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尤侗

增加 8,8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尤侗 (1618 '''| 圖像 = [[File:尤侗1.jpg|缩略图]]|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384470&sid=3562817 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1618 -1704 -1704 | 國籍 =中国 | 職業 =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 ,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 | 知 士”。字展成 作品 =参与修《明史》 一字同人 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 二十二 自号三中子,又 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 悔庵 为侍讲 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 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 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 诗多新警之思 授翰林院检讨 杂以谐谑 参与修《明史》 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 分撰列传300余篇、 艺文志》5卷,二 西堂全集》。 }} == '''人物生平''' == 尤侗生于万历四 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 四月(1618年6月) 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 祖籍苏州府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 侗天才富赡 其家世代书香 诗多新警之思 自称是"簪缨不绝"。其父为明太学生 杂以谐谑 但终生未仕 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在家课子    尤侗 生于万历 五岁开始居家习读 十六年四月(1618年6月) 书五经 受业于其父 籍苏州府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其家世代书香 。其天资聪颖 自称是“簪缨不绝”。 喜读《史记》、《离骚》等,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世人称 明太学生 "神童" 但终 并入学为诸 未仕 在家课子 一时间颇负才名 尤侗五岁开始居家习读四书五经  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 受业于其父祖。其天资聪颖 顺治帝曾称誉尤侗是"真才子" 喜读《史记》、《离骚》等,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世人称其为“神童”,并入学为诸生 惜六入考场皆名落孙山 九年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曾在衙署门柱撰写了 时间颇负才名。  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 副楹联:"推论官评 顺治帝曾称誉尤侗 有公 “真才子” 惜六 有公非,务在扬清激浊;析理刑法,无失 考场皆名落孙山 无失出,期于扶弱锄强。"顺治十三年(1656 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曾在衙署门柱撰写了一副楹联:“推论官评 )春,他以大清典律杖责鱼肉乡里的"旗丁"后 有公是 反遭弹劾 有公非 刑部以"擅责投充" 务在扬清激浊;析理刑法 例应革职 无失入 改为降二级调用。尤侗不等降级调用 无失出 愤然辞官 期于扶弱锄强。”顺治十三 (1656年)春 七月偕同妻儿返回故里 他以大清典律杖责鱼肉乡里的“旗丁”后 "拜见父母 反遭弹劾,刑部以“擅责投充” 悲喜交集"。决定从此收心归隐 例应革职 自号"晦庵" 将居处 改为 降二级调用。尤侗 "看云草堂",取杜甫诗意"年过半百 等降级调用 如意 愤然辞官 明日看云还杖藜"。尤侗精通南曲(昆曲)北曲 当年七月偕同妻儿返回故里 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 “拜见父母,悲喜交集”。决定从此收心归隐,自号“晦庵” 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五种 将居处改为“看云草堂” 及传奇《钧天乐》 取杜甫诗意“ 均在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间(1656年~1668 过半百不如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完成 尤侗精通南曲(昆曲)北曲,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诏入选博学鸿词科 杂剧《读离骚》、 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修 吊琵琶 明史 ,分撰列传300余篇 、《 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五种 艺文志》5卷 及传奇《钧天乐》 "受知两朝 均在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间(1656年~1668年)完成 恩礼始终"    康熙 (1679 (1682 )应诏入选博学鸿词 )长子尤珍高中进士,完成了他一生未了" 名"夙愿 以二等十二 于是慨然引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 授翰林院编修 参修《明 可以休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 》,分 局以 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 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乡 “受知两朝,恩礼始终” 归隐苏州亦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长子尤珍高中进士 书斋名为"西堂" 完成了他一生未了“科名”夙愿 故自号"西堂老人"。后在苏州城滚绣坊建有园林 于是慨然引退:“知足不辱 面积约十亩 知止不殆。吾年逾六 ,子幸成 ,可以休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书斋名为“ 为:南园春晓、草阁凉风、葑溪秋月、寒村积雪、绮陌黄花、水亭菡萏、平畴禾黍、 西 堂”,故自号“西堂老人”。后在苏州 山夕照、层 滚绣坊建有园林,面积约 烟火、沧浪古道。 康熙三 八年南巡 尤侗年近八旬仍亲迎于道,三月 景名为:南园春晓、草阁凉风、葑溪秋月、寒村积雪、绮陌黄花、水亭菡萏、平畴禾黍、西山夕照、层城烟火、沧浪古道。   八日恰逢康熙帝诞辰,作《万寿词》以祝寿,"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匾额"。四十二年 康熙 三十八年 帝再度 南巡, 尤侗 晋为侍讲。时人比之为李白。隔年六月因 近八旬仍亲迎 老逝 家中 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诞辰,作《万寿词 《苏州府志 以祝寿,“上嘉焉 记载葬于苏州西郊太湖边光福镇官山坞姚姊河 赐御 建国后归属吴县藏 镇东方村上官山姚姊河 ‘鹤栖堂’匾额”  == '''个人作品''' == 【闻鹧鸪】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四十二年康熙帝再度南巡  遍地关山行不得 侍讲 谁辛苦尽情啼 时人比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想双文 为李白 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 隔年六月因年老逝于家中 然则双文虽去 葬于苏州西郊太湖边光福镇官山姚姊坞 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于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一作观)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观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一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一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之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达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答王阮亭】 来书谓仆《清平调》①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②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 1.《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 2.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译文】 (你)来信说我写的《清平调》杂剧,替我们这些读书人扬眉吐气,只是没料想到那个胖胖的女子竟然大大胜过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王维因为玉真公主而中状元,李白因杨贵妃而登科,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非常惭愧,读完此剧发出感叹,(继而又)手舞足蹈。 我说天底下的试官都是妇人罢了,(其实)女子如果真的爱惜人才反而超过那些试官许许多多。(我在剧中说)李白作《清平调》、《上情调》时,杨贵妃便用玻璃杯斟上西凉葡萄酒笑着劝饮,同时整顿衣裳起身再拜,(这)不正是说明天子门生其实是贵妃的弟子吗! 假如李白当年真的中了状元,(其实)也不过是瞎了眼的宰相作试官(胡乱点中的)罢了,更不幸的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的门下,还有比这个更羞耻的吗?哪比得上杨玉环在众人之中(对他)回头一笑呢?但是我刚刚写成这个剧本,就有人指责我,说我是骂状元的人,当初王九思(渼陂)写了《杜甫游春》这出戏,有人说他是在骂宰相,如今我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为什么李白杜甫这类人如此不幸,而李林甫、高力士之类的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世上呢?这正是我要和你一起叹息的啊。  == '''成就荣誉''' == 尤侗才情敏捷,文名早著。曾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以及《读离骚》乐府流传禁中,受顺治帝赏识;在史馆时进呈《平蜀赋》,又受康熙帝赏识,所谓"受知两朝,恩礼始终"(潘耒《尤侍讲艮斋传》)。 他的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人所传诵。所撰《西堂杂俎》盛行于世,但辞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十之八九格调不高。自序说:"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故名"杂俎"而不以"文集"标目。但他所撰的《艮斋倦稿》,在评文论学方面,却写得比较认真而扎实。 尤侗论诗,将唐宋置于平等地位,认为:"取唐之美者与宋之恶者,则元白必笑苏黄之拙;取宋之美者与唐之恶者,则李杜不如杨陆之工","平而论之,二代之诗美恶不相掩也。"(《宋诗选序》)他所作的诗,则以"性情自在"为尚。王士祯评论其诗"如万斛泉,随地涌出,时出世间,辩才无碍,要为称其心之所欲言"(《西堂全集序》);沈德潜说他"四十至六十时诗,开阖动荡,轩昂顿挫,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也"(《清诗别裁集》)。总之,其诗笔调酣畅,格调多样。但数量既多,不免有信手敷衍、浮浅油滑的弊病。从内容上说,《老农》、《杀蝗》、《苦雨行》、《散米谣》、《纪赈》、《煮粥行》、《出关行》、《忧盗行》、《民谣》等早、中年所作的长篇古风,颇关注于现实社会,对人民疾苦也很表同情,多有可取。《拟明史乐府》100首、《外国竹枝词》100首及《土谣》10首,歌咏明代史事,描述清初交往各国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时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清新风趣,别具一格。 尤侗亦能词曲,著有《百末词》6卷,自称是"《花间》、《草堂》之末";又有《钧天乐》、《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杂曲传奇6种,汇入《西堂曲腋》,在当时流传颇广。 尤侗著作浩繁,大都收入《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著书之多,同时毛奇龄外,甚罕其匹"。另有《鹤栖堂集》诗、文各3卷,是晚年作品。由于《西堂杂俎》乾隆时因"有乖体例,语多悖逆",被列为禁书,所以其集《四库全书》不收。  == '''诗文轶事''' == 清初文人尤侗写过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收在《西堂杂俎》里,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说:"近见江左黄九烟周星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七篇,亦极游戏致。" 这篇八股文的最后云:"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所谓"四壁画西厢",出自明末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话说尤侗的这篇游戏八股传到宫中,康熙见而喜之,读到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便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当时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如何。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 == '''清史文载''' == 尤侗,字展成,长洲人。少补诸生,以贡谒选。除永平推官,守法不挠。坐挞旗丁镌级归。侗天才富赡,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康熙十八年,试鸿博列二等,授检讨,与修明史。居三年告归。圣祖南巡至苏州,侗献诗颂。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额,迁侍讲。 初,世祖於禁中览侗诗篇,以才子目之。后入翰林,圣祖称之曰"老名士"。天下羡其荣遇。侗喜汲引才隽,性宽和,与物无忤。兄弟七人甚友爱,白首如垂髫。卒,年八十七。著《西堂集》、《鹤栖堂集》,凡百馀卷   [以上内容由"kesam"分享。]
2,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