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24
次編輯
變更
俞伯牙
,無編輯摘要
[[File:50200014992522154821761498635 s.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92%2C5%2C5%2C92%2C30/sign=1c4c475071cb0a46912f836b0a0a9d41/9d82d158ccbf6c8190b58942b63eb13532fa409d.jpg 原图链接] [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92%2C5%2C5%2C92%2C30/sign=1c4c475071cb0a46912f836b0a0a9d41/9d82d158ccbf6c8190b58942b63eb13532fa409d.jpg 来自百度图片]]]
'''<big>俞伯牙</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ref>{{Cite web |url =http://www.qulishi.com/renwu/yuboya/| title =俞伯牙——高山流水传颂千古的友谊|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2021-11-07 }}</ref>。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 姓名考证 ==
<p style="text-indent:2em;">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乃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遇、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不听走音才怪。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亦注曰:“伯姓牙名”。
== 文献记载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p style="text-indent:2em;">《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轶事典故——<small>之高山流水遇知音</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