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

增加 8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HOLLiAS MACS现场总线控制 [[ 系统 ]] 在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的应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以智能传感器、控制、 [[ 计算机 ]] 、数字通信、网络等综合技术为主要内容,既是一个开放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控制系统,它适应了工业控制系统向数字化、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案例背景介绍:==
===1、 引言===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以智能 [[ 传感器 ]] 、控制、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等综合技术为主要内容,既是一个开放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控制系统,它适应了工业控制系统向数字化、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当前1000MW级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国内火电建设的主流,由于超超临界机组压力、温度等参数较多,控制对象复杂,能否提供安全可靠的控制和调节,是大型机组DCS面临的主要挑战。虽然国内和利时、国电智深等DCS设备制造商已经拥有了常规百万超超临界机组的成功应用 [[ 经验 ]] ,但大规模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在百万机组成功投运的业绩。
==案例实施与应用情况:==
===2、 系统概况===
某电厂扩建两台超(超)临界1000MW燃煤发电机组,三大主机由东方电气集团制造,锅炉采用一次中间再热、单炉膛、平衡通风、对冲燃烧方式Π型变压直流锅炉, [[ 汽轮机 ]] 采用一次中间再热、四缸四排汽、单轴、抽凝式汽轮机。单元机组和脱硫DCS控制系统采用杭州和利时HOLLiAS MACS V+SM220系统,采用四机一控模式,实现一键启停。DEH、MEH、METS、FMEH、FMETS控制系统一体化,控制规模超过12000点,其中主机总线设备达到1000台以上。共配置39面现场总线柜,152根光纤,共分配83个PA网段,71个DP网段,其中锅炉侧47个PA网段, PA设备222台,43个DP网段 ,DP设备432台;汽机侧36个PA网段,PA设备219台,28个DP网段,DP设备223台。总线设备约占整个控制设备的60%,是国内现场总线应用最广泛的项目之一。
====2.1 系统网络====
DCS网络采用实时数据通讯的P-P单层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实时数据通讯服务由数据需求方(操作员站)与数据的供给方(控制器)直接通讯,系统内配置一对冗余的历史站为整个系统提供报警服务、 [[ 历史 ]] 数据服务和其他服务。MACS-SM控制站集成PROFIBUS现场总线,冗余的主控制器与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点对点连接,控制器通过冗余的现场总线与IO从站、DPY-LINK、DP/PA LINK设备相连,现场总线将智能 [[ 仪表 ]] 、执行机构、高低压智能保护装置及电磁阀接入DCS系统,实现机组操作及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具备数据采集、运算与处理、逻辑组态与下装、画面监视与控制等多项功能。辅助控制系统集中在机组集控室管理,脱硫进入主机DCS系统,实现了一体化监控。
====2.2 控制器分配====
控制器按照以 [[ 工艺 ]] 系统为主,兼顾控制功能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冗余的系统分布在不同控制器,独立的系统分布在同一控制器,既保证冗余性,又保证独立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信息共享、减少站间引用和 [[ 系统 ]] 通讯任务量的作用,能够优化系统、降低网络负荷率、降低系统风险以及降低维护工作量。单元机组总共35对控制器,其中锅炉20对、汽机14对,电气1对,公用2对。
====2.2 总线结构====
控制器通过冗余的现场总线与IO从站、DP Y-LINK、DP/PALINK设备相连,DP Y-LINK、DP/PA LINK在上级网络中作为从站,在下级DP总线系统中作为主站。DCS主控柜与总线柜采用光纤连接,对于1个主控柜到多个总线柜的连接,网段间采用DP中继器进行隔离(见图2)。DP网段中冗余DP设备采用DP中继器连接,并进行网段间隔离,单DP网段采用DP/Y设备连接,冗余DP和单DP网段采用DP中继器进行隔离。通信速率9.6k~12Mb/s,主要用于电动门、电磁阀、电动机、分析仪表等开关量和复杂 [[ 设备 ]] 。PA网段采用DP/PA设备连接,通信速率31.25kb/s,能给总线供电,主要用于变送器、定位器等模拟量仪表和设备。现场总线拓扑方面,支持现场总线通讯卡件本地、远程安装,远程 [[ 安装 ]] 通过光电收发器实现树型拓扑。
===3 系统问题分析与处理===
====3.1 数据运算与显示不一致====
机组启停机、试验等工况下,由于参数不满足等条件限制,需要在逻辑中对某些信号进行强制。调试过程中发现,在组态软件中操作人员对数值变量修改后不下装到控制器,启动动态时显示 [[ 正常 ]] ,被修改的数值变量动态显示的是修改后的数值,但在逻辑运算中实际使用的却仍然是修改前的数值,该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组态人员进行强制赋值后忘记下装控制器,启动动态查看参数无异常后进行试验启停设备,由于显示的数据和实际参与运算的数据不一致,必然导致设备误动作。目前该问题还没有从 [[ 技术 ]] 角度解决,主要通过规范操作、加强监护等管理方式避免。
====3.2 趋势曲线功能不丰富====
趋势曲线可以分屏显示,如显示两个、四个等不同数量窗口曲线,但是却不能全屏显示,也没有按照系统列出曲线组功能,只能通过操作人员添加曲线组和曲线,并且不能使用鼠标在曲线组里选取曲线,对某系统进行试验、故障分析时需要手动操作,不便于迅速地进行曲线分析。现有曲线的最小分辨率是1秒,可以以曲线或者 [[ 数据 ]] 记录等方式查看,但控制器运算周期为100毫秒,ETS、METS等重要系统运算周期甚至为50毫秒,系统及设备故障时部分变量在1秒内已经发生了一次或多次变化,而趋势曲线往往不能有效记录当时的正确工况,给事故分析带来较大的不便。
HOLLiAS-MACS系统使用了“域”为基础单元的 [[ 管理 ]] 模式,“域”主要区分不同区域的工艺和设备,如锅炉、汽轮机、脱硫、公用等区域热力工艺设备。“域”间信号的传递需要使用域间变量或硬接线的方式来完成,不能在画面中将不同“域”的变量组在同一个曲线中进行分析比对。
====3.3 通信与软件功能不完善====
画面及组态软件中变量命名不规范。为了工程组态方便,和利时使用一套自有的变量命名规则,主要根据变量所属的区域、系统进行流水编号。DCS画面变量窗口上方能明显地显示编号,但KKS编码等与设备息息相关的 [[ 信息 ]] 只显示在“点详细参数”列表中,在操作和检修设备时需要认真核对设备信息,否则容易误操作。另外,在DCS画面现场总线拓扑图中设备显示状态不清晰明确,拓扑图中设备运行、停止、故障等状态没有通过颜色变化等方式加以区别,只有属于该设备的信号,如开关状态、故障、力矩等信号有报警,不利于设备巡检和异常检查。组态软件中打开报表组态会造成整个工程组态软件退出。
验收测试时发现,冗余DP现场总线设备单口网络故障时操作员站无报警,在DCS系统的HAMS设备管理软件中,PROFIBUS总线设备也无报警和统计功能,PROFIBUS总线设备无法通过 [[ 工程 ]] 导入的方式在HAMS管理软件中进行配置和参数修改,造成设备扫描慢(10台设备约1.5min),为总线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带来困难。
由于现场总线设备的类型和厂家众多,用户的GSD文件和 [[ 设备 ]] 内部固件处理出现不一致,导致通讯失败,产生了DCS系统与总线设备兼容性问题。调试时和利时公司利用其测试平台对SIPOS、EMG等电动执行机构及KM超声波液位计、Rosemount压力变送器等设备进行了兼容性测试,发现SIPOS电动执行机构测试中存在数据跳变、部分设备无法通讯等现象。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系统软件除了必须提供灵活的参数设置选项、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通讯状态对默认值进行修改外,还要完善GSD文件解析,收集GSD文件进行兼容性测试。
====3.4 变量中文注释不能更改====
在组态软件中,各种设备、测点或功能模块注释是DCS逻辑组态的一项重要 [[ 内容 ]] ,有助于使用者阅读组态逻辑,理解控制策略。本版本的软件中,可以根据数据库中该设备、测点或功能模块信息,在逻辑组态方案页变量前自动生成中文注释并且不能更改。组态软件中手操器、PID运算器等模块具有不同功能的引脚,组态时可以使用“功能块—引脚”的方式进行逻辑连接,由于系统功能的限制,使用“功能块—引脚”的方式进行组态时,只是自动生成了“功能块”的中文注释,对具体功能的“引脚”不区分,导致组态中大量使用的手操器、PID运算器自动、手动、输出等不同功能引脚注释全都一样,给逻辑阅读造成很大的干扰,目前通过手动再增加 [[ 中文 ]] 注释的方式解决。
====3.5 控制器负荷升高====
采用单层P-P网络结构后,各个操作员站不再依赖于实时数据服务器,系统没有实时服务器的瓶颈限制,各个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节点,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但是,实时数据 [[ 服务 ]] 功能下移至控制器后,控制站需要直接对各操作员站分别提供数据服务,使得控制器的负担加重、负荷加大。通过在控制器读取约20000点模拟测试发现,与和利时两层Client/Server网络结构相比,控制器负荷最高提升了3%左右,控制器负荷在20%到31%之间。虽然各项性能指标都满足要求,在没有经过机组运行恶劣工况的检验,限制控制器负荷升高的问题仍需要关注。目前采取了限制直接与控制器通讯的操作员站个数、优化操作员站数据请求数量、提高控制器CPU配置的方式进行解决。
====3.6 机柜电缆布线不规范====
机柜总线电缆布线和隔离方面,主要存在220V电源接线连接时没有很好地与通信电缆分线槽布置,存在交叉的现象。机柜无电源和温度监视、DP电缆屏蔽层连接不当。现场总线机柜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导致 [[ 光纤 ]] 接线盒及光电转换器应在模件柜及通信柜中摆放布置不宽裕,光跳线连接容易有死角,铠装光缆与光电转换器之间存在互相挤压,机柜内部分DP及PA电缆余量过大,导致电缆在线槽内折叠或弯曲夹角小于90度,现场总线电缆屏蔽层出现外露等情况。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设备布置、合理预留电缆长度等方法已解决。
==参考文献==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類]]
752,8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