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933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其前身为中东文化研究所)于1980年9月 [[ 成立 ]] ,下设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室和《阿拉伯世界(研究)》 编辑部。1981年中国中东学会成立时,即为理事单位。1992年经 [[ 国家教委 ]] 批准, , 上外成立国际问题研究所, , 下设中东研究室。该所设有中东政治研究室、中东经济研究室、中东文化研究室和《阿拉伯世界研究》编辑室。
==院所概况==
1981年中国中东学会成立时,即为理事单位。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国际问题研究所,下设中东研究室。1999年6月,通过优化整合,并邀请北京、 [[ 上海 ]] 、西安、 [[ 昆明 ]] 、重庆等地以及海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加盟,成功实现强强联手之初衷。经多年努力,现已在国内外中东研究领域享有盛誉。2000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被教育部批准建立重点研究基地,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制订的《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从1999年的试行版到2006年的修订版,都规定了基地建设的五大目标,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中东研究所每年为社会各界作报告五六十场,为媒体写时评、发表评论有近百篇。
研究基地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集思广益,形成整体 [[ 策划 ]] ,依靠团队作战,产出拳头产品。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外国语大学逐步建立起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队伍,把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科学课题与人文科学课题结合起来,既与中央有关部委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也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学、伊斯兰学的整体构建。中东研究所与美国方面合作,由研究基地掌握终审权,在美国注册、征订、发行了《阿拉伯世界研究》英文版第一期。此外,基地研究人员已完成《布哈里圣训实录》的全译本。
教育部国际片的其他研究基地各有特色和优势。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的中东研究基地虽无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支撑的优势,但借鉴其他基地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基地的全面建设,从“十五”期间的数量化标准向质量方面提升和转移,树立起了创新意识、创新目标和创新重点,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同时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把中东研究所打造成符合教育部标准的重点研究基地。
===中东政治方向===
中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资源十分丰富,战后形势十分复杂,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热点,也是世界大国争夺的重点之一。从地区局势层面看,冷战结束后,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相继爆发, , 和平进程艰难曲折、历经坎坷,地区冲突不断加剧,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的各种矛盾交织,非常复杂。可以肯定,随着世界大国在中东的争夺进一步加剧, [[ 世界 ]] 各国的中东学者必将更加关注中东问题。从中东国家与我国的关系层面看,中东各国与我国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现已全部与我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东国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场合,与我国配合密切,在人权、台湾等敏感问题上,对我持支持立场;对我国在和平进程、地区争端中采取公正态度,给予很高评价。近年来,鉴于我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以及资源合作等方面的需要,中东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凸现,其地位已从“我国周边战略沿伸”升级为“我国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中东政治的研究,有助于巩固和深化我国与 [[ 发展中国家 ]] 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维护我国家利益。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与中东国家的往来必将进一步 [[ 发展 ]] 、深化,因此,加强中东政治的研究非常必要。通过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大国的中东政策走向和中东地区各国的互动关系,多视角、全方位地理解并把握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为我国有关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情况和建议。另外,通过与中东国家思想界和理论界同行的交流,也有利于使中东各国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政策。
===中东经济方向===
中东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战后,一些世界大国一直把稳定获取中东 [[ 能源 ]] 当作自己的全球战略核心。70年代中后期,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油价飞涨,一些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因此获益,积累起巨额石油美元,跻身于世界中高等收入的国家行列。长期以来,中东石油资金的流向一直是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当前, , 中东经济虽然仍以 [[ 石油 ]] 经济为主,但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正致力于产业多元化和共同市场建设,强调发展与东亚特别是我国的经贸往来,因此,深入研究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及其与世界大国的经贸关系, , 中东经贸的发展与走势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我国的全方位开放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50年代起就和一些中东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改革开放后,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增强。1998年,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达72亿美元。中东经济与我国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与中东各国的经济往来出现了新的增长,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很大,急待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经济 [[ 改革 ]] 正在向纵深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一方面需要从中东产油国进口大量的油气和其他矿产,另一方面又要大幅度地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因此,在开拓能源产地、开发商品市场方面,为有关部门提供 [[ 信息 ]] ,沟通渠道,协助制定策略,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即必须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为我国在全球化条件下有的放矢地走向亚非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信息,并发挥桥梁作用。
新世纪已经来临,随着我国 [[ 国民经济 ]] 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中东的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对中东各国的经贸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增长。在此条件下,加强对中东经济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东文化方向===
中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伊斯兰属性。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局势诡谲莫测,力量消长无常,变化多端。进入90年代后,中东地区原先被两强争夺所掩盖的民族、宗教、 [[ 政治 ]] 、经济、社会等固有矛盾暴露无遗,局势更趋动荡。从深处看,中东地区的所有矛盾和斗争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有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的伊斯兰运动即伊斯兰复兴主义运动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东局势的发展,它的出现是伊斯兰意识对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严重失衡所产生的自然反射,其内涵是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伊斯兰主义对“全盘西化”的抵制和拒绝。在对当代中东政治、经济等展开研究,牵涉到深层次原因时,必须对中东文化的基本特性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建立起我们 [[ 社会主义 ]] 中国的中东学,以使我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中东问题的各个方面。
以伊斯兰为特征的中东文化是当前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的文化之一 。21 。[[21 世纪 ]] 已经来临,随着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与伊斯兰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对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展开深入持久的研究,参加或举办国内外文化研讨会,必将进一步推动这一交流的进程,从而为增进中国人民对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伊斯兰国家人民的了解与友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