐标准器,带四字腹款者为宫琴。此文的发表,澄清了古琴鉴定上的许多疑点、难点,成为古琴鉴定者的必读教材,同时奠定了郑珉中先生作为古琴鉴定家的权威地位。
<p style="text-indent:2em;">经过多年钻研,郑珉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古琴鉴定方法,推翻了一些以前确认的错误结论。1999年7月,天津国际拍卖公司拍卖过一件流传有绪的北宋年间古琴。这张名为“清角遗音”的古琴,原系古琴收藏家程子容先生旧藏,为程老先生生前自用,仲尼式,长129厘米,肩宽24厘米,尾宽19厘米,粟壳色漆,蛇腹,牛毛断纹,七弦十三玉徽,硬木轸足,背面龙池内题楷书“清角遗音大唐神龙二年制”。程子容是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弟子,收藏多种古琴。程先生1980年曾向国家捐赠唐代“飞泉”古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唐代四大名琴之一。郑珉中先生将这件“大唐神龙二年制”清角遗音琴,定为宋琴中的传世精品,一级文物。
<p style="text-indent:2em;">另一件私人藏宋代 “尧夫”琴,也是经他之手鉴定出来的。“尧夫”即邵雍, [[ 北宋 ]][[ 哲学家 ]] ,字尧夫。因隐居苏门山,后人称其为百源先生,卒谥康节。其才学为后世学者所崇仰。此琴虽不能肯定是邵康节先生所制,但琴上款字由他亲笔所书,可知是其监制无疑。如此名贤法物,在传世古琴中极为罕见。此琴仲尼式,通体髹黑漆,光洁如新,琴身发蛇腹断纹,微起剑峰,通长122.5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3.7厘米,琴额饰椭圆形白玉一块,小头、直顶、垂肩,造型优美。琴面圆厚,颇有形如筒瓦之势。琴背开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略微偏上,俱为枣木原装,周边棱色一致,腹内纳音殊不明显。钢弦,音雄浑,响钟磬之声。 腹款为“庆历元年尧夫制”。琴棋书画,琴为第一,可见古人对琴的钟爱程度,古琴不易保存,留存至今明以上的古琴十分少见。特别是品相完好,又有名士款的古琴,更是凤毛麟角。郑珉中先生以八字描述此琴:旷世名琴,弥足珍贵。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找到了科学的鉴定方法,加之近半个世纪文物工作的经历和高超的古琴演奏水平,郑先生对一些古琴文物重新进行了鉴定。他对中日两国文博界早有定论的“金银平文”琴进行了重新鉴定,推翻了该琴原产我国,后流入日本的结论,在两国文博界引起震动。日方此前一直认为,该琴是从我国传至东瀛的,我国文物界也持此种观点。但郑先生认为,该琴是日本人仿制的中国琴,即真正的日本琴。他发表了数千字的长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文一出,先是引起了轰动,继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国虽然因此“少”了一宝,但还原出了“金银平文”琴的真面目,也是中日两国文博界的一项收获。
==鉴古观今 ==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