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见深

增加 21,897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
'''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1]  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File:朱见深.jpg|无框|右|朱见深]]
https://baike.baidu.com/pic/%E6%9C%B1%E8%A7%81%E6%B7%B1/7550168/0/d52a2834349b033b419cf86e1fce36d3d539bd69?fr=lemma&ct=single#aid=0&pic=d52a2834349b033b419cf86e1fce36d3d539bd69

姓    名 朱见深

别    称 朱见濬、朱见濡、明宪宗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时间 1447年(正统十二年)12月9日

去世时间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9月9日

主要作品 《一团和气图》

主要成就 为于谦等名臣平反昭雪,安排荆襄流民

在位时间 1464年2月28日-1487年9月9日

庙    号 明宪宗

谥    号 明纯帝

陵    号 明十三陵茂陵

朝    代 明朝

年    号 成化

'''人物生平'''

<big>早年时期</big>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 明宪宗坐像轴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立幼小的朱见濬为皇太子。不料土木堡之变之后,朱见濬的父皇被瓦剌俘虏。为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景泰帝。

瓦剌阴谋破产,大怒之下攻打北京。京城守军在兵部尚书于谦带领下,抵挡住瓦剌的攻势。各地勤王部队接连赶到。瓦剌退兵。

<big>两为太子</big>

景泰元年(1450)六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英宗。景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在于谦的劝说下,最后应允讲和,接回太上皇。 [2]  八月,被俘一年左右的明英宗被放了回来 [3]  。明英宗被放了回来,明代宗极其不愿。此后七年时间,英宗被软禁在南宫。

景泰三年(1452年),皇太子朱见濬被废为沂王。 [4]  景泰帝废掉侄子朱见濬,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当时被追封为怀献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为郕王。是年改元天顺,连朱见濬的名字都改,改为朱见深,并立他为皇太子。没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给他个恶谥,叫戾。不但如此,连早已夭折的怀献太子朱见济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big>恍若明君</big>

明英宗再次夺得皇位,大肆封赏夺门之变的功臣,并且听 行乐图 信谗言,以谋逆为名,处死于谦。以曹吉祥为首的宦官逐渐得势,政治愈加腐败不堪。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乙卯,明英宗病重。己未日,皇太子朱见深在文华殿摄政。 [5]  二月二十三日,明英宗驾崩。乙亥日,皇太子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成化。 [6]  三月,尊明英宗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其生母周氏为皇太后。 [7]  五月,葬明英宗于裕陵。 [8]  宪宗刚即位,就发生了都指挥使门达结纳东宫内侍王纶,密谋由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取代李贤辅政之事。门达在英宗晚年深得宠信,而李贤时为内阁首辅,对门达统率的锦衣卫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门达因此衔恨入骨,设计构陷李贤,事情败露,英宗也未处置门达。英宗病重,门达蓄意勾结王纶,欲除掉李贤。他们的阴谋被朝臣揭发,宪宗大怒,结果王纶被斩,钱溥被贬,门达因他罪并发,“论斩系狱,没其资巨万”。而与此同时,李贤则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宪宗十分倚重李贤,李贤也“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但李贤辅政不久,即于成化二年冬卒。这一年,南北两京、四川、湖广、荆襄地区的盗贼泛滥。 [9]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任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总领所有总兵,征讨广西瑶族的叛乱。三月,四川山都掌蛮进行暴乱。 [10]  十二月,韩雍大破广西大藤峡的瑶族叛乱者,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结束团营建制。 [11]  三月,朱永在南漳大破荆、襄贼地区的乱匪头目刘通,并擒拿刘通。他的党羽石龙逃走后转而进入四川。 [12]  七月,毛里孩进犯固原。 [13]  八月,又进犯犯宁夏,宁夏都指挥焦政战死。 [13]  十月,朱永擒拿匪首石龙等人,荆襄地区的乱匪被平定。十二月,大学士李贤逝世,朱见深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定之进入内阁处理机务。这个月,断藤峡的瑶族乱贼再次暴乱。 [14]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朱见深授朱永为平胡将军,和杨信一起征讨毛里孩。三月,朱见深封商辂为兵部侍郎,再次进入内阁。 [15] 

九月,鉴于建州女真屡屡犯边,明廷集结五万大军以总兵官赵辅挂靖虏将军印为总指挥。左都御史、辽东总督李秉为副总指挥。兵分三路:左路出浑河、柴河越石门、土木河至分水岭;右路由鸦鹘关、喜昌口过凤凰城黑松林,摩天岭至泼猪江;主力自抚顺经薄刀山、粘鱼岭过五岭渡苏子河至古城。

同时谕令朝鲜出兵协助,朝鲜兵先到讨平,国王遣吏曹参判高台弼献俘京师。宪宗嘉奖了朝鲜将领鱼有沼,降勑赐银五十两,段绢各四疋。又解送被女真人所掳走的人口。十月朝鲜兵回国。

十二月,左庶子黎淳再次提出明代宗时期废黜太子的事情,朱见深说:“景泰年间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朕不会在意,况且这些也不是臣下当说的。” [16] 

成化七年(1471年),任命王恕为刑部侍郎,总理河道事务。十一月,朱见深立皇子朱祐极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17]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立皇子朱祐樘为皇太子。十二月,恢复郕王朱祁钰的帝号。 [18] 

<big>中期朝政</big>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三月,李震大破 明宪宗 靖州地区的苗乱。五月,副都御史原杰安抚荆、襄的流民。十一月,四川都御史张瓒征讨湾溪地区的苗乱并将其攻破。 [19]  十二月,朱见深设置郧阳府,设行都司卫所,以安排那里的流民。 [20]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朱见深设置西厂来加强特务机构,太监汪直担任提督。四月,汪直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的院判蒋宗武,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等人下了西厂大狱。五月,方贤又下了西厂狱。大学士商辂、尚书项忠等人上书朱见深请求废置西厂,朱见深采纳他们的建议。六月,罢免项忠为民,又复设西厂。不久商辂也辞官。 [21] 

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朱见深下旨废置西厂。 [22] 

成化十九年(1483年)七月,蒙古小王子进犯重镇大同。 [23]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七月,蒙古小王子又进犯甘州,甘州指挥姚英等人战死。 [24]  十一月,安南侵略占城,占城王子古来逃入明朝。 [25] 

<big>晚年逝世</big>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暴毙。 [26]  七月,封皇子朱祐杬为兴王,朱祐棆为岐王,朱祐槟为益王,朱祐楎为衡王,朱祐枟为雍王。八月,朱见深重病。皇太子朱祐樘在文化殿全权处理政事。

九月九日,朱见深驾崩,终年四十一岁。

九月,上尊谥,庙号宪宗,葬茂陵。 [27]

<big>参考资料</big>

1.《明史·本纪第十四》: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2.  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  .中国通史[引用日期2015-03-15]

3.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4.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英宗留瓦剌,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废为沂王。天顺元年,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

5.  《明史·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八年春正月乙卯,帝不豫。己未,皇太子摄事于文华殿。………庚午,崩,年三十有八。”

6.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天顺八年正月,英宗崩。乙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

7.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三月甲寅朔,尊皇后为慈懿皇太后,贵妃周氏为皇太后。

8.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五月丁巳,大风雨雹,敕群臣修省。庚申,葬睿皇帝于裕陵。

9.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是年,两畿、川、广、荆、襄盗贼大起。

10.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成化元年春正月甲子,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佥都御史韩雍赞理军务,讨广西叛瑶。二月戊子,祭社稷。甲午,耕耤田。三月庚戌,四川山都掌蛮乱。

11.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成化二年春正月戊申,罢团营。

12.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乙卯,朱永大破荆、襄贼刘通于南漳。闰月癸,振南畿饥。乙未,朱永击擒刘通,其党石龙遁,转掠四川。

13.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秋七月戊戌,毛里孩犯固原。八月丁巳,犯宁夏,都指挥焦政战死。

14.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十月丁未,朱永击擒石龙,贼平,进永爵为侯。十二月甲寅,李贤卒。丙辰,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定之入阁预机务。是月,断藤峡贼复起。

15.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三年春正月丙申,抚宁侯朱永为平胡将军,充总兵官,会杨信讨毛里孩。三月戊辰,召商辂为兵部侍郎,复入阁。

16.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左庶子黎淳追论景泰废立事,帝曰:“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17.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王恕为刑部侍郎,总理河道。十一月甲寅,立皇子祐极为皇太子,大赦。

18.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十一月癸丑,立皇子祐樘为皇太子,大赦。十二月戊子,复郕王帝号。

19.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壬戌,李震大破靖州苗。

20.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巡抚四川都御史张瓒讨湾溪苗,破之。十二月己丑,置郧阳府,设行都司卫所,处流民。

21.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十三年春正月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己巳,置西厂,太监汪直提督官校刺事。斋 夏四夏四月,汪直执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院判蒋宗武,行人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下西厂狱。五月甲戌,执左通政方贤下西厂狱。丙子,大学士商辂、尚书项忠请罢西厂,从之。六月甲辰,罢项忠为民。庚戌,复设西厂。丁巳,商辂致仕。

22.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十八年春正月壬申,罢西厂。

23.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秋七月辛丑,迤北小王子犯大同。

24.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成化二十二年秋七月,小王子犯甘州,指挥姚英等战死。

25.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冬十一月癸丑,占城为安南所侵,王子古来来奔。

26.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国学导航.2007-10-11[引用日期2013-12-30]

27.  《明史·卷一十四·本纪第十四 》:秋七月戊申,封皇子祐杬为兴王,祐棆岐王,祐槟益王,祐楎衡王,祐枟雍王。八月庚辰,帝不豫。甲申,皇太子摄事于文化殿。己丑,崩,年四十有一。九月乙卯,上尊谥,庙号宪宗,葬茂陵。

28.  明宪宗朱见深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4-11-28]

29.  《明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07-13]

30.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昌平人。天顺元年封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其年十月,太后诞日,帝令僧道建斋祭。礼部尚书姚夔帅群臣诣斋所,为太后祈福。给事中张宁等劾之。帝是其言,令自后僧道斋醮,百官不得行香。二十三年四月上徽号曰圣慈仁寿皇太后。孝宗立,尊为太皇太后。

31.  《明史》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11-08]

32.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宪宗废后吴氏,顺天人。天顺八年七月立为皇后。先是,宪宗居东宫,万贵妃已擅宠。后既立,摘其过,杖之。帝怒,下诏曰:“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立甫逾月耳。后父俊,先授都督同知,至是下狱戍边。谪玉孝陵种菜,玉从子太常少卿纶、甥吏部员外郎杨琮并除名,姻家怀宁侯孙镗闲住。于是南京给事中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等合疏言玉罪重罚轻,因并劾大学士李贤。帝怒,徽等皆贬边州判官。   后孝宗生于西宫,后保抱惟谨。孝宗即位,念后恩,命服膳皆如母后礼,官其侄锦衣百户。正德四年薨。刘瑾欲焚之。大学士王鏊持不可,乃以妃礼葬。

33.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孝贞皇后王氏,上元人。宪宗在东宫,英宗为择配,得十二人,选后及吴氏、柏氏留宫中。吴氏既立而废,遂册为皇后,天顺八年十月也。万贵妃宠冠后宫,后处之淡如。孝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武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十二月上尊号曰慈圣康寿。十三年二月崩,上尊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庙。

34.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本蛮土官女。成化中征蛮,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35.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孝惠邵太后,宪宗妃,兴献帝母也。父林,昌化人,贫甚,鬻女于杭州镇守太监,妃由此入宫。知书,有容色。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寻进封贵妃。兴王之藩,妃不得从。世宗入继大统,妃已老,目眚矣,喜孙为皇帝,摸世宗身,自顶至踵。已,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寿安。十一月崩。帝欲明年二月迁葬茂陵,大学士杨廷和等言:“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不从。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别祀奉慈殿。七年七月改称太皇太后。十五年迁主陵殿,称皇后,与孝肃、孝穆等。

36.  《国榷》作恭肃端顺荣靖皇贵妃

37.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当是时,帝未有子,中外以为忧,言者每请溥恩泽以广继嗣。给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先后言尤切。四年秋,彗星屡见。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亦以为言。帝曰:“内事也,朕自主之。”然不能用。妃益骄。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佞幸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辈皆假贡献,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奇技淫巧,祷祠宫观,糜费无算。久之,帝后宫生子渐多,芳等惧太子年长,他日立,将治己罪,同导妃劝帝易储。会泰山震,占者谓应在东宫。帝心惧,事乃寝。   二十三年春,暴疾薨,帝辍朝七日。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弘治初,御史曹璘请削妃谥号;鱼台县丞徐顼请逮治诊视纪太后诸医,捕万氏家属,究问当时薨状。孝宗以重违先帝意,已之。

38.  《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宪宗十四子。万贵妃生皇第一子。柏贤妃生悼恭太子祐极。纪太后生孝宗。邵太后生兴献帝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张德妃生益王祐槟、衡王祐楎、汝王祐梈。姚安妃生寿王祐楮。杨恭妃生泾王祐橓、申王祐楷。潘端妃生荣王祐枢。王敬妃生皇第十子。第一子、第十子皆未名殇。”

39.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益端王祐槟,宪宗第六子。弘治八年之藩建昌,故荆邸也。性俭约,巾服浣至再,日一素食。好书史,爱民重士,无所侵扰。嘉靖十八年薨。子庄王厚烨嗣,性朴素,外物无所嗜。三十五年薨。无子,弟恭王厚炫嗣,自奉益俭,辞禄二千石。万历五年薨。孙宣王翊鈏嗣,嗜结客,厚炫所积府藏,悉斥以招宾从,通聘问于诸藩,不数年顿尽。三十一年薨。子敬王常氵迁嗣,四十三年薨。子由本嗣,国亡窜闽中。

40.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汝安王祐梈,宪宗第十一子。弘治十四年之藩卫辉。正德十五年请预支食盐十年为婚费。诏别给长芦盐二千引,食盐如故。世宗南巡,迓于途,甚恭。加禄五百石,锡金币。嘉靖二十年薨。无子,封除。

41.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泾简王祐橓,宪宗第十二子。弘治十五年之藩沂州。嘉靖十六年薨。子厚烇未封而卒。无子,封除。荣庄王祐枢,宪宗第十三子。正德初尚留京邸,乞霸州信安镇田,故牧地也。部臣言:“永乐中,设立草场,蕃育马匹,以资武备。至成化中,近幸始陈乞为庄。后岐、寿二府相沿,莫之改正。暨孝宗皇帝留神戎务,清理还屯,不以私废公也。今荣王就国有期,所请宜勿与。”三年之藩常德。祐枢状貌类高帝,居国稍骄纵。世宗诏以沅江酉港、天心、团坪河泊税入王邸。嘉靖十八年薨。孙恭王载墐嗣,万历二十三年薨。子翊鉁嗣,四十年薨。子常溒嗣,薨。子宪王由枵嗣,薨。子慈召嗣。张献忠入湖南,奉母妃姚氏走辰溪,不知所终

42.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申懿王祐楷,宪宗第十四子。封叙州,未就藩。弘治十六年薨。无子,封除。

43.  明茂陵修缮工程已完工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4-04-05]
2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