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孟繁华

增加 7,397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孟繁华 | 圖像 = 有框|居中|center|[http://news.hexun.com/2017-11-06/191517631.html 原图链接]…”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孟繁华
| 圖像 = [[File:孟繁华1.jpg|有框|居中]]|center|[http://news.hexun.com/2017-11-06/191517631.html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63年5月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比较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孟繁华''',男,1963年5月出生,汉族,山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人物履 ==
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学院院长,学前教
育学院院长(兼)。
2013年04月,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2月,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社会兼职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比较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编委,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 获奖情况 ==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获国家教育图书奖一次社会兼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战略组成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小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专家
[[《比较教育研究》]]编委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校管理)编委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编委
== 研究领域 ==
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教师教育。
== 科研项目 ==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再造”,及省部级社科项目6项
学术成果
出版[[《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的系统分析》]]、[[《国际教育新理念》]]、[[《学校发展论]]》、[[《赏识你的学生》]]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等收入。
从效率优先到公平发展:转变教育发展范式
[[《人民教育》]]2014年第7期,作者:孟繁华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既表达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也体现了转变教育发展范式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效率原则和由此派生的竞争思维一直主导着社会组织的变革,也成为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重点校、重点班、重点生等精英教育话语充斥其中;不断强化竞争机制,名目繁多的评估、评审、评比损失了过多的教育机会成本。当然,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效率优先原则的价值在于“破旧”,用于冲击、消解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激发了教育活力,我国教育的巨大成就也是这一时期积累起来的。然而,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背景下,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公平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发展范式悄然来临。
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契约就是公平。提到公平,必然联想到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他认为,正义即公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一种良性的结构安排,其宗旨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这一带有终极意义的命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它要求在现实中为人们寻求公平和正义,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一种理想根植于社会制度和人们心中,成为人类世代追寻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平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其基本要求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而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缺失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了。
现代社会对人的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人为成本阶段。这一时期本质上是把自己与他人都看作经济动物,以博取最多的财富;二是以人为资源阶段,重在对人的开发和培养培训,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第三阶段则是以人为本阶段,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和发展。公平的社会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所有人”平等享有基本人权和人格尊严的社会。早在1983年,法国著名学者佩鲁就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体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价值取向、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佩鲁为代表的这一新发展观影响深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教育发展观逐渐发生了质的转变。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五维度“全民教育发展指数”监测,美国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面向所有人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框架等,均体现了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努力。
从现实出发,我们不妨把教育分解成三个子概念:正教育、零教育和负教育。实现了教育功能的工作可谓正教育,没有实际效果的工作称为零教育,而与教育功能背道而驰的工作则为负教育。在此概念框架下,教育工作是否契合教育本质成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运用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方法管理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和长效性,肯定不是正教育;以“交易”和“投入产出”作为分析框架,用管理企业的办法管理教育,对中小学生生“优胜劣汰”,也不是正教育;用过度竞争性的“奖惩”思维和手段,把中小学生人为分成三六九等,甚至羞辱所谓差生,摧毁儿童的精神世界,更不是正教育。“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就是要摒弃那些以教育之名、行负教育之实的行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旧的教育发展范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要做到“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构建基于教育公平的支持系统,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建构基于公平的教育发展范式。为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