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775
次編輯
變更
气辉
,创建页面,内容为“ '''气辉'''是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ref>[https://www.sohu.com/a/513391189_120099892 中…”
'''气辉'''是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ref>[https://www.sohu.com/a/513391189_120099892 中文为何越来越受欢迎?],搜狐,2021-12-30</ref>、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ref>[https://history.sohu.com/a/592891345_121160021 中国能屹立几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么?汉文化的诞生和传承是关键],搜狐,2022-10-15</ref>。
==名词解释==
气辉,又称“夜辉”,是高层大气的微弱发光[[现象]]。源自大气某些成分受[[太阳]]光照射后,在光化学过程中所放射的微弱光辉。
在地球的大气层,气辉这种光学现象导致背向太阳的夜空即使排除了星光和散射的阳光,也不会完全黑暗。其占所有观测的到的,除开星光、黄道光、银河光和大气散射产生的光之外,剩余部分光能的40%。
气辉在全球晴夜都可看到,有各种颜色,地平处较强。有[[季节]]性、周期性变化。
(1)分类
1)气辉习惯上依据观测的时间段分为夜气辉、曙暮气辉和昼气辉三类:
夜间出现的比较明显,称为夜气辉(或夜辉),晨昏时出现的称为曙暮气辉,白天出现但不易观测的称为昼气辉。一般把地冕的辐射也包括在气辉中。
2)气辉依据其产生辐射的大气成分不同,被分为多种:
比如原子氧的OI558nm气辉、原子氧OI630nm气辉、N2气辉、CO2气辉、OH气辉、O2气辉等
(2)与极光异同
极光和气辉是发生在中高层大气的两种重要的光学现象,凭目视很难分辨出来。两者的光谱有某种类似之处,但在其他几个重要方面是不同的:
极光受地磁场控制, 在接近地磁极的有限纬度处一般都能观测到, 而且它的出现与太阳活动有关;
气辉同太阳活动关系不大,而且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同时,二者光谱特征的差别也表明它们的激发机制是不同的。相比较于极光,气辉具有连续不断,无论白天黑夜都有气辉辐射、不受纬度限制、光线较弱、产生机制不同等特点。
形成机制
是中高层大气光化学过程的产物。
白天太阳的电磁辐射激发大气中的大气分子或原子,使其失去一个或是更多电子,分子分离为原子,将分子或原子的稳定状态激发至较高的能态,或是使分子振动起来。到了夜间,这些处在较高能态的分子或原子就会跃迁回基态,此时释放出来的一定波长的光引起发射和散射,从而造成了微弱辉光辐射。最常见和最明亮的气辉辐射特征一般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其常因参与作用的成分和过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彩,其辐射强度受到大气温度和相关大气组分密度控制。
由于阳光的散射,这种现象在白天不会被注意到。
气辉现象是瑞典科学家安德斯·埃格斯特朗在 1868 年首先确认的。从此之后,在实验室里和对各种化学反应的研究,已经观察到这是电磁能量过程的一部分。科学家也发现这些过程会出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天文学家也已经验证这些过程和排放的存在。
气辉的产生主要是氧气和氮与羟基离子在数百公里的高度上做出的反应。
其中氮气、氧反应机制是氮原子和氧原子结合组成一氧化氮(NO)的分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发射出光子,这个光子可以是一氧化氮分子的几个特征波长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氧分子和氮分子在抵达大气层顶被太阳能解离时,这些自由原子都可以进行这种过程,互相遭遇而形成一氧化氮。
其它可以在大气层中产生气辉的物体还有羟(OH) [1] 、氧分子(O2)、钠(Na)和锂(Li)。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