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臺北飛行場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台北飛行場平面位置圖 File:台北飛行場事務所.jpg|缩略图|左:台北飛行場事務所。…”
[[File:台北飛行場平面位置圖.jpg|缩略图|台北飛行場平面位置圖]]
[[File:台北飛行場事務所.jpg|缩略图|左:台北飛行場事務所。右:日本航空輸送會社事務所。]]
[[File:台北飛行場格納庫.jpg|缩略图|台北飛行場格納庫]]
'''臺北飛行場''',為台北市[[臺北松山機場|松山機場]]的前身,1935年開始整地工程,1936年3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開始啟用日台航線及島內循環航線的定期航班,為台灣的民航中樞,同時作為[[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和台灣國防義會航空部的基地<ref>{{Cite web|url=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47_123_1940%22.&searchmode=basic|title=臺北市政二十年史|accessdate=|author=臺北市役所|date=1940-09-28|publisher=}}</ref>。二戰末期,在臺北飛行場南側另興建了起降區(在[[延壽街]]與[[健康路]]之間),與北側既有的機場有兩條滑行道相連。
== 介紹 ==
'''啟用初期'''
1935年,臺灣總督府就以告示第131號公告:位於松山的台北飛行場於9月25日設立。臺北飛行場位於台北市區東側的[[基隆河]]南側,因周邊地形,此地風向以東風為主。故設置一900公尺的東西向第一跑道,及西北—東南向的700公尺第二跑道(遲至1940年才完成),跑道整體呈現V字型<ref name=":0">{{Cite web|url=http://www.geog.ntu.edu.tw/en/journal/allvolumes/journal41-60-en/details/11/89/volume-41~60-how-did-wind-affect-the-urban-street-patterns-a-case-study-of-the-impact-from-the-taipei-airfield-during-the-war-world-ii?contentbuilder_download_file=9d5bd9bb04ac2ea08533b056e46bf46600dd683b|title=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accessdate=|author=洪致文|date=2010|publisher=地理學報}}</ref>。1936年3月24日,臺北飛行場竣工;3月30日台北飛行場舉行開場式,結果失事,造成一些記者與仕紳身亡。在機場啟用初期,由於[[臺北煉瓦會社]]松山、圓山工場的煙囪高度過高,會影響飛機在台北飛行場的起降,於是後來將煙囪高度降低<ref>{{Cite web|url=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2-bk-sxt_0779_40_1939%22.&searchmode=basic|title=臺灣航空發達史|accessdate=|author=大竹文輔|date=1939-10-27|publisher=臺灣國防義會航空部}}</ref>。1936年4月起,由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首開臺北經[[那霸機場|那霸]]前往[[福岡機場|福岡]]的定期國內航班,每週三次往返,之後又陸續開設臺北至[[廊曼國際機場|曼谷]]等航班。1938年,[[日本政府]]合併日本航空輸送和國際航空,成為[[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
'''戰時期間'''
1938年2月23日,由[[蘇聯航空志願隊]]執行[[松山空襲]],為台灣,也是日本的第一次的領土被轟炸事件。根據德國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漢莎航空]]之資料1939年四月五月起,以 [[Ju 52運輸機|Junkers Ju 52/3m]] 機型班機,由[[柏林-泰格爾奧托·利林塔爾機場|柏林]]經曼谷、[[內排國際機場|河內]]等地至臺北,再延伸至日本[[東京國際機場|東京]],並從1939年七月起,提供了當時由柏林至臺北及東京間五個中停點的定期航班,根據1941年之時刻表,大日本航空已開設臺北至河內、[[新山一國際機場|西貢]]、曼谷等國際航班。
1944年10月25日在總督府所建立的「神社新境地」即將完工前,預計將神社於舉行「鎮座祭」的同時遷座於「護國神社」旁。但在神社「遷座祭」來臨之前的10月25日,一架日本運輸機不幸失事,墬落在「台灣神宮新境地」(今圓山忠烈祠 )附近。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後第三天(8月18日)再次發生空難,罹難者之一是印度獨立運動三雄之一的[[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遺體在火化後運至日本,最後埋骨於東京[[杉並區]]的[[蓮光寺]]。
'''戰後'''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北飛行場更名為「臺北航空站」,改為軍民共用,在第一跑道北側另興建了一條更長的跑道,原本跑道即不再使用<ref name=":0" />,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航班。[[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遷移到臺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境內和境外航班。
== 設施 ==
* 交通局台北飛行場事務所
* 日本航空運送株式會社臺北支所辦公室
* 機場跑道
* [[飞机库|格納庫]](存放飛機的封閉建築)
* 航空氣象觀測站
* 高射炮
* 飛機掩體
* 探照燈
== 戰後發展 ==
戰後,原第一、第二跑道仍位在松山機場基地內。而南側於後期興建的跑道則建立起空軍醫院及多個眷村,形成與周邊自成一格的景象,在行政區劃也專屬於[[龍田里]](松山區人口最多者)、[[自強里 (臺北市)|自強里]]、[[鵬程里]]。
此地的眷村居民多為空軍眷屬,故取名為藍天、鵬程,部份眷村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婦聯會]]所興建,其由西至東分別為松山新村、空軍總醫院(1958年,今[[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三總松山分院]])、慈恩七村(1978年)、平安新村(1964年)、藍天二村(1977年)、藍天新村(1971年)、婦聯六村(1969年)、婦聯五村(1961年)、婦聯四村(1959年)、誠一新村(1962年)、撫遠新村(1959年)。除了較後期興建的藍天二村及慈恩七村,其餘均改建為國宅大樓及其他建築:[[松山新城 (臺北市)|松山新城]]、[[延壽國宅]]、[[平安新城]]、[[松山區健康公共住宅]]、[[西松高中]]。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File:台北飛行場事務所.jpg|缩略图|左:台北飛行場事務所。右:日本航空輸送會社事務所。]]
[[File:台北飛行場格納庫.jpg|缩略图|台北飛行場格納庫]]
'''臺北飛行場''',為台北市[[臺北松山機場|松山機場]]的前身,1935年開始整地工程,1936年3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開始啟用日台航線及島內循環航線的定期航班,為台灣的民航中樞,同時作為[[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和台灣國防義會航空部的基地<ref>{{Cite web|url=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47_123_1940%22.&searchmode=basic|title=臺北市政二十年史|accessdate=|author=臺北市役所|date=1940-09-28|publisher=}}</ref>。二戰末期,在臺北飛行場南側另興建了起降區(在[[延壽街]]與[[健康路]]之間),與北側既有的機場有兩條滑行道相連。
== 介紹 ==
'''啟用初期'''
1935年,臺灣總督府就以告示第131號公告:位於松山的台北飛行場於9月25日設立。臺北飛行場位於台北市區東側的[[基隆河]]南側,因周邊地形,此地風向以東風為主。故設置一900公尺的東西向第一跑道,及西北—東南向的700公尺第二跑道(遲至1940年才完成),跑道整體呈現V字型<ref name=":0">{{Cite web|url=http://www.geog.ntu.edu.tw/en/journal/allvolumes/journal41-60-en/details/11/89/volume-41~60-how-did-wind-affect-the-urban-street-patterns-a-case-study-of-the-impact-from-the-taipei-airfield-during-the-war-world-ii?contentbuilder_download_file=9d5bd9bb04ac2ea08533b056e46bf46600dd683b|title=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accessdate=|author=洪致文|date=2010|publisher=地理學報}}</ref>。1936年3月24日,臺北飛行場竣工;3月30日台北飛行場舉行開場式,結果失事,造成一些記者與仕紳身亡。在機場啟用初期,由於[[臺北煉瓦會社]]松山、圓山工場的煙囪高度過高,會影響飛機在台北飛行場的起降,於是後來將煙囪高度降低<ref>{{Cite web|url=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2-bk-sxt_0779_40_1939%22.&searchmode=basic|title=臺灣航空發達史|accessdate=|author=大竹文輔|date=1939-10-27|publisher=臺灣國防義會航空部}}</ref>。1936年4月起,由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首開臺北經[[那霸機場|那霸]]前往[[福岡機場|福岡]]的定期國內航班,每週三次往返,之後又陸續開設臺北至[[廊曼國際機場|曼谷]]等航班。1938年,[[日本政府]]合併日本航空輸送和國際航空,成為[[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
'''戰時期間'''
1938年2月23日,由[[蘇聯航空志願隊]]執行[[松山空襲]],為台灣,也是日本的第一次的領土被轟炸事件。根據德國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漢莎航空]]之資料1939年四月五月起,以 [[Ju 52運輸機|Junkers Ju 52/3m]] 機型班機,由[[柏林-泰格爾奧托·利林塔爾機場|柏林]]經曼谷、[[內排國際機場|河內]]等地至臺北,再延伸至日本[[東京國際機場|東京]],並從1939年七月起,提供了當時由柏林至臺北及東京間五個中停點的定期航班,根據1941年之時刻表,大日本航空已開設臺北至河內、[[新山一國際機場|西貢]]、曼谷等國際航班。
1944年10月25日在總督府所建立的「神社新境地」即將完工前,預計將神社於舉行「鎮座祭」的同時遷座於「護國神社」旁。但在神社「遷座祭」來臨之前的10月25日,一架日本運輸機不幸失事,墬落在「台灣神宮新境地」(今圓山忠烈祠 )附近。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後第三天(8月18日)再次發生空難,罹難者之一是印度獨立運動三雄之一的[[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遺體在火化後運至日本,最後埋骨於東京[[杉並區]]的[[蓮光寺]]。
'''戰後'''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北飛行場更名為「臺北航空站」,改為軍民共用,在第一跑道北側另興建了一條更長的跑道,原本跑道即不再使用<ref name=":0" />,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航班。[[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遷移到臺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境內和境外航班。
== 設施 ==
* 交通局台北飛行場事務所
* 日本航空運送株式會社臺北支所辦公室
* 機場跑道
* [[飞机库|格納庫]](存放飛機的封閉建築)
* 航空氣象觀測站
* 高射炮
* 飛機掩體
* 探照燈
== 戰後發展 ==
戰後,原第一、第二跑道仍位在松山機場基地內。而南側於後期興建的跑道則建立起空軍醫院及多個眷村,形成與周邊自成一格的景象,在行政區劃也專屬於[[龍田里]](松山區人口最多者)、[[自強里 (臺北市)|自強里]]、[[鵬程里]]。
此地的眷村居民多為空軍眷屬,故取名為藍天、鵬程,部份眷村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婦聯會]]所興建,其由西至東分別為松山新村、空軍總醫院(1958年,今[[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三總松山分院]])、慈恩七村(1978年)、平安新村(1964年)、藍天二村(1977年)、藍天新村(1971年)、婦聯六村(1969年)、婦聯五村(1961年)、婦聯四村(1959年)、誠一新村(1962年)、撫遠新村(1959年)。除了較後期興建的藍天二村及慈恩七村,其餘均改建為國宅大樓及其他建築:[[松山新城 (臺北市)|松山新城]]、[[延壽國宅]]、[[平安新城]]、[[松山區健康公共住宅]]、[[西松高中]]。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