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470
次編輯
變更
古地磁
,创建页面,内容为“ '''古地磁'''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
'''古地磁'''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ref>[https://gov.sohu.com/a/576384522_121165722 中国专门创制文字的民族:千人从辽东迁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ref>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ref>[https://www.sohu.com/a/367979643_114731 见证殷商历史 走进中国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f>,[[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词解释==
古地磁,又称自然剩磁,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年代)和史期的地[[磁场]]。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有一定的磁性,指示其生成时期的磁极方向。 古地磁一般分为两种,即热剩磁和沉积剩磁。 1)岩浆岩中带磁性矿物所表示的磁性,称热剩磁; 2)沉积岩中带磁性物质所表示的磁性,称沉积剩磁。
研究意义
利用古地磁可了解地球的长期变化,测定一个板块上的地极游移及一个地区的磁极倒向,并用以对比岩石形成的时代。
原理与方法
古地磁场的研究以岩石磁性的测量为基础。
现代地磁场的记录不超过40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地球基本磁场和长期变化规律的认识。地壳各处的岩石含有或多或少的各种磁性矿物,在冷却或沉积过程中被地磁场磁化,记录下岩石形成时期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其中一部分磁性稳定的岩石,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完整地保留了这种记录。同理,古砖、古瓷器、炉灶等原始焙烧物在它冷却时也被当时的地磁场磁化,于是记录了人类史期的地磁场。这些珍贵资料扩大了人们对地磁场变化的认识。
岩石和原始焙烧物在其形成后的漫长时期,由于各种物理、化学作用,难免产生次生磁化。清除岩石的次生磁化,保留稳定的原生磁化,这项工作叫做磁清洗。由于古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很难测定得很精确,所以,只有利用大量标本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古地磁场方向
当标本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已知时,由标本剩磁方向的测定可以得到标本产地的古地磁场的偏角和倾角。在地心偶极子的假定下,由古偏角和古倾角即可确定古地磁极的位置。
关于利用岩石标本测定地磁场的方向,1925年谢瓦利埃(R.Chevallier)曾对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近代熔岩流磁化方向进行过测定,他发现熔岩磁化方向与地磁场方向相当一致,并注意到虚磁极绕地极顺时针方向运动。至今人们已经获得许多史前和史期地磁场方向的测定结果。1962年行武毅系统分析了日本地区古偏角和古倾角的资料,发现古地磁场方向的变化具有700、1200、1800和7000年的周期成分。他认为1200年和1800年是非偶极子磁场的变化周期,而7000年是赤道偶极子的运动周期。永田武由日本第四纪熔岩流测得的虚磁极的运动,似乎有近 10000年的周期趋势。这与行武毅得到的7000年周期相近。据此永田武提出,地磁轴沿顺时针方向绕地轴运动,速度约为0.05年。70年代有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古地磁和近代测得的伦敦地磁场方向的变化,但没有发现相同周期的变化。因此,上述结果还有待验证。
近2000年来地球磁矩是衰减的,这与现代观测结果相符;2000年前有个最大值,约为现代地磁矩的1.5倍;公元前2000年有个低值,与现代地磁矩相近;约在公元前4000年有个最小值,由此估计地球磁矩的变化周期约为 8000~10000年。
古地磁场倒转
布容 (B.Brunhes)1906年从法国熔岩中发现了磁化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的岩石。随后在其他地方也观测到同样的事实。60年代以前存在着岩石自发反向磁化和地磁场本身倒转两种观点的争论。随着反向磁化岩石的普遍发现和实验室工作的进展,到了60年代古地磁场倒转的观点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地磁场倒转给地磁场起源和核内动力学的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
地球磁场起源于地球内部,地壳岩石的磁场完全由地球深处感应而来。然而地壳与地球内部的相对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壳的南半球能“弦动”到北半球,同时地壳的“北半球”也能弦动到南半球,这就是“壳幔弦动”。“弦动”后的火成岩与沉积岩其感应磁场与内部相同,与原来的磁场相反。
壳幔弦动导致的岩石感应剩磁场来回反向,日本科学家“松山基范”被表面现象所疑惑,错误的认为是地球深处磁场逆转。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