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凝聚力

增加 48 位元組, 6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src=" 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4078bcd2c7b70b9b03b9666f055cfbf4?rik=o2MYsAjBP5KBGw&riu=http%3a%2f%2fnwzimg.wezhan.hk%2fcontents%2fsitefiles3600%2f18003393%2fimages%2f628948.jpg&ehk=PevHmQ%2fpkzbY5gk801xgmDwrOpu%2b6By4ERYhjzFdd2k%3d&risl=&pid=ImgRaw&r=0"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文化学、 [[ 伦理学 ]] 、心理学术语。原为物理学概念,指物质结构中分子与分子、原子与原子之间粘合在一起的某种内在力量。后引申为文化学、伦理学的概念,通常指集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因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结为一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ref>[[主编:朱贻庭;崔宜明 .伦理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0]]</ref>
==释义==
[[ 文化学 ]] 、伦理学术语。原为物理学概念,指物质结构中分子与 [[ 分子 ]] [[ 原子 ]] 与原子之间粘合在一起的某种内在力量。
后引申为文化学、伦理学的概念,常指集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因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结为一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 <ref>[[主编:金炳华;余源培,尹继佐,奚洁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06]]</ref> 民族凝聚力或国家凝聚力是文化学、伦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凝聚力概念。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表现==
原为完形心理学家们所使用的术语,是指在 [[ 大脑皮层 ]] 中兴奋点之间彼此吸引的趋势。在 [[ 社会心理学 ]] 中,凝聚力亦称团体内聚力或团体的团结性,指团体内部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一种使成员留在团体内部的各种作用力的总和,是团体保持其成员亲近一致、协调融洽的一种心理力量。团体内聚力是一个多因素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团体中个人间的人际吸引力,团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团体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吸引力(即个体对团体的期望水平),团体威信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团体目标与课题解决对所属成员的 [[ 吸引力 ]] 等等。通常,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与团体成员的心理相容是团体凝聚力的主要调节因素。研究表明,除人际关系的满足与否会影响团体的凝聚力之外,也同团体提供成员的安全感、有无焦虑、团体的成熟度、团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兴趣、需要、态度、价值观和目标等是否一致者或被认同等因素有关。<ref>[[主编:车文博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2]]</ref>
==形成条件==
==管理学应用==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程度,既包括团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程度。当这些吸引程度达到一定强度,而且团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价值,这个团体就是凝聚力强的团体。凝聚力可用团体成员的下列态度来说明:对团体忠诚,对团体的工作有责任感,对外来攻击积极防御和反抗,与其他成员志趣相投并有友谊关系。在凝聚力强的团体中,成员的意见比较一致,相互关系融洽友好,对团体感到自豪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完成团体的工作任务较好。一个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可采用一些方法加以测定。例如:让团体中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各个成员的感情,填写在调查表上,把这些评定加在一起就可看出凝聚力的强弱;也可让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整个团体的 [[ 归宿感 ]] 等。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团体的领导方式。根据卢因在1939年的实验,专制的、 [[ 民主 ]] 的、自由放任的三种领导方式中,以民主的领导方式的团体凝聚力最强。(2)团体与外界关系。同外界处于隔离状态的团体,凝聚力较强。(3)团体的规模。规模较小者,凝聚力较强。大规模的团体往往会分化为一些小的基本团体。(4)成员稳定性。团体成员较为稳定者,凝聚力较强。团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团体成员有相当的稳定性。(5)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不同的奖励方式能影响团体成员的情感和期望。如果采取个人同团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同样,把个人同团体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有助于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果团体成员的任务目标互不关联,就难以形成凝聚力。此外,不同的 [[ 信息交流 ]] 方式、团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团体的凝聚力。
==产生==
凝聚力的产生的关键在于权利的合理配置,特别是通过权利的集中以形成权力。凝聚力产生过程与自觉性的产生过程不同,触发自觉性产生与形成的关键在于放权,放权会促成自觉性,但过度地放权又对凝聚力存在着负面的作用。这表现在以高度放权触发自觉性形成与归属心理却由此会腐化泛滥的过程中,各群体成员之间由此又会形成各自的妄自尊大、自行其是,而这最终会严重影响群体成员凝聚力的形成。
自觉性的放权与凝聚力的集权,使得自觉性与凝聚力在各自形成以后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乃至 [[ 对立性 ]] 。但如果在一定的责任目标任务上,没有群体成员自觉自愿执行群体任务相应的自觉性的形成,则群体成员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这种凝聚力的形成又会是很困难的。
那么,就如水的沸点一样权力调节的 [[ 临界点 ]] 又是什么呢?这也就是群体目标任务的义务化机制。所谓群体目标任务义务化机制,就是指将目标任务执行者的个体权益与群体整体及其各部分的权益统一起来,从而使责任任务的具体执行者以群体责任任务为义务的机制。
归属心理在共同责任目标上的统一
13,2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