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华民族博物院

增加 117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华民族博物院''',坐落在 [[ 北京市 ]][[ 亚运村 ]] 西南,占地50公顷,是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国际展示民族文化传统的窗口。1992年,中华民族园由总设计师王平院长主持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中华民族园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中华民族园南园建成开放。
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56个,还有民族 [[ 博物馆 ]] 、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南北园内各有民族村寨28个,建有中国最大的铸铁望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沧源岩画<ref>[https://www.sohu.com/a/532436274_121106869 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花] ,搜狐,2022-03-24</ref>等。少数民族村寨均采用1:1的比例,按各地区民族风格,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历史沿革==
1992年,中华民族园由总 [[ 设计师 ]] 王平院长主持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中华民族园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中华民族园南园建成开放。
==建筑风格==
北京中华民族园,是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工艺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园地。园内建有国内最大伯铸铁雕塑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树林、水中 [[ 溶洞 ]] ,土林、盘龙瀑布,沧源岩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也已建成完毕,主要有民族博物馆和雕塑广场等大型设施,以及二十余个民族村寨。
在民族村寨,可欣赏和参与各民族歌舞、节庆、 [[ 生产 ]] 、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整个公园集民族建筑、文化展示、歌舞表演、体育竞技为一体,是一座露天的少数民族人文博物馆。10多支民族表演队活跃在各个村寨中,进行吹笙、对歌、纺纱、蜡染等表演,构成一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 [1]
==建筑布局==
中华民族园全园占地约50公顷,分南北两园,北园占地20公顷。北园内建有民族村寨二十八个,包括藏族、苗族、 [[ 彝族 ]] 、侗族、台湾高山族、朝鲜族、布依族、哈尼族、 [[ 羌族 ]] 、傣族,景颇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撒拉族、锡伯族、满族、黎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俄罗斯族、土族、阿昌族、门巴族、珞巴族、京族、汉族等景区。园内修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雕塑及仿真热带榕树林、水中溶洞、盘龙瀑布、岩图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有民族博物馆、雕塑广场以及28个民族村寨。(包括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德昂族、 [[ 纳西族 ]] 、回族、蒙古族、鄂温克族、保安族、东乡族、瑶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土家族、壮族、普米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畲族、裕固族、独龙族、水族、怒族),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建设有中国各民族的56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建筑。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帐篷式、碉楼式、干井式、天井式、独院式、吊脚楼、土掌房。中华民族园在园区中特别建造了园林自然景观,这些园林自然景观将各民族的生活同溶洞、 [[ 瀑布 ]] [[ 悬崖 ]] 、石窟、栈道、异型树木、河湖、农田融合在一起。
白族民居建筑:中华民族园中白族民居建筑多为内相院落式封闭建筑组合,其典型布局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民居外装修的处理是白族民居建筑与文化、 [[ 艺术 ]] 融合的特点。外部均以白灰、墨画为主调,点缀以石蓝、赭色等彩画。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与高原地区的大自然空间色彩相映,使建筑、人、环境融为一体。
傣族建筑:傣族景区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复原按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傣寨由寨门、民居、曼飞龙塔、傣寺、寨心、泼水亭、水井、孔雀亭、桥等组成一个完整的 [[ 生活 ]] 社区。傣族民居为竹木结构,由数十根木柱高架成干阑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阴凉宽敞,可圈养畜禽,置放生产生活用具。墙壁为木板或片竹,屋顶通常为歇山草顶或瓦片顶,下层亦常设有腰檐、陡屋面、斜墙板的独特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
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景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平方米,建筑复原按贵州省从江、黎平地区的 [[ 侗族 ]] 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由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民居、水车、碾房、谷仓、稻田等组成。侗族建筑以杉木为原料,民居形式为干栏式。
民族建筑:中华民族园规划建设中国各民族的56组建筑,现已建成48组(2013年),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窑洞式、帐篷式、干井式、天井式、吊脚楼、土掌房等。由于在选样、 [[ 设计 ]] 、建材、建设、习俗等方面严格遵循文物复制的基本原则,无疑使这批民族建筑具有文物性,为建筑学、 [[ 人类学 ]] 、博物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景区建筑“三房一照壁”民居院落、“四合五天井”民居院落、本主庙、戏楼、戏楼广场、茶社、蜡染房、大理三塔、蝴蝶泉、明清商业一条街、茶馆、照壁、城门、餐馆等。展览内容白族民居原状陈列、白族风情摄影展览等。民俗活动“三月街”民俗活动、白族三道茶<ref>[https://www.sohu.com/a/193300541_221259 白族特色“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搜狐,2017-09-20 </ref>、白族歌舞、扎染表演、大理特色商品交易等。景区建筑龙井型朝鲜族民居、书房、药房、酒馆、铁匠铺、稻田、秋千、水井、晒谷场、朝鲜族餐馆等。展览内容朝鲜族民居原状陈列、书画作品展览、朝鲜族风情图片展览等。民俗活动“老人节”民俗活动、歌舞、荡秋千、打稻谷、推碾子等。
==展馆介绍==
===综述===
传统文物展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帝王将相、卿大夫、珠宝玉器的印记。老百姓的用品,由于无法埋藏于地下,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恰恰就是那些不能称其为“出土文物”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却是人类 [[ 生命 ]] 文化的写照。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户”,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是首当其冲。城门、坊门、宅门;门色、门钉、门槛;门神、门镜、门符……门总是引人注目的。门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出入口,所以我们的展览,就从“门”开始。
===绣房===
“绣房”是中国妇女的“天地”,绣房展馆占地500多平方米,主要展品是绣品、 [[ 梳妆台 ]] 等。雕花的木床前,有二架古琴横卧在那里,伴随着昏暗的油灯,摇晃着的缠脚架,浅浅的铜盆,笨重的柜子,冰冷的花瓶,硬硬的脚踏板在那里。
征集地区:江西、 [[ 山西 ]] [[ 河北 ]] 、河南等地。
年代:清——近代,约400年历史。
===书房===
书房是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修心养性的地方,书房占地约100平方米,主要展品是 [[ 书籍 ]] 、古乐器。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在“男尊女卑”的教育思想下,只有男人才有机会读书,因此,在未产生学堂的近百年前,书房担负着教育的责任,象征着教育的殿堂。书房中堂上挂着的字匾,讲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书房有文房四宝、四书五经、奇山玉石、名人 [[ 字画 ]] 。书房中堂上的太师椅,是准备给先生和父母坐的,学生只能坐在二侧的位子上。
征集地区:江西、山西、陕西、河北、北京、 [[ 天津 ]] 等地。
年代: [[ 明代 ]] 、清代至近代,约500年历史。
===祖宗堂===
"祖宗堂"是中国"人"和"神"的统一。祖宗堂展馆占地约300平方米,在这里展出的各种供具,是供奉诸神和展示祖宗牌位的,如神龛、神匾、神台、神柜、神签、神卦;菩萨牌位,祖先牌位,父母牌位,族人牌位;供桌、供台、供品等。不同形式的神龛都象一座座居住人的房屋,有屋架,有房檐,有门窗,还有福、禄、寿、喜、平安。这些丰富多彩的供具、供堂,加强了神灵的致高无上的地位,又继承传播了中国 [[ 建筑文化 ]] 和雕塑艺术文化。
征集地区:山西、陕西、河北、 [[ 河南 ]] 、江西、湖南等地。
年代:明代、清代至近代,约600年历史。
驿站和船坞中,停满了待发的车船,这就是历史的停发站,人类早期交通状况和运输情况,车船驿站展馆占地约1800平方米,主要展示各种船和车。
中国是最早使用船和车的国家之一。一部部式样各异的马车虽然都是木质材料制成,但仍是那个时代的 [[ 财富 ]] 与地位的象征。每架车的装饰和轿箱都明显地显示出车主的身份和价值。“轩车”“辎车”“路车”“牛车”,这些在长长的车辕上装饰着刻花的铜饰和铁饰的马车,与今天在大街上跑着的小轿车是一样的性质,有公车、私车、出租车之分。
手推的鸡公车,送媳妇回娘家的独轮车,马拉的轿车,飞奔着的大骡车、四轮木战车、二轮木粪车、毛驴车、蚂蚱车、勒勒车;海船、河船、牛皮筏、竹筏、苗族龙舟、 [[ 台湾 ]] 渔船、采莲船、送粪船等,都是老百姓们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产生的交通、生产工具。
征集地区:山东、山西、陕西、 [[ 贵州 ]] 、台湾、云南、河南、河北、江苏等地。
年代: [[ 宋代 ]] 、明代、清代至近代,约800年历史。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
776,3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