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3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br><img src="https://song.gushiwen.cn/authorImg300/baijuyi.jpg" widt…”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br><img src="https://song.gushiwen.cn/authorImg300/baijuyi.jpg"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small>
|}
《'''采地黄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9首。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ref>[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 古诗文网]</ref>
== 原文 ==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注释 ==
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地黄:植物名。其根可入药,鲜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生地黄有养阴凉血之功,熟地黄有滋肾补精之功。
餱粮:干粮。
《事类赋注》卷二一引《抱朴子》:“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
==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 赏析 ==
诗的开头是两个倒装句,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霜降提前而冻坏。之所以用倒装句子,是在于强调突出“麦死”、“禾损”等灾难的严重性。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过早,秋季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诗歌中的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这六句,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说早晨天还没全亮就荷锄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enter><br><img src="https://song.gushiwen.cn/authorImg300/baijuyi.jpg"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small>
|}
《'''采地黄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9首。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ref>[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 古诗文网]</ref>
== 原文 ==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注释 ==
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地黄:植物名。其根可入药,鲜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生地黄有养阴凉血之功,熟地黄有滋肾补精之功。
餱粮:干粮。
《事类赋注》卷二一引《抱朴子》:“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
==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 赏析 ==
诗的开头是两个倒装句,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霜降提前而冻坏。之所以用倒装句子,是在于强调突出“麦死”、“禾损”等灾难的严重性。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过早,秋季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诗歌中的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这六句,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说早晨天还没全亮就荷锄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