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经国

增加 15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介绍 ==
   吴经国(1946年10月18日-),祖籍苏州。1946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到台湾生活。1970年毕业于东海大学(燕京大学在台湾办的)建筑系,1971年赴英国牛津建筑学院留学,1977年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学位。擅长篮球、网球、游泳、高尔夫球、壁球等运动。早年曾在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开发公司任建筑师,回台湾后在多家技术开发与建筑公司任经理并任大学教授。
l966   l966 年作为东海大学篮球队队长率队获台湾省亚军。作为中国台北女篮领队,曾多次参加亚洲女篮锦标赛和第10届世界女篮锦标赛。1980年开始代表台湾参加国际体育组织。1982年任国际业余拳击协会执行委员,1986年任国际篮球联合会女子委员会委员。1988年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委员。曾担任过国际奥会属下共9个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委员会、文化委员会、1998年日本长野冬季奥运协调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邮币珍藏品委员会、奥运会改革委员会、2008年北京奥运协调委员会、2016年奥运城市申办评估委员会、2016年里约奥运协调委员会)的委员职务。还担任中国台北奥委会副主席、篮球协会和水橇协会副主席。2006年11月起担任国际拳击总会(AIBA)主席。
   吴经国先生是资深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投身于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事业。多年来,他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积极推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是第一位来大陆访问的台湾体坛高层人士。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申办奥运会从两票惜败到梦圆莫斯科的整个过程。吴先生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排除"台独"势力的干扰,两次投下赞成票,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当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他和何振梁,海峡两岸的两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那情景至今令人感动。2013年5月23日,吴经国在台北宣布参选下届国际奥委会主席。2015年8月,吴经国先生受聘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10月10日,管理奥运会业余拳击的AIBA(国际拳击联合会)组织官方网站宣布说,暂停国际奥委会执委、AIBA主席吴经国的职务权限。
== 人物图片 ==
===萨马兰奇对吴经国寄予厚望===
1980   1980 年[[萨马兰奇]]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不久,他把推动两岸体育交流和北京办奥运视为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内的重要使命,力荐吴经国选进国际奥委会委员,以便与中国资深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密切合作。1985年,萨马兰奇准备在瑞士洛桑盖一座奥林匹克博物馆,并建雕塑公园。希望吴经国请台湾奥委会捐赠一个雕塑品(各国和地区都有捐赠)。吴经国请顶级雕塑大师设计,用青铜铸造,高达2米,重300公斤的一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气势磅礴的作品。萨马兰奇看到这巨型雕塑品时,赞不绝口。当面称赞吴经国:“我非常高兴你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我的愿望这么完美地实现了。”还表示:“我明年将会提名你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87   1987 年底,萨马兰奇专门赶赴中国,出席全国运动会,亲自会晤中央领导人,当面提出将提名吴经国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决定,希望大陆给予支持。紧接着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年会上,萨马兰奇提名吴经国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对吴经国说:“这件事已和各方面都协调好,我对你已观察多年,你的卓越表现会使你成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1988   1988 年2月13日,吴经国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第二天,萨马兰奇即召集吴经国和何振梁在他的办公室,参加由他亲自主持的会议。萨马兰奇说:“从现在开始,你们两人都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我深切希望你们能贡献心力,促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
1989   1989 年4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成为开启两岸体育交流大门的第一步。那次赛事使吴经国感触颇深的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主持开幕式,彭冲座位的右边吴经国,左边是何振梁。第二年(1990年),台湾正式派遣代表团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更是迈出了两岸体育交流的重要的一大步。
===为北京申奥倾尽全力===
   北京第一次申奥是在1993年,当时台湾媒体急于了解吴经国是否支持北京,吴经国响亮地回答:“我这一票的考量有两大因素,第一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二是为了奥林匹克发展的利益。”他虽然未作明确表态,但私下与何振梁就整个申办城市的票选、竞争态势、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背景等,作了完整的分析与沟通,两人分工,共同努力,争取让北京顺利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
1993   1993 年投票前,台湾有一部分人对吴经国支持北京不满。他表示,如果台湾当局要我投谁一票,我就坚决抗议,表明我要严格执行国际奥委会委员独立行使权利的规定。吴经国深信体育能跨越政治藩篱,秉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及奥林匹克发展的利益。”他投了北京一票,且还在有关委员中做了不少工作,增强支持北京的力量。虽然北京第一次申办仅因两票之差未能实现,但吴经国认为北京第一次申办就能打进最后决赛,可以说是虽败犹荣。事后,吴经国收到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的谢函,对他的支持表示谢意,更谢谢他为北京拉了不少票。
2001   2001 年7月13日,在莫斯科投票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吴经国与何振梁两委员密切沟通,共同携手为打赢这场申办战做了大量工作。吴经国不辞劳苦,两地奔波,他先飞往瑞士洛桑了解萨马兰奇和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申办奥运的态度及近期看法,随后再赶往北京,将在瑞士洛桑所获的最新信息告诉北京有关负责人,并提出具体建议,还向领导北京奥运申办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做出选情分析。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在会上宣布投票结果:“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为北京”时,全场欢声雷动。对于当时的情景吴经国是这样描述的:“北京代表成员从座位上跳起来,高兴得拥抱在一起,我也从座位上跳起来,并立刻冲向何振梁,我们情不自禁互相拥抱,喜极而泣。他拍着我的背说:“经国,你做了件大好事。”我答道:“我们俩共同为中国人做了件大好事。”
   当晚在[[莫斯科]]中国大使馆举办庆祝酒会。[[李岚清]]副总理见到吴经国,一把抱住他并说:“吴先生,非常非常谢谢你对北京的支持。”当晚吴经国根本无法入睡,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通电话打进来,一直持续到早上的六点半才停歇,这真是破纪录的马拉松式的接力采访,这个夜晚也可以说是吴经国17年来国际奥委会委员生涯中最难忘的。
   吴经国对北京筹办奥运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他是国际奥委会唯一的建筑师委员,他对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深入观察指导,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对主运动场做适度的特殊设计,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及某些场馆可建在大学内等。
===隔山隔海不隔情===
   吴经国的父亲是[[江苏]]人,母亲是[[四川]]人,父母都曾就读[[重庆中央大学]],对孩子从小进行严格的教育。在北京第一次申奥投票之前,吴经国的父母即语重心长地叮咛他:“这次投票,你一定要记得你是中国人。”生动地体现了两代人的中华情。
   吴经国任国际奥委会委员17年间,走访过130多个国家,更常到的是中国大陆。在大陆的高层和体育界、教育界人士中,他结交了不少朋友,特别是与何振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用吴经国的话说:我与何振梁同是留着中国人的血液,在国际奥委会里有着与其他委员不同的友谊。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不希望通过第三者或是通过外国人的力量来干预中国人的事情。我们建立了一个难得的互信基础,事先沟通,预防不愉快的事发生,事后充分谅解,几乎已成为我们相处合作的模式。
   北京申奥成功后,吴经国先后来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作一连串的巡回演讲,这些大学都聘请吴经国为名誉教授。通过演讲,吴经国感到大陆学生对奥林匹克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急切渴望中华民族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有的学校学生还特别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社”对奥林匹克运动作深入的探究。许多学生纷纷要求校方邀请吴经国来校演讲,这些都使吴经国深受鼓舞。
   吴经国的另一个宏伟目标,就是选在海峡西岸的厦门创建一座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宣传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奥林匹克的历史与辉煌。博物馆已于2008年2月11日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这座博物馆由吴经国筹划、设计、创建,并亲任馆长,馆内收藏了丰富的奥运会文物,其中有吴经国数十年收集和保存的珍藏品,特别是展厅中央安放了犹如台湾地形的重达80吨的长江碧玉原石,作为镇馆之宝。
   另外,他也在天津成立了已过世的国际奥会主席萨马兰奇纪念馆。
   吴经国对奥林匹克的重大贡献,印证了当年萨马兰奇对他的期盼:“你的卓越表现会使你成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吴经国撰写的《奥林匹克中华情》这本书序言写道:“吴经国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与推动,对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热诚与贡献,相信都会给大家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 人物贡献 ==
   吴经国先生一直致力于两岸的交流,他告诉记者,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是华夏子孙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在北京奥运的筹备过程中,两岸各界有许多方面可以合作,如奥运主赛场的设计招标活动中就有台湾同胞递交的方案,尽管没能中标,但至少有了一次参与的机会,是两岸同胞为奥运携手的一个表现,肯定会对两岸交流有所帮助。他还积极呼吁台湾同胞参与捐建北京奥运游泳馆。
   作为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委员,吴经国先生一直关注北京奥运会歌曲的征集情况。他认为,在奥运体育比赛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奥运文化上还是应该突出主办国的地方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还是要展现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这也是将中华文明向全球推广的舞台。"吴经国觉得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没有理由创作不出优秀的奥运歌曲,更不可能让哪位国外的歌手演唱北京奥运会歌曲。吴经国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在开幕式、点火仪式、主题曲等各个环节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奥运会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吴经国说,国际奥委会希望申奥城市除了办好一个比赛外,也能借此使得城市面貌全面翻新,北京也一样,例如交通建设,地铁、新的机场,以及外环道路,种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都飞速发展。这次到北京,他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吴经国告诉记者,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他一生的梦想。此外,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中国同一块牌子下,台湾运动员和大陆运动员能够手挽手地一起步入会场。他说,我和何振梁先生相约,我们两个人一起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他说,这将是他和何振梁先生一起为历史做的一件事情。
== 社会评价 ==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撰文写道:"吴经国于大学时代,就和体育运动及奥林匹克的关系密不可分。他曾是东海大学篮球队队长,并且经常打网球、高尔夫球及回力球,也喜欢游泳。吴经国有各种不同的专长,并积极参与国际性、洲际性有关体育行政方面工作。"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给予了高度赞赏,"吴经国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用20年都没有完成的工作。"
== 人物著作 ==
3,1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