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纲

增加 1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萧纲'''
萧纲(503―551),即 [[ 梁太宗 ]] [[ 梁简文帝 ]] ,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 [[ 萧衍 ]] 第三子,昭明太子 [[ 萧统 ]] 同母弟,母贵嫔 [[ 丁令光 ]] [[ 南北朝 ]] 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
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太子。 [[ 太清 ]] 三年(549),爆发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为 [[ 侯景 ]] 所害,葬于庄陵。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 [[ 宫体诗 ]] ”的流派。<ref>[http://www.hao86.com/shiren_view_9bb66743ac9bb667/ 萧纲],留学网</ref>
==基本信息==
==生平经历==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十月二十八日,萧纲出生在 [[ 显阳殿 ]] 。天监五年(506),封为 [[ 晋安王 ]] ,食邑八千户。天监八年(509),任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天监九年(510),改任 [[ 使持节 ]] 、都督南北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兖州刺史。天监十二年(513),入朝任宣惠将军、丹阳尹。天监十三年(514),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梁、南北秦、益、宁七州诸军事、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天监十四年(515),改任为都督江州诸军事、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天监十七年(518),征为西中郎将、领石头戍军事,不久复任宣惠将军、丹阳尹,加侍中。
普通元年(520),出任为使持节、都督益、宁、雍、梁、南北秦、沙七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还未任命又改授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普通四年(523),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平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普通五年(524),进号安北将军。普通七年(526),擢升都督荆、益、南梁三州诸军事。
冬季的十月十九日,侯景又逼迫皇帝驾临西州的私宴,自己任命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立皇子萧大钧为西阳郡王,萧大威为武宁郡王,萧大球为建安郡王,萧大昕为义安郡王,萧大挚为绥建郡王,萧大圜为乐梁郡王。二十六日,侯景害死了司空南康王萧会理。十一月,任约进军占据西阳,分兵进犯齐昌,捉住了衡阳王萧献送到宫门,加以杀害。湘东王萧绎派遣前宁州刺史徐文盛拒敌任约,南郡王前中兵参军张彪在会稽若邪山起义,攻破了浙东诸县。
二年春季二月,邵陵王 [[ 萧纶 ]] 逃到了安陆的董城,受到魏国进攻,被杀死。夏四月,侯景围攻 [[ 巴陵 ]] 。六月初三,撤除包围,夜间退军。秋七月,侯景回到建邺。八月十七日,侯景派遣伪卫尉卿彭隽、厢公王僧贵入殿,废除皇帝为晋安王。害死皇太子 [[ 萧大器 ]] 、寻阳王 [[ 萧大心 ]] 、西阳王 [[ 萧大钧 ]] 、武宁王 [[ 萧大威 ]] 、建安王 [[ 萧大球 ]] 、义安王 [[ 萧大昕 ]] 以及寻阳王诸子二十余人。假造皇帝诏令,认为处于次要地位的支庶,应该归于正嫡,禅位于豫章王 [[ 萧栋 ]] 。使吕季略去送诏书,让简文帝抄写。简文帝写到"先皇关心着帝位的重大,考虑到社稷的巩固,越升可以不拘次序,于是应以东方为主",哽咽不能自止,贼军众人都为此而流泪。于是就把皇帝囚禁在永福省。萧栋即位,改换年号为天正。让他在吴郡害死南海王萧大临、在姑熟害死南郡王萧大连、在会稽害死安陆王萧大春、在京口害死新兴王萧大庄。
冬季的十月初二,皇帝在永福省逝世,当时年龄四十九岁。贼臣给的伪谥号叫明皇帝,庙号高宗。第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王僧辩平灭了侯景,率领百官敬奉棺材升上朝堂。元帝追尊为简文帝,庙号太宗。四月二十七日,埋葬在庄陵。
==为政举措==
萧纲自普通四年(523)至中大通二年(530)担任雍州刺史约七年多时间。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曾经发教原减民间资费、又发教革除贪惰。在东宫时,视察京师监狱,同情囚徒配役既枉且滥,上启论事。从这些事迹来看,他能够体恤民瘼。至于他的政治业绩,主要是在雍州刺史任时,北伐有攻城略地之功。《 [[ 梁书·简文帝纪 ]] 》曰:"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军进讨,克平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拓地千余里。"这里是综合萧纲普通、大通北伐业绩而言的。
萧纲养德东宫十八年,与通常的太子一样,没有特别的政治业绩。在攸关梁朝生死的侯景之乱当中,萧纲最初虽然积极投身救亡,但是,从 [[ 范桃棒事件 ]] 的处理,可见他个性优柔寡断。台城攻陷之后,先作俘虏,再当傀儡皇帝,最终仍死于敌手。
论萧纲与梁朝政治,萧纲与朱异近二十年的矛盾不应忽视。在梁朝的中后期,朱异是最受梁武帝宠信的权臣。中大通三年萧纲继萧统之后任皇太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初入东宫,萧纲就非常不快乐。他在《与湘东王书》中透露过心中的压抑与郁闷。朱异因为嫉恨自萧纲小时就随侍的徐摛受梁武帝赏识,马上将徐摛排挤出京城。奸臣擅权,对于经历过边镇辛苦的萧纲来说,很看不惯。他答书在新安太守任的徐摛,感叹自身虽居监抚之任,不能去朝之奸臣。文曰:"山涛有云,东宫养德而已。但今与古殊,时有监抚之务。竟不能黜邪进善,少助国章,献可替不,仰裨圣政,以此惭遑,无忘夕惕。驱驰五岭,在戎十年,险阻艰难,备更之矣。观夫全躯具臣,刀笔小吏,未尝识山川之形势、介胄之勤劳、细民之疾苦、风俗之嗜好,高阁之间可来,高门之地徒重。玉馔罗前,黄金在握,浞訾栗斯,容与自熹。亦复言轩羲以来,一人而已。使人见此,良足长叹。"
萧纲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在文学上的成就大。萧纲自幼爱好文学,因为特殊的身份,以他的幕僚为主,围绕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主张鲜明的文学集团。随着萧纲于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这一集团的文学影响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开宣布并倡导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形成风尚,影响于文学史不止一个时代。
2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萧统去世,萧纲正位东宫,从此成为梁朝中央文坛的领袖人物。晋安王文学集团成为东宫文学集团,这时,湘东王萧绎虽然远在荆州,大略具有萧纲文学集团副领袖的地位。萧纲与萧统同父同母,情义甚笃。萧纲与萧绎不同母,但是,兄弟情好亦甚至。萧纲入为太子之后,当时赋诗作文,常以"曹丕"比萧纲、"曹植"比萧绎。萧纲、萧绎真地象 [[ 曹丕 ]] [[ 曹植 ]] 主导建安文坛那样携手领导着当代文坛,中大通后期至大同年间,新文学的风气有声有色,流行一时。所以,隋唐之际的论者论宫体诗风的流行,必归罪于"简文、湘东"。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曰:"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File:萧纲2.jpg|缩略图|right|450px|[http://p2.so.qhmsg.com/sdr/400__/t01b7f4ad88f68a8a17.jpg 原图链接][https://www.artfoxlive.com/product/201316.html 图片来源于艺狐在线]]]
对于萧纲东宫文学集团来说,萧子显(487-535)的加入,是一件不能忽视的事件。萧子显为齐高帝之孙、齐豫章王萧嶷之子,与萧梁皇族同族,辈分与萧纲同,但年长十六岁。子显已于天监年间撰成《 [[ 南齐书 ]] 》,《南齐书·文学传论》表明当时子显对文学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见解。将《南齐书·文学传论》与萧纲《与湘东王书》对读,不难发现萧子显、萧纲是一对文学知音。所以,萧子显特别受萧纲赏识,就不足为奇了。子显与萧纲的交往,可考者,多在萧纲为太子之后。中大通四年,子显作《 [[ 春别诗 ]] 》四首,太子纲作《 [[ 和萧侍中子显春别诗 ]] 》,湘东王绎更和太子,作《春别应令诗》。这组诗都见于《玉台新咏》,是典型的宫体诗。子显于当世有才名,颇自负。中大通五年,萧纲曾经赞叹子显为"异人间出"。
[[ 梁书 ]] 》卷三五《萧子显传》:"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萧纲与子显交好,亦见张缵《中书令萧子显墓志》:"储君毓德少阳,情协陈阮。"中大通六年,萧纲主撰的《 [[ 法宝联璧 ]] 》成书,湘东王萧绎为作《序》,与修者,《序》作者湘东王绎以下,萧子显等共三十七人列名。萧子显于大同元年去世,与萧纲的密切交往虽然可能只有三年多,但是,这一交往值得重视,不应该被文学史论者忽略。
[[ 玉台新咏 ]] 》十卷是萧纲正位东宫之初开始倡导宫体诗时的一个配合的作品。该书由徐陵于中大通六年(534)编撰成功。
萧纲四岁封晋安王,七岁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量置佐吏。此时是萧纲"有诗癖"之始。
(6)至萧纲入主东宫后,文学才士更是济济一堂,如徐擒、张率、庾肩吾、王规、刘孝仪、刘孝威等。
萧纲的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具有代表意义。他既反对质直懦钝,又反对浮疏阐缓(《 [[ 与湘东王书 ]] 》),正面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 诫当阳公大心书 ]] 》),和萧绎主张的"情灵摇荡"互为呼应。《南史·梁简文帝纪》记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余卷。存世的作品,经明代张溥辑为《梁简文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玄学===
诗词
[[ 咏内人昼眠 ]] 》《 [[ 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 ]] 》《 [[ 率尔为咏 ]] 》《 [[ 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 ]] 》《 [[ 娈童 ]]
医术
[[ 沐浴经 ]] 》三卷、《 [[ 如意方 ]] 》十卷,均佚。
==历史评价==
《梁书·卷四·本纪第四》
[[ 南史 ]] ·卷八·梁本纪下第八》
==家庭成员==
1,9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