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984
次編輯
變更
心脏性猝死
,创建页面,内容为“ '''心脏性猝死'''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
'''心脏性猝死'''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ref>[https://www.sohu.com/a/210549791_680258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搜狐,2017-12-14</ref>,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ref>[https://www.sohu.com/a/437797930_120142689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f>,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名词解释==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表现为:心脏原因引起的胸痛、气促等急性发作后1小时之内死亡;发现之前往往没有征兆;一旦发生,有效营救[[时间]]短暂。
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1)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等。
2)心脏性猝死另一型为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2.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是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长年高血压,心肌代偿性肥厚并继发心肌组织损伤,导致形成恶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室肥厚也是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而心力衰竭患者猝死发生率十分高。
3.其他可引起猝死的心血管疾病
例如:
1)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
2)心肌疾病和心力衰竭,包括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等;
3)心肌炎症、浸润、退行性变;
4)心脏肿瘤;
5)先天性心脏病;
6)原发性心电异常,包括严重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等;
7)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
8)与神经体液或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有关的心律失常;
9)房室结部位的肿瘤;
10)主动脉夹层;
11)肺栓塞等。
临床表现
引起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处于不同的时期,表现也不相同。
1.前驱期
可能没有明显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心慌、气促、疲乏、胸痛等症状。
2.终末事件期
主要表现为:眩晕、黑蒙;突发心慌;迅速加重的呼吸困难;剧烈胸痛等。
3.心脏骤停
主要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断断续续,直到停止;面色苍白或紫绀。
4.生物学死亡
如果发生了生物学死亡,也就是脑、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永久性丧失,则无法再抢救成功。
检查
处于不同的时期,所需要做的检查也不一样,医生可能会做体格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护、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量血压,观察呼吸、皮肤颜色及瞳孔变化,以及神经反射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所处的时期。
2.心电图
通过心电图的波形,可以进一步判断有无心律异常情况。
3.超声心动图
通过分析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评估心脏功能,进而找出潜在的猝死风险。
4.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冠状动脉情况,确定是否发生了心肌梗死。
5.血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血电解质分析
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排查病因,评估心脏及整体情况。
诊断
医生会综合考虑病史、症状表现,以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脏性猝死。
1.有心脏病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突然发生意识丧失。
3.体格检查发现无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心音消失等。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