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信息源

增加 44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信息源一般指通过某种物质传出去的信息,即是信息的发源地/来源地(包括信息资源生产地和发生地、源头、根据地)。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出版的《文献术语》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一切产生、生产、贮存、加工、传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
信息源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 [[ 信息载体 ]] ,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 信息资源 ]] 即“作为资源的信息”,可以理解为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信息的价值是体现在使用中的。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具有语境(context,也译成“上下文”)的数据。从计算机操作的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标识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标识通常为由命名域给出的URI。
信息是 [[ 信息论 ]] 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 [[ 中有 ]] 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 [[ 仙农 ]] 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 [[ 控制论 ]] 的创始人 [[ 维纳 ]] 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 [[ 信息就是信息 ]] ,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划分标准==
按信息的可保存性,可分为正式记录的信息源,非正式记录的信息源。
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可以转化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即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 [[ 认识论 ]] 意义上的信息进一步分为 [[ 先验信息 ]] (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
层层引入的约束条件越多,信息的内涵就越丰富,适用范围也越小,由此构成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信息概念体系。
13,9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