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781
次編輯
變更
三角帆蚌瘟病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三角帆蚌瘟病'''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576095385_121160032?_trans_=…”
'''三角帆蚌瘟病'''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576095385_121160032?_trans_=000019_wzwza 中国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专家:中华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ref>。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ref>[https://www.sohu.com/na/416121746_120660431 书法|详解隶书发展的历史],搜狐,2020-09-02</ref>、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名词解释==
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体为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PV)。
病原
[[病毒]]颗粒为球形或类球形,直径为40-296纳米,多数为60-120纳米;病毒外被厚7.9纳米的脂质囊膜,表面布满长10-12纳米的棒状突起,内嵌有直径20-30纳米的砂样颗粒。核衣壳由串珠状物构成,在包装入病毒前呈杆状核衣壳,直径10-12纳米,长度30-1 000纳米不等;以后经3-5个圈的螺旋化,成为直径40-70纳米的螺旋管核衣壳,包装在病毒中。该病毒属于砂粒病毒科(又称嵌砂样病毒科)。在病蚌的肝、胃肠[[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包涵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10微米。
症状
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匍匐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能力减弱,进水口和排水孔的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闭壳肌收缩无力,贝壳不能紧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斧足紧缩不能伸展。疾病后期,不排粪,有少量灰白色黏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死亡。病死蚌的体液清澈,病程长者极度消瘦,消化腺肿胀多汁,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严重萎缩或消失,最后病蚌因消化系统坏死和消化功能丧失而死亡。
流行情况
三角帆蚌瘟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淡水珍珠培育地区的一种严重疾病。危害l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不发病,同一水体的褶纹冠蚌、卵圆蚌及鱼、虾等水产动物都不感染发病。集中流行于夏秋季节,发病当年的死亡率可达80%左右,存活下来的三角帆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继续死亡,连续2-3年死亡率接近100%。自然接触感染,在密切接触l周后开始出现死亡;插片过程的暴发性死亡,发生在插片后半个月左右。人工注射除菌病毒悬液,经l周后开始出现死亡。病程的长短与水温呈负相关。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对病变组织切片,在胞浆内看到嗜酸性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对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在细胞浆及内浆网中看到球形或类球形病毒颗粒,有囊膜,表面布满棒状突起,内嵌砂状颗粒等,可作出更进一步诊断。
(4)根据病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作为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生化辅助指标。
(5)根据病蚌胃组织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的酶带着色大大加深,活性增加10倍以上,且出现在疾病感染早期,随着病情发展而更加明显,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因此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生化辅助指标。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进母蚌及幼蚌,要从非疫区选购健壮的母蚌,在安全的水体中进行自繁自养。
(2)清除水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消毒,严格控制水源。
(3)培养当地的插片人员,提高插片技术,严格无菌操作,用营养液滴小片,增加小片活力,插片后,每只手术蚌注射治鳖灵2号,每千克蚌注射3毫升。手术后1个月内,不施粪肥而改泼豆浆、光合细菌。
(4)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混养和密养,及时施肥和灌注清水,定期遍洒生石灰,保持池水呈弱碱性,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提高蚌体抵抗力。
(5)每只蚌注射0.2-0.4毫升蚌瘟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部位在斧足和内脏囊交接处刺入,疫苗注入内脏囊,入针要浅,一般为2-3毫米。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采用下列治疗方法有一定疗效:
(1)用血卟啉衍生物及中草药、(肉桂、板蓝根、青黛等)合剂进行注射治疗,有一定效果。
(2)全池遍洒水产保护神,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2毫升,隔天1次,连泼3次;或用海绵吸足水产保护神后吊挂在吊养的网夹上。同时投喂过滤豆浆加水产保护神,连喂6天。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