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金學曾

增加 429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圖片
===推廣紅薯, 使中國人口激增===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center><img src=https://contentcenter-drcn.dbankcdn.cn/img/pub_1/Browser_contentImg_300_3/a0/v3/1051110794fd46a4f833c338320450bfb02162b/339a59324c634b7daa29e0d67b16629a_5_5/hd.webp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feeds-drcn.cloud.huawei.com.cn/landingpage/latest?docid=1051110794fd46a4f833c338320450bfb02162b&to_app 来自網路 的图片<br/>] </small>|}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50 歲的 [[ 陳振龍 ]] 呂宋(今[[ 菲律賓 ]]) 冒死引進甘薯, 陳振龍不顧當地 [[ 西班牙 ]] 殖民政府不準帶朱薯出境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另有“編入藤籃”“封裝于竹筒中”等説法),藏匿于船中,經七晝夜航行,終于將薯種帶回故鄉福州。
這一年福建大旱,五穀欠收,時任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大傷腦筋。[[陳振龍]]命其子陳經綸向金學曾呈報《獻薯藤種法稟帖》,匯報其父帶回薯藤的經過,並説明呂宋種植朱薯之利,建議試種朱薯以解糧荒。金學曾對陳振龍涉險帶種而歸的義舉大為稱讚,命其覓地試種。陳振龍父子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7月份種下去,4個月後啟土開掘,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饑。 陳經綸再上《獻番薯稟帖》,稱番薯適合東西南北種植,金學曾採納建議,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學曾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ref>{{Cite Web|url=http://www.fuzhou.gov.cn/zgfzzt/zjrc/mdfc/lswh/202210/t20221026_4457437.htm|title=“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一家七代引种推广甘薯的故事|date=2022-08-26|website=福州市人民政府|accessdate=2023-04-05}}</ref> 而真正讓紅薯大面積推廣種植,則得益於金學曾。
13,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