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陈师曾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98person | 姓名 = '''[[ 陈师曾]]'''
| 外文名 =
| 圖片 =
| 出生日期 ={{birth date |1876|03|12}}
| 出生地點 = 湖南凤凰
| 信仰 =
| 知名原因 = 绘画、篆刻艺术 美术史研究 美术教育
| 知名作品 = 《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 <ref>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 .《美术研究》2014-11-09</ref>
}}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ref>陈师曾 .中国美术馆2014-11-09</ref>
==人物生平==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乳名师曾,名衡恪,后以字行,号朽道人,又号槐堂。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诗人。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ref>师曾生平 .故宫博物院官网2014-09-17</ref>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7日,病逝于南京。<ref>生平年表 .故宫博物院官网2014-09-17</ref>
===家族成员===
陈师曾籍贯为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义宁陈氏一族渊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陈宝箴(1831-1900年),族谱中名观善,陈师曾之祖父。清咸丰元年(1851年)乡试中举,步入仕途,后得曾国藩、张之洞、李鸿藻赏识,并在甲午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光绪皇帝试行新政,陈宝箴受任湖南巡抚,创设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馆,设保卫局、矿务局、蚕桑局、官钱局、工商局、电报局、水利公司和轮船公司等,还建造了枪弹厂,开办武备学堂,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湖南风气大开,海内外人士纷往观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废新政,诛六君子,陈宝箴作为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最力者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父亲
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一字敬原,陈宝箴之长子,陈师曾之父,晚清著名文人,人称散原先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三立年少博学,因深恶"八股文",参加乡试时不按考场规定的文体作答,其卷在初选时曾遭摒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选拔为举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其父陈宝箴推行新政,三立效力最多,慈禧太后戊戌政变后他被加上"招引奸邪"的罪名,与父亲一起被清廷革职。后隐居江西,与友人以诗文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民国以后,他绝意政治,致力于诗歌写作。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京,85岁高龄的陈三立居住旧京,悲愤不食而死。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初学韩愈,后师黄庭坚,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陈三立的著作,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逝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胞弟
陈寅恪(1890-1969年),陈三立第三子,陈师曾之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师曾)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1925年间,先后就学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习梵文、巴利文、东方古文字、中亚古文字,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见长。回国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年仅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后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并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陈寅恪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他对佛经的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成就。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寅恪随校南迁,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1949年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1949年以后,陈寅恪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69年10月7日逝于广州。
次子
陈封怀(1900-1993年),陈师曾之次子,早年至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留学,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和林学家。曾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为中国植物园的创始人之一,主持或参与了创建庐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南京植物园、武汉植物园。为了创建中国的植物园,他曾骑着毛驴,披着落叶,顶着朔风,行进在北京的香山道上、昌平的妙峰山中,寻觅建造植物园的佳地。
展开
==相知挚友==
在民国初年的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有金城等人成立的湖社,有周肇祥等人发起的中国画研究会,还有美术专科学校等,聚集了一批金石书画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与陈师曾或为艺校同事,或为画坛知己,相互探讨艺术,切磋画技。陈师曾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丰富深厚的学识和包容并蓄的艺术态度,很快成为北京文化艺术圈里的中心人物。他在近代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思想进步的文人,又是勇于创新的画家,还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在陈师曾的交游圈中,过往者许多都是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曾画过少量的西画作品,因此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陈师曾的花卉直接学自吴昌硕,因此他的花卉明显具有吴氏的形神风貌。他更能上师古人,博习众采,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以及"扬州八怪" 诸家皆有涉猎,并且将技法融为己用,笔墨上并不特意突现某一家的特点,创作时挥洒自如,自由奔放。陈师曾脱出藩篱,形成自己含蓄秀逸、古朴而不粗野、不以气势悍人而以气韵动人的绘画风格,这使吴昌硕也大为赞赏。陈师曾的绘画构图多变,形式新颖,不为程式所囿。作品取材既有传统的折枝花卉,也有对景写生的身边景物,似信手拈来,无拘无束。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94.9cm,横41.5cm
画面右上方的自题署款:"壬戌初秋写于安阳石室。衡恪。"钤"衡恪大利"、"师曾"、"安阳石室"印。"壬戌"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77.8cm,横89.8cm
画面左侧自题:"深浅花枝傲晚霜,独携尊酒赏群芳。炉锤别铸玺三品,织铄何人七日襄。壬戌阳月陈衡恪。"钤"陈衡恪"、"陈师曾"印。"壬戌"指民国十一年(1922年)。
图中画秋葵、雁来红、菊花等秋季花卉,构图随意,笔势挥洒自如。陈师曾的大写意花卉看似横涂纵抹,不究章法,实际上他所画花卉形态结构严谨,全然符合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这与他留学日本学习博物学不无关系。
■山水画
陈师曾在山水画的学习上竭力避免受近代尤其是"四王"流派的影响,甚至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他画山水强调用笔,即使皴法也纯用中锋圆笔勾勒,绝不侧擦拖卧,也不施水墨烘染,有粗笔白描山水之效果。此外他还作有园林小景,用写生画法,简洁而富有诗意,充满生活气息。
近现代,陈师曾绘,绢本,墨笔,纵67cm,横27.3cm
此幅作于1916年的山水画在陈师曾的绘画中属较早年的作品。作品构图稳健,笔墨深厚,反复的皴擦点染与他后期空勾无皴的山水画法有很大的不同,明显带有"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笔墨意味。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8.7cm,横45.6cm
画面自题:"杳蔼烟林此屋居,生涯依旧杂樵渔。眼前目有青山福,阅画兴亡算问渠。己未初秋,衡恪。"钤"陈衡恪"印。
此图以水墨、花青、浅绛作淡设色山水,用笔粗率,略有沈周笔意,但笔风更为刚硬。笔划或纵或横,不求皴笔的细腻效果,突出笔划的意味,用墨相对单纯,体现了陈师曾山水画的基本风格。
■风俗人物画
陈师曾的风俗人物画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面貌清新,别具一格。创作于1914-1915年间的《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及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他以速写和漫画的笔法画了一批表现北京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的小品画,有压轿嬷嬷、磨刀人、说书艺人、算命先生等各种人物。这些真实的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市井百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师曾对西画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吸收和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画家过于注重个人情感抒发的创作心态的一种超越。后来丰子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7.7cm,横46.6cm
本幅自题中的"丁巳"为民国六年(1917年)。
《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作品,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绘画实践和探索。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陈师曾的绘画作品中,所署最早的年款是1912年(壬子),之后自1916年陆续有历年的款署,直至1923年(癸亥)夏--师曾逝世前不久。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