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58
次編輯
變更
茶疗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茶疗</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茶疗</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20170826035007-1114516634_jpg_500_703_32025.jpg/8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2715508&relateImageGroupIds=2715508&lemmaId=5639814&category=#2715508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座宝库,食疗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顶皇冠,而茶疗恰恰是这顶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因此,希瑞海秉持者养生在乎茶疗的理念,倡导健康当代中国人。茶疗将药与茶完美结合,能防疾病,能品茶趣,常饮能祛顽疾、强体魄、安心神、润喉肠、降脂减肥、益寿延年。
==基本内容==
中文名:茶疗
品种:[[乌龙茶]]、[[铁观音]]
外文名:Treatment of tea
产地:安溪、长坑
==茶疗==
茶疗,指以茶作为单方或配伍其他中药组成复方,用来内服或外用,以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一种治疗方法。茶疗一直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对人体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自从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茶与茶疗一直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作为单方或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用来内服或外用,以此作为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一种治疗方法,即称为茶疗。
==概述==
茶疗,是关于用茶以及相关中草药或食物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学问,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作用,又有茶本身所不具备的功效,可谓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茶在中国最早是以药物身份出现的,中国对茶的养生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研究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通过各种实践,人们逐步了解到茶具备的27种药用功效: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疗疮、利水、通便、祛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
==含义==
茶疗的实施,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狭义的茶疗,仅指应用茶叶,未加任何中西药。当然,这是茶疗的基石与主体。没有这一基石与主体,茶疗就不能成立。由于茶叶在传统应用上其功效已有二十四项之多,所以光是茶叶一味也足以构成茶疗体系。
茶疗的第二个层次概念,就是广义上的茶疗,即可在茶叶外酌加适量的中、西药物,构成一个复方来应用。当然,也包括某些方中无茶,但在煎服法中规定用“茶汤送下”的复方。这实际上是茶、药并服。
在注重饮食保健的今天,饮茶更为风行。以茶入莱,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而且发挥了茶的保健与养生功效。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疗效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历史==
古代茶疗茶方剂被广泛的运用,诸多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茶疗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如《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药材学》、《中药大辞典》、《瀚海颐生十二茶》、《家用中成药》、《食物疗法精萃》、《养生寿老集》、《中国药膳学》、《中国药学》等诸多着作中,都录有许多茶疗方剂,其取材易、制法简,应用方便,疗效好的特点,备受人们的欢迎。
茶疗的本草记述,以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最早,列于木部中品。其文甚简,计正文45字,注文50字。
正文:“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注文:“《尔雅·释木》云:,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由于我国地大物广、语言多歧、各家意见互异等原因,在茶的本草记述方面每多不同。
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一般又可称之为“四气五味”.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明药物的寒热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
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改作“味苦、甘,微寒,无毒”基本相同,只更动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是比较符合茶的实际味道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甘者补而苦则泻,可知茶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微寒,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这也与茶的实际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论述,也大体类似。例如:《本草拾遗》作“寒,苦”,《汤液本草》作“气寒,味苦”等。
御方茶疗排毒“归经”理论,是比较晚出现的中药理论,到金元之际才盛行起来,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谓归经,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例如:治咳喘者,归于肺(手太阴)经;治排尿疾病者,归于肾(足少阴)经或膀脱(足太阳)经。茶的归经,据《汤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属“心包”,足厥明属肝);据《雷公炮制药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一般称为“脏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脏,说明功效是十分广泛的。
功效与主治,是中药的最主要内容。没有功效与主治,就不成其为药物。“茶为万病之药”,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与主治的。功效,亦可称之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种抽象名词,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疗的主要病症,如同书正文中的“瘘疮”、“热渴”等。关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归纳为二十四项。
茶叶能有这些功效与主治,一般系从气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如《本草纲目》解释茶的药理作用说:“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
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着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
公元1307年,元代邹铉增编的《寿老养亲新书》中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2首,一是槐茶方,二是苍耳茶。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和主治等。元代纱图穆苏撰着的《瑞竹堂经验方》一书中载有治痰喘病的药茶方。
至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药茶的内容、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等不断被更新和充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便诞生了“古方茶疗”第一人石潭秋。其在家乡羊楼洞创立“芝元堂”做起茶疗生意,在当时久负盛名。而今,经过四百多年的沉淀,芝元堂已将古方茶疗推向了全世界。从近年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以看出,药茶已成为清代宫廷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宫御医为慈禧和光绪所拟药茶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
==原则==
茶疗溶保健与治疗于一身,包括“防”与“治”两个方面。
“防”就是喝茶养生保健;“治”就是用茶(含药茶)治疗疾病,这也具体体现了茶疗的原则:第一,以预防为主,特别要重视自我保健,学会科学喝茶并养成习惯是对疾病最好的预防。第二,兼用多种保健治疗措施,比如经常喝茶、晨练,不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综合起来做保健效果会更好。第三,注意身体防治与心理调节相结合,这也是茶疗最重要的原则。
因为人体生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将喝茶、物理疗法、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等结合起来,就会很容易保持身心健康了。
==应用方式==
从实践情况来看,茶疗的应用通常有三种方式:
用茶养生保健治病;以茶入药保健治病;沿用饮茶方式,以某种或数种营养品、药物代替茶叶养生保健治病。 茶疗中的茶方可以是单方,也可以是复方;但用茶叶实施茶疗是基本的,也是茶疗普及与发展的重点,因为这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精神,也比较经济。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复方型药茶作用比较全面,疗效也较好。<ref>[https://www.lvchashuo.com/baojiancha/16775.html 茶疗是什么]绿茶说网,2021-04-3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茶疗</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20170826035007-1114516634_jpg_500_703_32025.jpg/8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2715508&relateImageGroupIds=2715508&lemmaId=5639814&category=#2715508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座宝库,食疗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顶皇冠,而茶疗恰恰是这顶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因此,希瑞海秉持者养生在乎茶疗的理念,倡导健康当代中国人。茶疗将药与茶完美结合,能防疾病,能品茶趣,常饮能祛顽疾、强体魄、安心神、润喉肠、降脂减肥、益寿延年。
==基本内容==
中文名:茶疗
品种:[[乌龙茶]]、[[铁观音]]
外文名:Treatment of tea
产地:安溪、长坑
==茶疗==
茶疗,指以茶作为单方或配伍其他中药组成复方,用来内服或外用,以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一种治疗方法。茶疗一直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对人体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自从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茶与茶疗一直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作为单方或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用来内服或外用,以此作为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一种治疗方法,即称为茶疗。
==概述==
茶疗,是关于用茶以及相关中草药或食物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学问,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作用,又有茶本身所不具备的功效,可谓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茶在中国最早是以药物身份出现的,中国对茶的养生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研究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通过各种实践,人们逐步了解到茶具备的27种药用功效: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疗疮、利水、通便、祛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
==含义==
茶疗的实施,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狭义的茶疗,仅指应用茶叶,未加任何中西药。当然,这是茶疗的基石与主体。没有这一基石与主体,茶疗就不能成立。由于茶叶在传统应用上其功效已有二十四项之多,所以光是茶叶一味也足以构成茶疗体系。
茶疗的第二个层次概念,就是广义上的茶疗,即可在茶叶外酌加适量的中、西药物,构成一个复方来应用。当然,也包括某些方中无茶,但在煎服法中规定用“茶汤送下”的复方。这实际上是茶、药并服。
在注重饮食保健的今天,饮茶更为风行。以茶入莱,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而且发挥了茶的保健与养生功效。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疗效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历史==
古代茶疗茶方剂被广泛的运用,诸多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茶疗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如《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药材学》、《中药大辞典》、《瀚海颐生十二茶》、《家用中成药》、《食物疗法精萃》、《养生寿老集》、《中国药膳学》、《中国药学》等诸多着作中,都录有许多茶疗方剂,其取材易、制法简,应用方便,疗效好的特点,备受人们的欢迎。
茶疗的本草记述,以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最早,列于木部中品。其文甚简,计正文45字,注文50字。
正文:“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注文:“《尔雅·释木》云:,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由于我国地大物广、语言多歧、各家意见互异等原因,在茶的本草记述方面每多不同。
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一般又可称之为“四气五味”.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明药物的寒热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
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改作“味苦、甘,微寒,无毒”基本相同,只更动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是比较符合茶的实际味道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甘者补而苦则泻,可知茶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微寒,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这也与茶的实际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论述,也大体类似。例如:《本草拾遗》作“寒,苦”,《汤液本草》作“气寒,味苦”等。
御方茶疗排毒“归经”理论,是比较晚出现的中药理论,到金元之际才盛行起来,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谓归经,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例如:治咳喘者,归于肺(手太阴)经;治排尿疾病者,归于肾(足少阴)经或膀脱(足太阳)经。茶的归经,据《汤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属“心包”,足厥明属肝);据《雷公炮制药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一般称为“脏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脏,说明功效是十分广泛的。
功效与主治,是中药的最主要内容。没有功效与主治,就不成其为药物。“茶为万病之药”,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与主治的。功效,亦可称之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种抽象名词,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疗的主要病症,如同书正文中的“瘘疮”、“热渴”等。关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归纳为二十四项。
茶叶能有这些功效与主治,一般系从气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如《本草纲目》解释茶的药理作用说:“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
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着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
公元1307年,元代邹铉增编的《寿老养亲新书》中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2首,一是槐茶方,二是苍耳茶。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和主治等。元代纱图穆苏撰着的《瑞竹堂经验方》一书中载有治痰喘病的药茶方。
至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药茶的内容、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等不断被更新和充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便诞生了“古方茶疗”第一人石潭秋。其在家乡羊楼洞创立“芝元堂”做起茶疗生意,在当时久负盛名。而今,经过四百多年的沉淀,芝元堂已将古方茶疗推向了全世界。从近年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以看出,药茶已成为清代宫廷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宫御医为慈禧和光绪所拟药茶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
==原则==
茶疗溶保健与治疗于一身,包括“防”与“治”两个方面。
“防”就是喝茶养生保健;“治”就是用茶(含药茶)治疗疾病,这也具体体现了茶疗的原则:第一,以预防为主,特别要重视自我保健,学会科学喝茶并养成习惯是对疾病最好的预防。第二,兼用多种保健治疗措施,比如经常喝茶、晨练,不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综合起来做保健效果会更好。第三,注意身体防治与心理调节相结合,这也是茶疗最重要的原则。
因为人体生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将喝茶、物理疗法、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等结合起来,就会很容易保持身心健康了。
==应用方式==
从实践情况来看,茶疗的应用通常有三种方式:
用茶养生保健治病;以茶入药保健治病;沿用饮茶方式,以某种或数种营养品、药物代替茶叶养生保健治病。 茶疗中的茶方可以是单方,也可以是复方;但用茶叶实施茶疗是基本的,也是茶疗普及与发展的重点,因为这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精神,也比较经济。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复方型药茶作用比较全面,疗效也较好。<ref>[https://www.lvchashuo.com/baojiancha/16775.html 茶疗是什么]绿茶说网,2021-04-3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