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巴特勒·叶芝

增加 17,27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威廉·巴特勒·叶芝
|圖片 = [[File: 梅根·福克斯62599121385198170119 320x320.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ic8image.nipicso.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view?q=%E5%A8%81%E5%BB%89%C2%B7%E5%B7%B4%E7%89%B9%E5%8B%92%C2%B7%E5%8F%B6%E8%8A%9D&src=tab_video&correct=%E5%A8%81%E5%BB%89%C2%B7%E5%B7%B4%E7%89%B9%E5%8B%92%C2%B7%E5%8F%B6%E8%8A%9D&ancestor=list&cmsid=5a4721aa259d5967d5eade0fe05a4b85&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1#id=7abf444523e1b68f59fceeb8655d5a42&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lizhi.comfm/show2035838/3317755.html 2599121267192865798 图片来源于 呢图 荔枝 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此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当你老了,我依然会爱
 
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一见钟情,而且是一往情深。之后叶芝一次次热烈的向茅德·冈求婚,一次次被拒,但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正是在爱的煎熬中的数十年,激发了叶芝创作的灵感。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出生日期||1865年06月13日
|}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是一位肖像画家的儿子。
 
他的童年分别在都柏林和伦敦度过,他祖父的房地产业在爱尔兰的斯莱戈郡。叶芝早期学习绘画,是伦敦艺术家和作家团体中年轻的一员,关注期刊《黄皮书》。他写了《摩沙达》(1886),一部诗歌戏剧;《乌辛的流浪》(1899)。
 
1896年回到爱尔兰之前他又写了另外四部作品。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不是女王)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1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后来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事业发展===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他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inspired poetry,which in a highly artistic form 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spirit of a whole nation)”。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地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早期作品《茵纳斯弗利岛》是叶芝在早期的代表作。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逃避现实的唯美倾向和鲜明的浪漫色彩。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在它的后续作品中,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地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取材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 (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情感生活===
1889年,叶芝结识了[[茅德·冈]]小姐。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小姐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小姐,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在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小姐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小姐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小姐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9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晚年生活===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本布尔宾山下》的最后一句:“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前行!”原句是"Cast a cold eye,on life,on death,horseman,pass by!"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英国诗人奥登悼念叶芝的诗句:“疯狂的爱尔兰将你刺伤成诗”。
==主要作品==
{| class="wikitable"
|-
! 作品 !!年份 !! 作品 !!年份 !! 作品 !! 年份
|-
|[[《摩沙达》]]|| 1886年 ||[[《凯尔特曙光》]] || 1893年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8年
|-
|[[《心灵的欲望之田》]] || 1894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 1889年 ||[[《诗集》]] || 1895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 1891年|| [[《神秘的玫瑰》]]|| 1897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 1892年
|-
|《苇间风》 || 1899年 ||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责任 》 ]] || 1914年
|-
|[[《七重林中》]] || 1903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 1916年 || [[《发现》]]|| 190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 1917年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0年 ||[[《宁静的月色中 》]] ||1918年
|-
|[[《挫折的诗歌》]] ||1913年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 1921年 || [[《四年》]]|| 1921年
|-
|[[《自传》]] || 1926年 || [[《猫和月光》]] || 1924年 || 《[[十月的爆发]]》|| 1927年
|-
|[[《灵视》]]|| 1925年 || [[《塔楼》]] || 1928年 || [[《疏远》]] || 1926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3年|| 《剧作选集》 || 1934年||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 1939年
|-
|[[《三月的满月》]] || 1935年|| [[《气锅中》]](死后出版)|| 1939年 || 《新诗》|| 1938年
|}
 
==人物成就==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20世纪现代主义诗坛上与[[ T·S·艾略特]]各领风骚的爱尔兰诗人,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对现当代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他被艾略特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他因对爱尔兰文艺复兴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风格对[[埃兹拉·庞德]]、[[詹姆斯·乔伊斯]]甚至[[艾略特]]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即使在当代,他的作品集如[[《苇间风》]](The Wind Among theReeds)仍为无数外国读者争相传诵。
 
叶芝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其作品的现代性却颇具争议。分析叶芝作品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并结合其象征主义的发展和面具理论的应用,可以看到叶芝不断追求自我创新的现代性。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本身体现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叶芝的浪漫主义传统和现代性的对立统一。浪漫主义抒情是他的本质,而象征主义的发展和面具理论的应用则体现了诗人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的精神。某些批评家因为叶芝作品中缺乏城市印象所以否认其现代性。此观点实际上是对现代主义本质的误解。从象征主义的观点看,无论城市还是叶芝笔下的爱尔兰斯莱哥乡村,都仅仅是内在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而已—— 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人的异化危机的逃避和反抗。叶芝的这种独特性不仅使他的那路诗在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反抒情”现代诗歌中显得如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接过现代主义的旗帜之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珍贵视频==
<center>
1、 威廉·巴特勒·叶芝(续) {{#iDisplay:7IOimXfKQIV|640|400|qq}} 2、耶鲁大学公开课:现代诗歌:05 威廉·巴特勒·叶芝(续一)  {{#ev:youku|XNDcxMjczNTI4|640|inline|耶鲁大学公开课:现代诗歌:05 威廉·巴特勒·叶芝(续一) |frame}} 3、《当你老了》作者 威廉 巴特勒 叶芝 朗诵 天鹰
{{#iDisplayev:7IOimXfKQIVyouku|480XNzIyMDUyOTUy|270640|qqinline|《当你老了》作者 威廉 巴特勒 叶芝 朗诵 天鹰舞 |frame}}
</center>
== 外部連結 ==
*[https://baike.so.com/doc/5581920-5794811.html  3660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8%81%E5%BB%89%C2%B7%E5%B7%B4%E7%89%B9%E5%8B%92%C2%B7%E5%8F%B6%E8%8A%9D/4463050?fr=aladdin  百度百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06/15/6772399_384288418.shtml  360个人图书馆]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799029/ 豆瓣小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9204270102e2yi.html 徐淳刚 新浪个人认证]
*[https://wenku.baidu.com/view/b53f3940b307e87101f69621.html  百度文库]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1/rdkm3rc9sb9etno.html  名人简历]
*[https://book.douban.com/author/698126/  豆瓣读书]
== 參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艺术人物]] [[Category:诗人、剧作家]]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