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907
次編輯
變更
地下灌溉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将灌溉水引入田面以下一定深度,通过 [[ 土壤 ]] 毛细管作用,湿润根区土壤,以供作物生长需要。这种灌溉方式亦称渗灌,适用于上层土壤具有良好毛细管特性,而下层土壤透水性弱的地区,但不适用于土壤盐碱化的地区。
组成
地下灌溉系统一般由输水部分和田间灌水部分组成。输水部分可采用渠道或管道与水源连接。田间灌水部分为埋设于田面以下的渗水管网,灌溉时水沿管壁的孔眼渗出,经土壤渗吸扩散,进入根层。暗管的渗水强度应和土壤渗吸性能相适应,一般为每米管长每小时渗出水量5~20L,强度过小则灌水慢,过大则增加向深层的渗漏,浪费水量。常用瓦管、砾石混凝土管、 [[ 塑料 ]] 管和鼠道(土洞)等作为渗水暗管,其中塑料管容易控制灌水强度,便于埋设施工。灌溉水从管壁的孔眼渗出后,既因土壤毛管吸渗作用向四周扩散,又因重力作用向下流动。在大田作物中,一般要求向下流动而渗漏到根层以下的水量不超过20%,向上扩散的湿润锋线应接近地表,水平方向则要使相邻两管的扩散湿润圈相互搭接(见图)。管道埋深一般采用40~50cm,间距一般控制在100~150cm以内。每条渗水暗管的长度,所用管径大小,供水水头大小等,要根据灌水强度要求和农田坡降而定,以能满足田块首尾渗水均匀为准。
保持土壤疏松状态,改善土壤通气和养分状况,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比用明渠在田面灌水,还有节省占地,便于田间作业等优点。但因需要埋设很密的管道,工程造价高,在中国仍处于小面积试用阶段。一些地方实践证明,该法用以灌溉果树等经济作物效益较好。有的地方,通过较密较深的田间沟渠,使灌溉水由沟渠向旁侧和向上方浸润根层土壤,或通过使底层土壤水分饱和再向上润湿根层土壤。因它使灌溉水从地面以下进入根层,也属于地下灌溉。在某些地下水位高又有渍涝威胁的地区,还有排灌两用的地下灌溉系统。灌溉时,通过沟渠和田间暗管,抬高地下水位,利用土壤毛细管作用进行浸润灌溉。多雨时通过暗管和沟渠将田间多余水分排走,并降低田间地下水位。这种系统的暗管埋设深度、间距和管孔透水强度均较大。这种设施在美国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已有十余年的运行历史,中国江苏及 [[ 上海市 ]] 近年来也在试用。
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