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梧

增加 9,56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黄梧(1617~1673),字君宣,平和县高坑(今国强)霄岭人,少时机智勇敢,好舞枪弄棒,结交朋友,明崇祯 ''' | 圖像 = [[File:黄梧2.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8b4dc7dbc3aebe04.png?size=1095x762 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1644年 -康熙 (1644)二月,在平和县衙当差役。| 國籍 =中国 |   清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 職業 =中权镇左营副将 | 知名作品 = }} == '''人物生平''' == 黄梧字俊宣 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 平和县高坑(今国强)霄岭人。  。是时,黄梧虽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平和县衙当 差役 。清顺治三年(1646年) 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明。是时,黄梧虽为差役,但 " 饶智勇,喜任侠 " ,久有投郑之心 。不久,他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往投郑军 。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 。顺治八年 赏银200两。 黄梧 归郑后戮力征战,屡建战功 升为英兵营统领 。顺治 八年 十二 年四 月, 郑计取漳浦、诏安、平和诸县 升任英兵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今海澄)镇帅。八月 ,黄梧 升为英兵营统领 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茂同被派驻揭阳 。   顺治十 四月 黄为 清平南王尚可喜统兵万余回夺揭阳,使 所重用,升任英 军损 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现海澄)镇帅 折将 八月,郑派兵取得揭阳后, 黄梧 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茂同被派驻守揭阳。  顺 知道郑一向 十三年 军严苛,害怕自己再犯错就会送命 清平南王尚可喜 同时认为清 兵万余回夺揭阳。由于黄梧和 一天下为大势所趋,便与副将苏明( 苏茂 等将领对军情 错误估计 堂弟)商议 中敌军埋伏,使郑军损兵折将,败归城内 决定向清廷投降 。同年 月, 郑成功论处揭阳丧师之罪,斩苏茂,黄梧被记责,“戴罪代守海澄” 二人率众献海澄归顺清廷 。  当耿精忠发动叛乱并传檄 黄梧 虽免 同为乱时 但揭阳失利 黄悟正重病在身 ,他 曾怂恿苏茂进攻 义愤填膺 愤怒 “心终不安”;另一方面 亡。康熙十三年 他认为郑氏斩杀素有战功的苏茂属公报私仇(因苏茂曾帮郑成功 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死后谥号"忠恪"。 == '''黄梧宗祠''' == 深山藏古祠在历史上,由皇帝亲自拨款赐建  交恶宿敌施琅逃避郑氏杀戮而被郑记恨于心) 祠堂不多,由两代皇帝拨款修建的更是凤毛麟角 对郑氏“刻薄寡恩”感到心寒;同时他进而分析当时 但在平和县国强乡 政治局势 一个小村庄霄岭 认为清 却就有这样的 统天下为大势所趋 座祠堂 遂萌发投清意念。同 它原来叫霄岭黄氏"上公祖庙",1988 六月廿五日,他和苏茂的 平和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时改名叫"黄梧宗祠"。这座祠 弟苏明等率众献海澄归 是顺治十四年由 清廷。  黄梧此举不仅使 治皇帝特许并拨款兴建,康熙十四年该庙被 失去数 经从台湾反攻大陆时毁于平地,康熙 万计军械粮饷,而且失去一个拱卫厦门的 六年康熙帝又拨款 要据点 新修建 这座与 顺治帝 皇联系密切的黄梧宗祠,被人们称 此于同年八月十七日封 "闽南第一祠堂"。  为“海澄公” 梧宗祠坐北朝南 给予敕印 气势恢宏 开府漳州;顺治十四年三月 超越民间常例的三进式结构,由下厅、中厅、顶厅组成 追封黄梧祖上 中间隔两个天井 并赐金 他家乡霄岭营造宗祠 同一个基线上分别以0.32米至0.52米渐渐增高,前后落差1.20米 对此殊荣 庙宽15米 黄甚感新主之恩 纵深30米 实心任事 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天井与厅之间有三级石阶 戮力征战 每级石阶长3.2米 向清帝上《平海五策》 宽0.28米 并举荐施琅 高0.20米 积极招抚郑氏官兵;五月 两边还建有甬道。全庙有24支石柱 黄梧率兵攻打乌 其中顶厅有二支 -星塔 打通南北的咽喉要塞;九月 当地乡亲称青龙缠柱 会同宁海将军固山额真郎赛一起收复失地闽安镇。顺治十七年 该龙柱龙头向下,献瓜 黄梧晋 口中含珠, 好似从天而降。木雕红漆亮丽,鲜艳耀眼。龙柱两边,高挂清顺治帝赐匾 " 太子太保 ,与总督一起督水师出海门,斩郑军闽安侯周瑞 "、"勋高九锡" 。    康熙元年(1662) 皇帝来赐匾为什么在这普普通通的村庄里有这么高规格的建筑呢?这里究竟隐藏什么玄机?原来这个小村庄出了个叫黄梧的后生 原先他是 郑成功 在台病逝。翌年初 部下的一名抗清护明的将领 郑经即位 当他察觉到明朝已腐朽 黄梧上 书密陈乘“彼众贼心未定 朝代更替不可避免 神速进兵剿灭之” 继续抗清势必造成国家分裂后 建议攻克厦门。 于顺治 三年毅然归顺大清 顺治帝高度评价黄 与施琅师出 之功,封黄梧为海澄公,开府 漳州 ,破厦门、金门,翌年收复铜山,迫使郑经退守台湾。康熙六年,康熙表彰 城。归顺的 黄梧 向朝廷鼎力举荐施琅 并为大清统 等功 奋力征战 准袭12次 顺治帝十分满意 并赐予“勋高九锡”金匾。此后至康熙十一 于顺治十四年(1657 )三月 清、郑双方战事较少, 诰赠 黄梧 带领将兵屯田垦植 祖上三代光禄大夫,嫡妻皆授"一品夫人",并赐金在霄岭兴建祠堂 ,同时 积极招抚郑军 赐金匾"勋高九锡"   康熙 "太子太保"一匾,民间有一传说,清顺治 ,吴三桂在云 (1661年)太子随顺治帝到东 叛清 沿海一带巡视,有一天遇到郑成功的部下刘国轩袭击 黄梧 患痈卧榻。翌年三月 奋力掩护太子,并千方百计护送太子回京 耿精忠在福建叛清 孝庄皇太后十分欢喜 马上封 黄梧 闻讯大震 为"太子太保"。同年顺治帝崩 痈口进裂,病情恶化 皇三子玄烨继位 急托其次兄 枢及中军总兵吴淑等扶助其 梧向清廷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1. 子黄芳度。康熙 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 里居民强行内迁,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2.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3.斩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于流徙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4.挖郑氏祖坟;5.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祠堂中厅有凤凰双柱,栩栩如生,凤凰在牡丹花丛中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双柱之间高挂着"带励贞风"、"天南屏捍"的朝廷赐匾。 大门外有石麒麟一双,石虎一对,分立大门左右,再外一点立着四对旗杆。同时还有七口水井,按七星布阵,名曰"七星坠地",这也是庙的又一个独特的建筑法,根据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说是为了破前面的"恶煞"。 祠堂的顶厅是主厅,殿堂的神龛供奉霄岭开基祖均德和黄氏历代列祖列宗的神主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黄歇、黄峭及三位夫人。黄歇就是青史垂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国之相的春申君,台北市江夏堂黄姓家族所共奉的始祖黄歇。 黄峭是黄姓在南方各地长时期盛况的传世之祖,曾任台北市市长的黄启瑞先生所亲书的"峭公略传"是这样描述的:"峭公,号峭山,字实郎,福建邵武人也,生于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岁,年三十登宋乾德三 三月初三日,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 进士,娶官、吴、郑三夫人,各生七子,所谓三妻二十一子者是也。以诗遣诸子散居江浙豫章岭南各地,年六十六归隐林泉,八十七岁元丰五年,追赠太子少保,赐谥文烈,宋明道二年逝世,享寿九十有八,敕葬邵武鹤薮之原。遗嘱凡诸裔孙能念遣子诗者,即请升堂,无诗亦是歇公后裔,不可以简慢待之……"黄峭的遣子诗是这样写的:"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得苍天垂庇护,三七男儿永炽昌。"这首诗留传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和港、澳、台的每个黄姓家族,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黄姓人士都能吟诵。 == '''黄氏迁台记''' == 当年黄峭在福建邵武鹤薮授诗遣子的情形,十分壮观,台北市黄氏宗亲会所出版的"黄氏大宗谱"中有十分生动的描述:"……作诗分授曰:尔兄弟各执为记,愿如水里之鱼,似露霜中之笋,子孙蕃衍,务勤耕读,分处遐迩,宜认亲属,有能念此诗者,即请升堂,无诗亦是歇公流裔,不可以简慢待之……" 霄岭黄姓是峭公与吴夫人所生第四子化公这一支系。黄化,又名黄宁,登进士第十九名,他持着遣子诗分基到汀州宁化县,传下第十世裔孙念八朗为奥杳派开 派之祖,念八朗生六子,其中一子传下第十五世孙黄开懋,于光绪三年渡海到台湾,落籍于台中西屯区的牛埔仔埔,子孙分别发展到台湾各地。霄岭黄氏开基祖均德是念八朗的第二子,他先是开基平和国强西洋,第三世才移居国强霄岭。黄梧是均德第十代孙。综上所述,台湾的黄姓,虽然派别很多,但他们在血缘上同霄岭等南方黄姓殊途同归,不容置疑。 根据霄岭黄氏族谱记载,霄岭黄姓是从明洪武年间进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霄岭第十二世黄世集、世就、世暖三兄弟从清朝年间就移居台湾台北,第二十世孙黄平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回乡谒祖,他高兴地说:"祖庙格局太高了,家庙中有龙凤柱的,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供奉的列祖列宗,认祖诗也都同台湾的一样。" 移居台湾的除上述这一个支系外,还有一个支系是从霄岭移居平和安厚大径,然后再移居台湾,如台湾宜兰县的黄荣源,台北市的黄前熏,他们的祖宗也是清朝年间到台湾安居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他们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找到大陆的根,已回乡谒祖四次。他们每次回乡拜祖宗时都说:"我们的认祖诗同台湾黄姓认祖诗一样,供奉的老祖也一样。"可见,黄姓家族的万流归宗,这无疑又是一项明证。姓黄的中国人,很显然,不管身在台湾、大陆,还是国外,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 子孙多俊彦霄岭黄姓从开居以来,人才辈出。特别是清王朝时代,据史记载:十世黄梧,被顺治帝封为海澄公,顺治十八年晋升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晋升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开府漳南。自是十余年无复寇患。十一世黄芳世,授一等侍卫,康熙十六年袭一等海澄公加太子太保,同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同时执掌十三支王令,可调各省兵马。康熙帝还赐玉章一枝,有急上闻。时漳泉寇盗很多,芳世既至,且抚且捕,贼多解散。有山寇自称伪太子,聚众数万,皆以白头为号。芳世一鼓破之,悉降其众。方提师誓灭海寇,以病卒于军。赠少保,封"忠襄王"。 黄芳泰袭一等公黄芳泰袭一等公,任江南京口总兵,黄芳度袭一等公,康熙十三年,为保卫漳州城与从台湾反攻大陆的郑经奋力争战,献出年轻的生命,康熙帝被他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康熙十六年追封他为"忠勇王"。 十二世黄应缵,康熙三十年袭一等公。十三世黄仕简,雍正八年袭一等公。任湖广、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从乾隆四十四年开始台湾如有发生动乱都由黄仕简领兵平定,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农民起义,仕简被乾隆帝委于重任,率领金门、东山四千兵马驰援台湾。 是时,他常往来于金门、台湾等大小岛屿,在台湾名声响亮。十四世黄秉淳,乾隆五十一年任江西狼山镇总兵,赠光禄大夫海澄公。十五世黄嘉谟,袭一等公,头等侍卫,温州总兵,又正定镇总兵。十六世黄庆春,袭一等公,德州总兵,镇守福建散秩大臣御前行走任广东惠州协镇总兵。十七世黄懋澄,袭一等公。除此之外还有将军、总兵和追封的公爵不计其数。 综上所述,"闽南第一祠堂"从建筑至今已走过370个春秋,经千回百转,但却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首先供奉的祖宗与台湾黄氏祖庙供奉的祖宗一样;其次,康熙元年黄梧建议收复台湾:"当应趁其慌乱犹豫之际,神速进兵剿灭之……"第三,康熙十三年这座祖庙被郑经从台湾反攻大陆时毁于平地;第四:乾隆年间黄仕简受乾隆帝指派带兵进驻台湾平息暴乱;第五,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黄氏从台湾回乡谒祖。由上足见霄岭黄氏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悠久而密切关系。 370多年过去了,黄梧宗祠依然骄傲地矗立在平和群山中,宗祠的龙凤柱依然向人们昭示着黄氏先人显赫的过去。  == '''海澄公世系表''' == 第一任海澄公黄梧,福建平和人。顺治十三年七月,自明郑成功部将以海澄县投诚功,封海澄公。顺治十八年晋升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晋升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开府漳南。自是十余年无复寇患。康熙十三年,卒。谥忠恪。 第二任海澄公黄芳度,黄梧子。康熙十三年八月袭。十四年十月,漳州陷,合门死之。赠郡王,谥忠勇。 第三任海澄公黄芳世,黄梧兄子。康熙十五年三月袭。授一等侍卫,同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同时执掌十三支王令,可调各省兵马。康熙帝还赐玉章一枝,有急上闻。时漳泉寇盗很多,芳世既至,且抚且捕,贼多解散。有山寇自称伪太子,聚众数万,皆以白头为号。芳世一鼓破之,悉降其众。方提师誓灭海寇,以病卒于军。赠少保,谥忠襄。 第四任海澄公黄芳泰,黄芳世弟。任江南京口总兵,康熙十七年五月袭。二十九年,卒。谥襄愍。 第五任海澄公黄应缵,黄芳度嗣子。康熙三十年正月袭。 第六任海澄公黄仕简,黄应缵子。雍正八年十月袭。任湖广、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从乾隆四十四年开始台湾如有发生动乱都由黄仕简领兵平定,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农民起义,仕简被乾隆帝委于重任,率领金门、东山四千兵马驰援台湾。是时,他常往来于金门、台湾等大小岛屿,在台湾名声响亮。乾隆五十二年,坐罪夺爵。 第七任海澄公黄秉淳,黄仕简子,乾隆五十一年任江西狼山镇总兵,赠光禄大夫海澄公。 第八任海澄公黄嘉谟,黄仕简孙。授头等侍卫,温州总兵,乾隆五十二年袭。 第九任海澄公黄庆春,授德州总兵,镇守福建,散秩大臣御前行走,任广东惠州协镇总兵。道光年袭。 第十任海澄公黄懋澄   [以上内容由"bugu"分享。]
2,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