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开市场操作

增加 259 位元組, 10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src="https://www.nyist.net/uploadfile/2022/0919/24fd6d81e5ae09c3b1fd321bc80cea4e264_t.jpg "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知乎</small>
|}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 货币政策 ]] 工具之一,其目的是调节货币供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 [[ 中央银行 ]] 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 [[ 基础货币 ]] ,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入 [[ 证券 ]] ,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 [[ 银行体系流动性 ]] 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纳入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达49家<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75170/533aYdO6cr3_z3kATPSMyK_xMijHZYiu6rfVBrdzzqIP0XOpX5nyFJgw45k48eEpFwWEqpBnbtEWk-C_VRkcra4PcO8wQLUlgnf9VjHDyqHn_dw1mdBboohGXKsemPL2v0H50iuVgO6B43X9zCDAug中国人民银行.2019-03-27 ,引用日期2020-01-8]</ref>。
交易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 [[ 经济利益 ]] ,并掌握必要的市场信息,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易,交易对象具有必要的 [[ 专业知识 ]] ,交易条件公开并不具有排它性的交易市场。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 [[ 外汇操作 ]] 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 [[ 货币市场利率 ]] 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 [[ 交易对象 ]]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
'''回购交易'''
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 [[ 中国人民银行 ]] 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 [[ 有价证券 ]] ,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NT0xg%2ftN&id=FFA8EC7C4CDB5000C079EA3F4D162CFA63CFB3EC&thid=OIP.NT0xg_tNbrOZGETNWQMRfgAAAA&mediaurl=https%3a%2f%2fp1.ssl.qhmsg.com%2fdr%2f270_500_%2ft0192f7f7e102a5f72c.jpg%3fsize%3d495x325&exph=177&expw=270&q=%e5%85%ac%e5%bc%80%e5%b8%82%e5%9c%ba%e6%93%8d%e4%bd%9c&simid=608029114652307585&FORM=IRPRST&ck=2874265D374ECAFB42A8B55FA568C6E5&selectedIndex=0&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公开市场操作'''<br><img
'''现券交易'''
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 [[ 央行票据 ]] 可以回笼 [[ 基础货币 ]] ,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
(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 [[ 中央银行债券 ]] ,之所以叫“ [[ 中央银行票据 ]] ”,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 [[ 基准利率 ]] ,以及推动 [[ 货币市场 ]] 的发展。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 [[ 经常性 ]] [[ 连续性 ]] 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 [[ 货币供给量 ]]
(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有两大类型''':
一是“主动性操作”:是指央行为抵御经济周期性的 [[ 不稳定性 ]] 和寻求经济增长,即根据经济政策需要,主动地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单向地净买入或净卖出债券,改变银行体系在较长时期内的准备金数量及准备金地位;二是“防御性操作”,是指央行为了抵消在短期内通货流通、 [[ 央行储备浮额 ]] [[ 外汇 ]] 或黄金交易等因素造成的变化对 [[ 准备金 ]] 变动的影响,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债券,以保持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数量及准备金地位。
但是利率影响比较大,涉及面更广,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对方便快捷,
而且更具有政策的导向和定向作用 追问: 能详细说一下吗 回答: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贯彻 [[ 货币政策 ]] 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 [[ 银行间债券市场 ]] )上买入或出售债券、国库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以扩张或收缩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数量,最终达到对一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一、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方法''':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节方法:存款准备率及法定准备的构成与应保持的限额,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及经营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存款准备率提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 [[ 资产规模 ]] ,或收缩贷款、减少投资、出售债权以适应被压缩的可用 [[ 资金规模 ]]
中央银行通过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伸缩,以达到稳定通货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有效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调节方法: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 [[ 再贴现 ]] 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 [[ 金融机构 ]] 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 [[ 市场业务 ]] 的调节方法: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由中央银行充分控制其规模,中央银行有相当大的主动权;公开市场业务是灵活的,多买少卖,多卖少买都可以,对货币供应既可以进行“ [[ 微调 ]] ”,也可以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具有较大的弹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时效性强,当中央银行发出购买或出售的意向时,交易立即可以执行,参加交易的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金相应发生变化;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经常、连续地操作,必要时还可以逆向操作,由买入有价证券转为卖出有价证券,使该项 [[ 政策工具 ]] 不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大的波动。
二、中央银行其它的货币政策工具:
1.选择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 [[ 信贷 ]] 或某些特殊的 [[ 经济领域 ]] 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五)特种存款。
2.补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 [[ 直接控制 ]] [[ 间接控制 ]] 。包括:
(一)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 [[ 利率限制 ]] [[ 特种贷款 ]]
(二)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主要内容'''
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如 [[ 国库券 ]] [[ 公债 ]] 等)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活动。是中央银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工具(即 [[ 法定准备率 ]] 、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之一。
==作用==
==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是唯一能够直接使银行储备发生变化的主动性工具,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但也有其局限性,即中央银行只能在储备变化的方向上而不能在数量上准确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储备需要时间,它不能立即生效,而要通过 [[ 银行体系 ]] 共同的一系列买卖活动才能实现。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是证券市场必须高度发达,并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 [[ 弹性 ]] 等特征。同时,中央银行必须拥有相当的库存证券。
==差异==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不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在不同国家是有差异的。对市场机制高度发达的美国而言,公开市场业务是联邦储备体系使用最多和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但1923年,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 ]] 会只用它调节 [[ 工商金融 ]] ,到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后才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的公开市场政策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具体业务则由公开市场专户经理执行。英国是由贴现行调节金融市场所需的资金,只是在贴现市场发生困难时, [[ 英格兰银行 ]] 才参与公开市场国库券的买卖。日本70年代后才积极利用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金融。意大利主要以存款准备金作为其货币政策手段,而把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辅助手段。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证券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或者尚未形成,而无法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KHhQWPBT&id=D50FC32B7746E14ED3331009258B6BB6786BFFFC&thid=OIP.KHhQWPBT4HsoNLbJ8xBbmAAAAA&mediaurl=https%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504%2fa0b7f2b199ee4b52b69a7465f403b243.jpeg&exph=155&expw=200&q=%e5%85%ac%e5%bc%80%e5%b8%82%e5%9c%ba%e6%93%8d%e4%bd%9c&simid=608055344030905329&FORM=IRPRST&ck=DDF117DA8E20F0C8ADEFA8157F51D920&selectedIndex=14&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公开市场操作'''<br><img
'''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 [[ 回购 ]] 、现券交易以及发行 [[ 中央银行票据 ]] 三个品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原则上每周进行一次,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大额资金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专场交易。近几年其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不断扩大交易对象'''
公开市场业务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一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能承担大额 [[ 债券交易 ]] 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已由1998年底的25家增加到33家,这些交易商同时也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国债和 [[ 政策性金融债券 ]] 的承销团成员,中国人民银行与其直接交易,有利于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逐步丰富交易期限品种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个期限品种,在操作中,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相机选择,实际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不断拓展交易工具'''
目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尝试不同的交易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自恢复交易以来,采用了 [[ 价格招标 ]] [[ 数量招标 ]] 等不同招标方式。价格招标以利率或价格为标的,旨在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期;数量招标是在事先确定利率或价格的基础上,以数量为标的进行招标,旨在引导债券市场 [[ 回购利率 ]] 和拆借 [[ 市场利率 ]] 的走势。
'''积极开展回购交易的同时加大现券操作的力度'''
二是发挥了对市场利率的导向作用。随着市场利率的逐步放开,中央银行对短期利率的引导和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灵活的特点,配合利率调整,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回购利率,并适当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是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支持国债发行,减弱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对非政府投资产生的抑制或削弱效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及利率放开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进行投资会带来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进而抑制其他投资的增加。二是在市场经济欠发达及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投资不受利率约束而受资源约束,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以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动用的社会资源增加,其他投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就会相应减少,进而抑制其他投资。中央银行以国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会使这种状况发生变化。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开展国债回购交易,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为商业银行滚动买卖国债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交易,在二级市场买进国债,有力地支持了 [[ 国债发行 ]] 。这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融资支持下,不需要通过紧缩对企业的贷款等其他资金运用就能进行国债投资,有利于保证全社会投资的稳定增加。
四是促进了银行间 [[ 债券市场 ]] 的发展。公开市场业务促进了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并开展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交易,提高了债券的流动性,降低了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的发债成本,保证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成功。公开市场业务还激活了债券二级市场。1998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交量为1051亿元,其中回购成交1021亿元,现券成交30亿元。2000年,随着公开市场业务的稳步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成交量达到16465亿元,其中回购成交15782亿元,现券成交683亿元。
==操作目的==
(1)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 [[ 准备金 ]] ,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 [[ 信贷能力 ]]
(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 [[ 市场利率 ]]
(3)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
(4)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公开市场政策由国家公开市场委员会讨论决定,由中央银行 [[ 高级职员 ]] 出任的公开市场业务经理具体执行。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它有以下为其他政策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一是能按中央银行 [[ 主观意图 ]] 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 [[ 贷款条件 ]] 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贷款数量;
二是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公开市场'''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 [[ 外汇交易 ]] ,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 [[ 商业银行流动性 ]] 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2012年公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9家。
13,2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