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頗羅鼐

增加 90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颇罗鼐'''(Polhanas)(1689-1747),[[西藏]][[江孜]]人,原名'''琐南多结'''或'''索朗多吉''',全名'''颇拉·索朗多吉'''。西藏郡王,亦称清代西藏贵族。
[[File:颇罗鼐3.jpg|缩略图|左|颇罗鼐:原名'''琐南多结'''或'''索朗多吉''',全名'''颇拉·索朗多吉'''。西藏郡王,亦称清代西藏贵族。]]
==简介==
[[康熙]]二十八年(藏历第十一绕迥土蛇年八月初八,1689年)索朗多吉出生于后藏颇拉贵族(今[[白朗县]][[杜琼区]][[颇拉乡]])。
[[File:颇罗鼐4.jpg|缩略图|左|颇罗鼐:《[[大藏经·丹珠尔]]》(清)颇罗鼐索朗多杰造(主持) 存一百四十三函。zhuanti.cpon.cn 539*539]] 清[[康熙]]末,清军逐[[准噶尔]],以[[康济鼐]]、[[阿尔布巴]]、颇罗鼐等为[[噶伦]]。[[雍正]]五年(1727年),康济鼐为阿尔布巴所害,颇罗鼐由后藏发兵平叛,被封为[[贝勒]],主持藏内政务。 [[File:颇罗鼐6.jpg|缩略图|左|颇罗鼐:颇罗鼐传(藏文)www.kongfz.com 800*1067]] [[乾隆]]初晋封[[郡王]]。乾隆十二年(1747年)薨,其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袭爵郡王。
乾隆十二年(藏历十二绕迥火兔年二月,1747年)逝世。<ref>[http://tibet.cn/info/people/200511/t20051123_73212.html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ref>
[[File:颇罗鼐5.jpg|缩略图|左|颇罗鼐:颇罗鼐_颇罗鼐高清图片www.dyymwy.com 230*300]]
==生平==
曾为[[和硕特汗国]]末代汗王[[拉藏汗]]秘书。[[康熙]]五十九年(1720)时,[[准噶尔]]军进入拉萨推翻拉藏汗,颇罗鼐配合[[阿里]]总管(拉藏汗女婿)[[康济鼐]]出兵策应进藏清军,击退入侵的准噶尔军。清政府平乱后,以颇罗鼐为四噶伦(总理西藏政务官员)之一,任仔本(审计官),掌管财政。
[[File:颇罗鼐7.jpg|缩略图|左|颇罗鼐:颇罗鼐_颇罗鼐高清图片_
www.dyymwy.com 230*300]]
雍正五年(1727),[[噶伦]][[阿尔布巴]]杀首席噶伦康济鼐。颇罗鼐发后藏、阿里军讨击。六年,阿尔布巴兵败被执,清廷任命颇罗鼐协助驻藏大臣总理政务,并封其为贝子。颇罗鼐执政期间,设置常备军,练兵设卡,整修驿站,发展贸易,合理摊派差役、赋税,尊重西藏各派喇嘛教,修复各派寺院。西藏“政教蕃盛,人物庶富,百姓安乐”,多次受到清政府嘉奖。
 
[[File:颇罗鼐8.jpg|缩略图|左|颇罗鼐: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颇罗鼐·索南多加之子珠儿墨...
n.m.sohu.com 501*690]]
雍正八年在[[拉萨]]主持雕印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乾隆]]四年(1739),颇罗鼐被封为郡王。十二年(1747)病故,享年58岁。<ref>[https://m.kuaidu.com.cn/article/131080.html 颇罗鼐,历史名人-快读网]</ref>
颇罗鼐还具有灵活战术思想,在与敌军交战时,他命令军队向卫区、塔工军队的阵地放炮,打得敌军像“铁锅里炒蚕豆一样,兵丁们尽显丑态,有的赤身裸体、有的前仰后翻、有的戴盔无器、有的执器无盔。”打得敌方乱作一团,隆布鼐和[[扎尔鼐]]吓得目瞪口呆,躲到了深深的战壕里。
颇罗鼐率部英勇奋战,将战线逐渐推向前藏, [[ 阿尔布巴 ]] 节节败退,被迫率残部退守到了 [[ 布达拉宫 ]] ,想以达赖作为挡箭牌,阻止后藏军队的进攻。为了保证达赖的安全,三大寺的僧侣也要求不能围攻[[布达拉宫]],经过与三大寺的代表协商,将达赖喇嘛和其父亲搬到了[[哲蚌寺]],提出“不杀害他们”(即三噶伦)。当然,颇罗鼐也深知阿尔布巴之流的用意,就采取了在政治上不战而胜的战术,没有以武力相加解决问题,而是在政治上瓦解对方,军事上围困的办法。布达拉宫在藏族人民心中被视为神圣的殿堂,从17世纪中叶始就一直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因此,如果强攻布达拉宫,就会失去僧侣民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他选择了不战而胜的战略战术,围而不攻,说明颇罗鼐在政治上是极有用心的。
颇罗鼐在政治上是成熟的,具有深明大义的政治家风度。他深信那些“胡作非为,背道而驰的人,必然要处死”,而他的态度是不自作主张,而是秉公论断,等大皇帝的军队来到,要明辨是非。事实证明,颇罗鼐的精明能干清政府是信任的,后来,三噶伦被依法处决,他被清政府任命为管理西藏事务的郡王。
早在 [[ 阿尔布巴 ]] 事件之前,颇罗鼐就看出了阿尔布巴集团的险恶用心,为了能阻止事态的恶化,他向阿尔布巴提出过警告,并希望结束噶伦间的权力纷争。他也曾忠心地劝告 [[ 康济鼐 ]] ,小心阿尔布巴等加害于他。由于康济鼐刚愎自用,又居首席噶伦之位,有傲慢情绪,反而指责颇罗鼐胆小、怕事,根本就没把政敌的蠢蠢欲动放在眼里,更没有引起重视和防备,使政敌阿尔布巴集团有了可乘之机遭到杀害。
颇罗鼐却敏锐地感觉到事态发展的严重后果,曾希望康济鼐把“这些事情,上奏北京大皇帝”,并请求 [[ 达赖喇嘛 ]] 出面干涉。由于他左右不了事态的发展,再加上妻子因病而告假回了自己的庄园,使其幸免这次灾难。
在正义的行为面前,颇罗鼐是胸有大志的,他很重视把握时机。他在讨伐阿尔布巴的战争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当与阿尔布巴、 [[ 隆布鼐 ]] 等前藏军队交战时,在兵力悬殊不能速胜的情况下,他率兵退却,保持有生力量,寻找战机。在对手防务空虚时乘其不备,抓住有利时机,扭转了战局,当阿尔布巴等看到战争胜负难以预料时,请求[[班禅]]出面调停,以便争取时间,从中斡旋。颇罗鼐拒绝调停,而是寄希望于清朝中央政权的支持。他就向班禅的侍从明确表示“主宰我身家性命的是东方大皇帝。”他清楚地认识到西藏的稳定只有靠祖国的强大,清政府的支持。人民是渴望统一的,安定才是顺乎民心的潮流。同时,他在爱惜人才上是有口皆碑的,[[策仁旺杰]]的重用就很典型。
策仁旺杰曾求学于[[敏珠林寺]],他才华出众,诗韵不俗。在卫藏战争中,参加过战争并是指挥卫区四军右翼的军官。当颇罗鼐取得胜利后,他疑心重重,深恐颇罗鼐怪罪。相反,他不仅受到颇罗鼐的信任,处处受到保护,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留下了藏族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名著《颇罗鼐传》,后来还被推荐担任了西藏地方的重要职位噶伦。
颇罗鼐虽出身高贵,对劳动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敢于为民作主。由于战争,后藏的庶民百姓和商人,是支持地方政府的关税的。但确实存在不均的现象,贫苦人家负债甚重,还要承担富户转嫁到他们头上的差税,富有人家又税少差轻,为了保护贫苦的百姓,让富豪之家多支兵差,多出赋税,颇罗鼐命令以定制的形式将以上措施加以执行。   这样,有力地制止了那些投机取巧者的恶习,保护了善良百姓的利益。对他的兵丁,他是爱护备至,像对待亲兄弟一样,不分贵贱,吃喝共同分享。就是对待未参战过的骑兵,颇罗鼐也不居功自傲,不鄙视别人,而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亲自教练。对待一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他能出面请求钦差赦免错误。
颇罗鼐对待上层也是忠心耿耿的。他敢作敢为,当拉藏汗战败,颇罗鼐被俘,准噶尔人威胁他说出拉藏汗的罪行,以为把柄。颇罗鼐不愧为正人君子,他义正严辞地给予了回绝,他深知知恩图报的道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颂。
我们说,考察一个人是否爱国,既要看他的全部历史,更要看他在关键历史时刻的表现。作者以两次事件作为全传的主要内容来叙述,这是藏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颇罗鼐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在外受准噶尔袭扰,内遭阿尔布巴之忧的情况下,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也错综复杂,在这种关键时刻,颇罗鼐在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决度和敏感度是首屈一指的,从他的言行就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如果把爱国、统一作为一块试金石,那么,颇罗鼐在这块试金石上就闪烁出了光彩夺目的火花,证明了他的“爱国之心,忠义之气。”
===推动社会经济文化===
再次,为政纪明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事宗旨,总的原则是要“圣贤之道”,在体察民情、爱惜百姓的同时,以严政的法制基础上“同等待人”,废除了古时传下来的旧制,整顿了政治风气。
第四,在1730年,颇罗鼐支持创建了[[纳塘寺]]经院。西藏人民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对继承和弘扬西藏的印刷和文化事业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还召集藏区的能工巧匠千余人,主持刻印了大藏经《甘珠尔》一百零八部,佛经疏注的《 [[ 丹珠尔 ]] 》二百一十五部以及其他有名的巨著得以刊印。   完成后的《 [[ 甘珠尔 ]] 》、《丹珠尔》装帧精美,真可谓华丽宝贵,正如传记所说的:“不仅涂上了金粉,并且用珍珠、绿松石、珊瑚、红宝石等装饰起来。”特别是《甘珠尔》《丹珠尔》经班禅、达赖加持后,存放在纳塘寺,后来成为有名的纳塘版。
在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宗教在当时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心理状态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颇罗鼐生活在宗教影响的环境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再加上他从小就在敏珠林寺受教育,他很重视宗教和宗教对民众的深刻影响与作用,他顺应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对不同教派采取了不分亲疏、你我的政策,一视同仁,反对互相排斥和攻击。他支持修筑寺庙,大放布施,从不惜财,他就曾出资维修过[[热振寺]]、[[扎西冈寺]]、[[墨卓吉桑庙]]、敏珠林寺等。他善于利用宗教为其政治服务,人们对他的厚恩和大度也很敬佩,也就倍加信赖和支持他。
{{reflist}}
[[category:驻藏大臣]][[Category:中国古代人物]][[Category:清朝 人物]][[Category:中国古代 军政人物 、驻藏大臣]]
128,7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