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戚繼光

移除 1,9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鎮守南方===
1553至1566年,是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最烈的時期<ref name="鄭">{{cite book|author=鄭樑生|title=《明代倭寇》|publisher=文史哲出版社|location=台北|year=2008|isbn=9789575497712|language=zh-hant}}</ref>{{rp|17}}。當時浙江倭寇肆虐,朝廷選派有才能的將領前往浙江,增強當地軍力<ref name="富"/>{{rp|308}}。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擔任浙江都司僉書,負責[[屯田司|屯田]]事宜,次年受浙江[[總督]][[胡宗憲]]賞識,升任[[參將]] <ref name="鄭"/>{{rp|128}},負責防御[[錢塘江]]以東地區,並支援[[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他與台州知府[[譚綸]]一同訓練當地軍隊對抗倭寇。譚綸很賞識戚繼光,從此一直把戚繼光留在左右。戚繼光計劃訓練[[鄉勇]]以抵御倭寇,得到胡宗憲批准後,他開始招兵,1557年,在紹興招募了三千多人進行訓練。1558年,戚繼光在[[舟山群島]]抵抗倭寇,並不成功。他發現將城市人訓練為精兵實在困難,決定只訓練農村青年<ref name="富"/>{{rp|308}}。1559年,官兵進攻浙江[[岑港鎮|岑港]]的倭寇巢穴,久而無功,戚繼光和俞大猷雖然沒有參與戰鬥,卻被降職,受令限一個月內蕩平岑港,否則帶至京城問罪<ref name=" 鄭a"/>{{rp|128-129}}。之後戚繼光受命負責訓練來自[[義烏]]的三千多名志願者,創立新的陣形「鴛鴦陣」<ref name="富"/>{{rp|308}}。戚繼光有感當時官兵漫無紀律,猶如烏合之眾,旗號猶如兒戲,練兵特別注重軍紀、戰術、戰技、偵察,並培養士兵的戰鬥精神<ref name="鄭"/>{{rp|180、186、188}}。這支軍隊後來以戚家軍聞名,有效打擊倭寇<ref name="牟">{{cite book|editor=[[牟復禮]]、[[崔瑞德]]|others=張書生等譯|title=《劍橋中國明代史》|url=http://www.guoxue123.com/other/jq/ming/index.htm|publisher=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location=北京|year=1992|isbn=7500410115|language=zh-hans}}</ref>{{rp|546}}。
1560年3月,戚繼光恢復參將職位,統轄台州、[[嚴州 (浙江)|嚴州]]和[[金華]]三地軍務,繼續訓練士兵。次年,倭寇大舉入侵台州沿海,戚繼光領兵抗擊,一個月內九戰九勝,倭寇幾乎全部殲滅,而戚家軍傷亡極少。立功後,戚繼光升任為[[都指揮使]],名聲大震,[[江西]]官員向朝廷要求派他前往江西鎮壓叛亂。1561年11月,他率兵前往江西,不出一個月就凱旋,江西人見識到一支紀律嚴明、給養充足,領導有方、作戰有素、富有默契的軍隊<ref name="富"/>{{rp|309}}。1557年倭寇首領[[汪直 (海商)|王直]]被捕後,餘黨由舟山群島南遷,為禍福建和廣東<ref name="鄭"/>{{rp|152}}。1562年6月,戚繼光率軍援救[[福建]]以抵御倭寇,多次戰勝後返回浙江。12月,倭寇援兵大量抵達,攻陷福建各地,包括[[平海衛]]城和[[興化府]]城<ref name="富"/>{{rp|309}}。倭寇之亂以來,這是第一次連府城也淪陷,遠近震動<ref name="鄭"/>{{rp|204}}。次年初,戚繼光獲任命為副總兵,負責福建北部沿海防務;譚綸獲任命為[[巡撫]],提督福建軍務。二人齊心協力,重挫倭寇,在5月時收復平海和興化<ref name="富"/>{{rp|309}},並摧毀倭寇在福建沿海最後的基地<ref name="牟"/>{{rp|547}}。
===鎮守北方===
明朝開始重視北方邊防,戚繼光被召到北京,負責到京城北部訓練軍隊。離開閩浙前,他把自己出色的舊部皆委以軍事重任。1567年戚繼光到達北京後,獲任命為[[禁軍]][[神機營]]副將,這是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職位。他自覺無用武之地,請求負責[[薊州]]、[[遼東]]、[[昌平]]和[[保定]]地區的防務。譚綸比戚繼光先入京,擔任[[薊遼總督]],極力推薦戚繼光。1568年5月,戚繼光受命總理薊州、昌平和保定三地防務,次年又兼任薊州[[總兵]]。1570年,譚綸由薊遼總督轉任[[兵部尚書]],戚繼光則仍留守薊州,其後輔佐了四任[[總督]]。戚繼光訓練一支作戰有方的軍隊,在[[張居正]]和譚綸轄下嚴密佈防<ref name="富"/>{{rp|310}}。張居正對戚繼光十份信任,指示他要保持邊境和平,不要主動進攻<ref name="牟"/>{{rp|567}},而戚繼光自己則其實想採取攻勢<ref name="黃"/>{{rp|164}}。1571年明朝與蒙古訂立和約。與在沿海平定倭寇相比,戚繼光守衛長城抵禦蒙古人的十五年間,可謂平靜許多。他從一名戰略指揮轉型為一位軍務管理者。他請求徵調一些他在浙江時的舊部<ref name="富"/>{{rp|310}},朝廷批准把他在浙江訓練的士兵調到薊州,最初員額為三千人,後來擴充至二萬。由於北方士兵質素極不理想,戚繼光還是主要信賴來自南方的舊部<ref name="黃"/>{{rp|159、161}}。1573年,蒙古[[土蠻]]與[[俺答]]曾侵犯邊境,戚繼光領兵截擊。蒙古人因畏於戚繼光守邊,此後不敢再進犯薊州<ref name=" 鄭a"/>{{rp|126}}。
戚繼光屢受封賞,1570年,他獲任命為[[右軍都督府|右都督]],1571年[[長城]]塔樓基本竣工,他接任世襲[[登州衛]]千戶。1574年,升任明朝最高軍職[[左軍都督府|左都督]],七年後加封[[錦衣衛]]百戶、[[少保]]兼[[太子太保]]。戚繼光到任前,薊州十五年間換了八任總兵,而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則長達14年之久,除了因為他有軍事才幹外,也因為他在朝廷有兵部尚書譚綸及[[首輔]]張居正為後盾。<ref name="富"/>{{rp|310-311}}
1559年,戚繼光在浙江練兵時創立「鴛鴦陣」,每隊由12名士兵組成<ref name="富"/>{{rp|308}},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不同戰情或地形下,一隊可以一分為二。每隊隊長一人,火槍手一人,戰士十人,其中四人操長[[槍]],為攻擊主力,前面有四名士兵,右方士兵持大而長的[[藤牌]],左方士兵持小而圓的藤牌,之後有兩名士兵手執[[狼筅]]。長槍手之後,有二名士兵帶[[钂鈀]]。右方持大藤牌的士兵,主要任務是保持既得位置,穩定本隊陣腳,左邊持圓藤牌的士兵則要匍匐而進,在牌後擲出標槍,引誘敵人離開有利防御的位置。如果引誘成功,後面兩個士兵以狼筅掃倒敵人,然後讓手持長槍的伙伴一躍而上刺死敵人。手持钂鈀的士兵則負責保護本隊後方,警戒側翼,必要時支持前方伙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鴛鴦陣同時配備長兵器和短兵器,接戰時,長12尺的長槍是有效的攻擊武器,但必須和敵人保持相當距離,如果敵人已進入槍杆距離之內,長槍即形同作廢<ref name="黃"/>{{rp|152-153}}。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特別技術,只要臂力夠大就勝任<ref name="黃"/>{{rp|155}}。當時明軍士兵的長槍常被倭寇用[[倭刀]]砍斷,戚繼光為了對付倭刀,便採用以竹竿所製、堅硬的狼筅,效果甚佳。此後明軍開始普遍使用這種兵器<ref name="篠">{{cite book|author=篠田耕一|others=顧時光譯|title=《中國古兵器大全》|publisher=萬里書店|location=香港|year=1996|isbn=9621410347|language=zh-hant}}</ref>{{rp|105}}。戚繼光很重視倭刀的威力,也給自己的軍隊裝備了倭刀<ref name="篠"/>{{rp|44}}。
戚繼光訓練的部隊,分為營、總、官、哨、隊五級,十二人為一隊,四隊為一哨,四哨為一官,四官為一總,四總為一營,一營將士3072人。實戰時,視乎敵人多寡強弱,隨時調整,有時四級,有時三級<ref name=" 鄭a"/>{{rp|136}}。他嚴格訓練士兵的武藝,要士兵互相切磋,練習跑步以鍛練體力;訓練時要士兵操持較重的武器,使他們上陣時使用兵器更為純熟<ref name=" 鄭a"/>{{rp|147}}。他深知倭寇戰鬥力強,要以五對一的優勢迎敵。戚繼光為部下配備少數[[火銃]]與火炮<ref name="富"/>{{rp|308-309}},他知道火器的威力,但在實戰中並不依賴火器。當時明朝所造的[[鳥銃]]質素太低,銃管常會炸裂,以致士兵提心吊膽,不敢雙手握銃以作瞄準,有的鉛彈與火炮口徑尺寸不合,有的火炮[[導火線]]無法燃點。因此戚繼光只把火器應用於有限範圍。後來他為每隊步兵配備[[鳥銃]]二枝<ref name="黃"/>{{rp|153-154}},規定銃手必須出發前領取足夠彈藥,臨陣時假稱用完彈藥,以畏敵論罪<ref name=" 鄭a"/>{{rp|148}}。
明朝官員對應在陸上還是在海上迎擊倭寇意見分歧,戚繼光傾向在陸上迎敵,他建立三層防禦體系,在福建沿海小島建立哨站,大軍戍守主要城市,他自己則指揮一支高度機動的軍隊,一聞警報便立即趕赴<ref name="富"/>{{rp|309}}。他在城鎮四面重要路口設下哨兵,每處三或五人,日夜值班,遇有敵情,以火銃和火把作出警報,警戒嚴密,使敵人無法突襲<ref name=" 鄭a"/>{{rp|139}}。戚繼光作戰時顧慮精密,臨陣前兩三天,戚繼光就派兵偵察敵情,要每兩小時報告一次。地圖用紅黑兩色繪製,有時甚至用泥土塑成地形模型。他以一串740粒珠子的捻珠計時,以掌握準確時間<ref name="黃"/>{{rp|156}}。
===針對蒙古===
在薊州防守時,戚繼兵引入戰車以對付蒙古騎兵。這種戰車的車箱沒有箱板,而是有八片可以折疊的[[屏風]],共長15尺,平時放在車轅上,作戰時打開樹立在一邊車輪之後。幾十輛戰車可以並肩銜接,擺成或圓或方的防御據點。一輛戰車裝備大口徑火槍「[[佛朗機炮|佛朗機]]」兩門,以青銅或鐵鑄,長三至七尺不等,口徑小於二寸,從炮口裝入鉛彈,最大型的佛朗機射程為二千尺。佛朗機和[[鳥銃]]都在戰車上屏風後開火,屏風開洞作為鉛彈出口,敵軍進入250尺或500尺範圍才開火<ref name="黃"/>{{rp|161、173}}。士兵20人配備戰車一輛,其中10人直接附屬戰車,施放佛朗機<ref name="黃"/>{{rp|161}},另外10人是「殺手」,以[[藤牌]]、[[钂鈀]]和長柄單刀迎敵。殺手和戰車距離保持在25尺以內,殺手前進,戰車也隨之推進。其他步兵仍使用鴛鴦陣,稍有差異的是藤牌手應匍匐前進斬砍敵人馬腳,長[[槍]]手則挑刺敵軍使之墮馬,竹製的[[狼筅]]部份已改為鐵製。迎敵時騎兵先在前方阻擋敵人,讓戰車有充裕時間組成作戰隊形。敵軍逼近,騎兵就退入戰車陣內。軍中也可能攜帶大炮,俗稱「大將軍」,重一千斤,以騾車裝運,放炮時須用大木楔入地面加以固定,不用彈丸,而是以小鐵球和石塊充填,作用是近距離大量殺傷敵軍人馬。火器發揮威力後,步兵就從戰車後衝出攻擊,以喇叭聲音協同動作。當敵人攻勢受挫,隊形散亂,騎兵就從戰車後出擊。這套戰術因明朝與蒙古人議和,實戰經驗無多<ref name="黃"/>{{rp|162}}。1571年,戚繼光上奏請求設立車營,四人推車一輛,作戰時結成[[方陣 (軍事)|方陣]],騎兵步兵處於其中。他又製作[[拒馬]]器,輕巧便利,可遏止敵騎的來襲<ref name="鄭a"/>{{rp|126}}。
戚繼光提議修築[[長城]]。北京一帶「邊牆」原本為明初大將[[徐達]]所築,戚繼光建議增造堡壘,最初計劃以250人組成一營,每營一年內要建造堡壘70座,薊州全境共建造三千座。後來朝廷批准施工1200座,工程綿延十載才竣工。堡壘標準規格是三層,台頂方12尺,可駐守30至50士兵,建築材料磚石灰泥主要由北方士兵自製,築成後,主要由南兵把守。<ref name="黃"/>{{rp|163}}
3,5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