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99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center>'''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br><img src= https://www.dpm.org.cn/Uploads/Picture/dc/54820[1024].jpg width=…”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center>'''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br><img src= https://www.dpm.org.cn/Uploads/Picture/dc/54820[1024].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eal/233617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图片]
</small>
|}
'''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简介==
名称: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
年份:清
类型:玺印
规格:面9.6厘米见方,通高9.2厘米,纽高4.6厘米。
所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藏品鉴赏==
'''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厘米见方,通高9.2厘米,纽高4.6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玺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按: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宝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宝,一直存放于乾清宫中,质地虽不贵重,但却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实物。鉴于此,雍正帝继位后,便把一方原来刻有“万几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龙纽宝上的印文磨去,将“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宫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宝妥善保存。乾隆帝继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这方宝玺单独存放于乾清宫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刻在宝的四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毁。于是乾隆帝又命重新制作一方,不仅印文一样,同时也将《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原样复制,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宝。关于一再复制“敬天勤民”宝的原由,乾隆帝曾有过解释:“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可以说,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镌康熙帝“敬天勤民”玺,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宝贵思想。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为政之本。宝玺本身的一再复制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
==藏馆介绍==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ref>[http://www.cssn.cn/zjx/zjx_zjyj/qtzjyj/201405/t20140506_1149455.shtml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5-6</ref>。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ref>[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10_25_378323_1.shtml 故宫博物院将在北部新建北院区 已公布5份设计方案,观察者网,2016-10-25]</ref>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ref>[http://www.doc88.com/p-7864014779527.html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道客巴巴, 2014-10-26</ref>。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center>'''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br><img src= https://www.dpm.org.cn/Uploads/Picture/dc/54820[1024].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eal/233617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图片]
</small>
|}
'''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简介==
名称: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
年份:清
类型:玺印
规格:面9.6厘米见方,通高9.2厘米,纽高4.6厘米。
所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藏品鉴赏==
'''青玉交龙纽“敬天勤民”宝''',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厘米见方,通高9.2厘米,纽高4.6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玺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按: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宝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宝,一直存放于乾清宫中,质地虽不贵重,但却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实物。鉴于此,雍正帝继位后,便把一方原来刻有“万几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龙纽宝上的印文磨去,将“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宫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宝妥善保存。乾隆帝继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这方宝玺单独存放于乾清宫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刻在宝的四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毁。于是乾隆帝又命重新制作一方,不仅印文一样,同时也将《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原样复制,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宝。关于一再复制“敬天勤民”宝的原由,乾隆帝曾有过解释:“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可以说,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镌康熙帝“敬天勤民”玺,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宝贵思想。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为政之本。宝玺本身的一再复制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
==藏馆介绍==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ref>[http://www.cssn.cn/zjx/zjx_zjyj/qtzjyj/201405/t20140506_1149455.shtml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5-6</ref>。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ref>[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10_25_378323_1.shtml 故宫博物院将在北部新建北院区 已公布5份设计方案,观察者网,2016-10-25]</ref>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ref>[http://www.doc88.com/p-7864014779527.html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道客巴巴, 2014-10-26</ref>。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