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信风带

增加 3,820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信风带'''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ref>[https…”


'''信风带'''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ref>[https://cul.sohu.com/a/589931538_120758009 楔形文字发现后,明明300年没人能看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搜狐,2022-10-03</ref>,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ref>[https://www.sohu.com/a/205780386_100024029 啥是丁头字?圣书字?腓尼基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字母?还是西奈体?],搜狐,2017-11-21</ref>,三是3300年前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于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文字的发展未曾断裂,从商代一直传承至今,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名词解释==

信风带,指终年吹着信风的地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定向风叫信风,其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发生偏离,北半球吹的是[[东北]]信风,而南半球吹的是东南信风。

信风经常会增加热带风暴的威力,[[影响]]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区。信风年年反复稳定地出现,犹如潮汐有信,因此称为“信风”。风主要是信风的区域就称为信风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5°~25°附近。

分布状况

从气候观点来看,地球上有几个主要的风带,即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

信风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5°~25°附近,并仅限于对流层的下层,平均厚度在4000米左右。由于信风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风带。

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信风形成条件

信风的形成与地球三圈环流有关,太阳长期照射下,赤道受热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形成高气压,高空高气压向南北两方高空低气压方向移动,在南北纬30度附近遇冷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产生气压差,气流从“副高”流向“赤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向南运行时,空气运行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形成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南半球反之形成东南信风。在对流层上层盛行与信风方向相反的风,即反信风。

信风与反信风在赤道和南北纬20~35°之间构成闭合的垂直环流圈,即哈德莱环流。由于副热带高压在海洋上表现特别明显,终年存在,在大陆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热带洋面上终年盛行稳定的信风,大陆上的信风稳定性较差,且只发生在冬半年。两个半球的信风在赤道附近汇合,形成热带辐合带。信风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但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人认为,东太平洋信风崩溃,可能对赤道海温激烈上升有影响,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其增强、减弱是有规律的,厄尔尼诺时信风大为减弱,致使赤道地区的纬向瓦克环流也减弱。反厄尔尼诺时,信风增强,瓦克环流增强并向西扩展。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248,2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