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32
次編輯
變更
梁伯强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梁伯强 </big>'''|-|<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5876/20220506115751-1302316726_jpeg_311_397_10231.jpg/300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A2%81%E4%BC%AF%E5%BC%BA&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align= light|中文名字:|} '''梁伯强''' (中国病理学 [[ 奠基人 ]] 之一)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A2%81%E4%BC%AF%E5%BC%BA%20%EF%BC%88%E4%B8%AD%E5%9B%BD%E7%97%85%E7%90%86%E5%AD%A6%E5%A5%A0%E5%9F%BA%E4%BA%BA%E4%B9%8B%E4%B8%80%EF%BC%89&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梁伯强 编辑 (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搜狐, www.syshospital.com...- 2022-9-16</ref> 梁伯强(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A2%81%E4%BC%AF%E5%BC%BA%EF%BC%881899%E5%B9%B42%E6%9C%881%E6%97%A5-1968%E5%B9%B411%E6%9C%8828%E6%97%A5%EF%BC%89%EF%BC%8C%E5%B9%BF%E4%B8%9C%E6%A2%85%E5%B7%9E%E5%B8%82%E6%A2%85%E5%8E%BF%E5%8C%BA%E4%BA%BA&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梁伯强(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6-12-13</ref> ,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1] 梁伯强于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4年获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1923%E5%B9%B4%EF%BC%8C%E5%88%B0%E5%BE%B7%E5%9B%BD%E6%85%95%E5%B0%BC%E9%BB%91%E5%A4%A7%E5%AD%A6%E7%A0%94%E4%BF%AE%E7%97%85%E7%90%86%E5%AD%A6%EF%BC%8C1924%E5%B9%B4%E8%8E%B7%E6%85%95%E5%B0%BC%E9%BB%91%E5%A4%A7%E5%AD%A6%E5%8C%BB%E5%AD%A6%E5%8D%9A%E5%A3%AB%E5%AD%A6%E4%BD%8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1923年,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4年获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病理之家-weixin.qq.com - 2018-03-13</ref> 。1925年回国。回国后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病理学会理事长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4%B8%AD%E5%8D%8E%E5%8C%BB%E5%AD%A6%E4%BC%9A%E5%B9%BF%E4%B8%9C%E5%88%86%E4%BC%9A%E7%97%85%E7%90%86%E5%AD%A6%E4%BC%9A%E7%90%86%E4%BA%8B%E9%95%BF&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病理学会理事长 ],搜狐 - www.sohu.com/a...- 2022-11-18</ref> 。梁伯强一生从事于病理学研究工作,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 [[ 鼻咽癌 ]] 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发表了《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等著名论著;他注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是中国病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中文名:[2[梁伯强]]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出生日期:1899 02.01 逝世日期:1968 11.28 职 业:[[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 所属党派:[[中国共产党]](1956年加入)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家庭成员
3 主要成就
▪ 科研成果
▪ 教育成果
▪ 论文著作
▪ 荣誉记录
4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1899年2月1日,梁伯强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2年入读梅州乐育中学,1916年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同年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梁伯强被学校推荐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4年获慕尼
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1925年,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梁伯强受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时年仅33岁。新中国成立后,梁伯强继续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和病理学研
究所主任。1937年至1938年和1948年至1949年两度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1950年,梁伯强任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954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
长。1955年梁伯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学部委员。1956年,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56)的论文。 首先阐明中
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 1959年,发表论文《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病因学和在中国发病率
的研究》。1960年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1963年,他组建了肿瘤研究所和寄生虫病学、病理形态学、神经生
态学、眼科学、药物学等五个研究室;兼任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64年出版病理教科书 《病理解剖学各论》。 [4]
1968年11月28日,梁伯强在广州逝世,终年69岁。
==家庭成员==
清朝末年,梅城流行一种说法叫“上市梁、下市黄”,说的是梅城两大有社会影响力的家族。下市黄是指著名诗人、维新思想家黄遵宪所在的家族,而上
梁伯强的祖居位于梅城西区的黄泥墩,那一带也叫上市。梁伯强的高祖父梁慎桢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曾祖父梁心镜是道光朝举人,曾在福
建担任州官。到了他的祖父这一代,也有叔祖父梁国瑞考中举人。梁家还与黄遵宪的下市黄家建立密切的联姻关系,像梁伯强的另一位叔祖父梁国璿就是
梁伯强就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氛围浓郁的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梁友琴只传下一个男丁梁劭勤(号寅恩),即梁伯强的父亲。 梁家的男子多以投身教育为
业,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任教于本乡小学和梅州女子中学;像写出著名《梅州风土二百咏》的教育家梁伯聪(号纪恩)先生,正是梁伯强的堂伯父。而梁伯强的嫡亲姑妈梁浣春是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先驱,历任桂里女子学校、梅州女子中学、梅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梁伯强开展尸体解剖研究,数十年来坚持解剖研究工作。到1965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尸解总数已达7689例,居中国之首位,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
宝贵资料。
梁教授 非常注重病理研究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一位德国病理学教授曾对梁教授说:“你所用的‘尸解记录’非常好,我们德国的也没
有那么完善。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广东要与肿瘤、结核病和麻[FS:PAGE]风病三大疾病作斗争。” 1956年,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中华医
学杂志外文版1956)的论文。首先阐明中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
梁伯强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964)。该书的出版有力地保证和提高了我国病理教学的质量。
1959年,梁伯强将肝病研究交由他的一位助手负责继续研究,他率领其他助手转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鼻咽癌的研究。
1962年,梁教授宣读了《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的论文,首先在国际上提出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详细描述各类型的 病理组织学特点和组织发生;阐明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辨证地论述了肿瘤实质和间质互相关系;肿瘤间质对瘤组织发生、发展和 分化的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受到国际肿瘤学家的赞同。此文与《鼻咽癌发生学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60)至今仍被视为鼻咽癌病理组织学研究的 经典性文献。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