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75
次編輯
變更
三重區
,無編輯摘要
|<center>'''三重區'''<b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f/New_Taipei_map.png/500px-New_Taipei_map.pn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4817540 圖片來自巴哈母特]</small>
|}
'''三重區'''位於新北市東經122.3度、北緯25.14度,西北與[[蘆洲區]]、[[五股區]],西邊與[[新莊區]]比鄰而居,南與板橋區隔大漢溪相望,東與台北市士林區、大同區、萬華區隔淡水河相鄰,面積為16.317平方公里,是近年來興起的衛星市鎮,居住著許多從台灣中南部搬上來的居民,擁有全台各地的文化風情。<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taiwan/newtaipei-city/sanchong/ 三重區],TravelKing 旅遊王</ref>
== 歷史沿革=====前塵舊事 細說 三重 區簡介===三重 舊 居於[[淡水河]]西岸,位處台北盆地中央,土 地 名 面積為16.317平方公里,與繁華的艋舺、大稻埕僅一水之隔。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劉銘傳擔任台灣首任巡撫時, 為 「 了鐵路通,曾於 三重 埔」 與大稻埕之間搭起淡水木橋(台北橋的前身),透過鐵路的搭運往返 , 其 促進三重農產貨物的流通。 由 來是 於淡水木橋橋基不穩,常為大水所沖毀,修不勝修, 因 此在十年之後,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期,決定將鐵路改道,自此三重的鐵道走入歷史,再也聽不到火車嗚嗚的氣鳴聲。 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明鄭時期(1661年),三重 為[[ 淡水河平埔族]] 與 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早期開發是以新莊的頭重埔為首(閩南人稱平坦且未開發之地為埔)、 其 支流間 後沿著河的下游拓殖 的 聚落稱為二重 埔 (今頂崁 地 區一帶) , 三重埔則 是 依照次序來命名 最後開發的一段新生地 , 而此 所以三重的 地 名 是 位 一段先民的拓荒史。本區 於 二 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一日與蘆洲鄉分治設三 重 埔的東邊 鎮 , 所以稱 五十一年正式升格 為 「 縣轄市。 ===輝煌農業 香花蔬果=== 三重 埔」 在日據時代 , 「埔」 曾 是 河邊沙洲 台北最重要的香花、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那時對岸大稻埕正值茶葉 的 名稱 興盛期 , 先民 為 了開墾 供應茶商製作香片所需,本區曾在近三十八公頃的 土地 上,大規模的栽種[[茉莉]]、[[秀英]]、[[黃梔]]等芳香馥郁的香花 , 自然選擇近 來支援精緻茶葉的外銷。「大橋千尺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隔岸素馨花似雪,新風吹上 水 邊樓」,又「三重埔接二重埔,萬頃花田萬斛珠,榖雨清明都過了,採花曾似採茶無」,這兩闕收錄在台灣百大竹枝詞裡的風雅詩詞,描述的正是三重栽種香花 的 地 美麗風光。至於曾貴為本 區 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柑橘與蔬菜,則因為糧食增產政策的施行,而全面減產終至消失 。 而後由 ===黑手創業 百手興家===三重位 於 淡 高速公路的起終點,南來北往交通便利,又以一 水 河 之隔與繁榮 的 日漸淤積 台北市相鄰 , 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 這兩種優越的條件 , 而泥沙沖積所 讓三重 成 為全省移民最多 的 沙洲也日漸擴 城市。當時台北橋下有個全省最 大 的人力市場 , 登陸 成千上萬 的 地點遂再向後退縮 三重人每天越過台北橋 , 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 為 二重埔( 台 語發音) 北市的建築與繁華貢獻心力,直到如今 。 同樣 民國六、七○,正是十大建設經濟起飛 的 年代 , 中國 1969年,在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先生 的 漢人 「客廳即工廠」主張下,三重也全面動起 來 到此地開墾 , 小型工廠座落在鄰里巷道間,三步一家五步一間,從事的大多是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塑膠射出等半製成品的工業零件,大規模的產量,撐起了全省機械工業零件的半邊天。除了實質的經濟利益外,也讓三重順利從農業鄉鎮轉型 為 有別於頭前與二 工業城市。黑手創業白手興家,三 重 人胼手胝足奮鬥不懈,讓家園在短短的八十餘年間 , 遂定名 成 為 淡水河畔最璀璨的明珠。<ref>[https://www.sanchong.ntpc.gov.tw/home.jsp?id=e32fc9bbd6f35420 三重區], 三重 埔。區公所</ref>
==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