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埠口港

增加 6,895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埠口港</big>''' |- |<center><img src=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埠口港</big>'''
|-
|<center><img src=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5745126576/64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5%9F%A0%E5%8F%A3%E6%B8%AF&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1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埠口港地处东经122°9′58″、北纬37°01′05″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威海市文登区最南端的黄海之滨,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北与最适合人类居住地方之一的国家第一卫生城—威海相邻,周边分别与高村、张家产、侯家等镇接壤。拥有国家二级开放的张家埠港,通航国际国内各大、中港口,省级初张公路直通港口,东北距威海机场20公里,西北距文登火车站25公里。

埠口港,港域总面积28.99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9.11平方公里,陆域19.88平方公里,1.17万亩耕地,1500余亩山峦。港区海岸线长8.73公里,码头1500米,15米等深线以内可供水产养殖的浅海和滩涂4800亩,虾池3200亩,辖8个自然村、1个社区。有居民3317户,1.4万人。
==基本内容==
中文名:埠口港

外文名:BuKou Port

行政区类别:[[威海市]]文登区港口

电话区号:0631

机场:威海文登区国际机场

车牌代码:鲁K

面积:港域总面积28.99平方公里

别名:张家埠渔港

下辖地区:辖8个自然村、1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位置:[[胶东半岛]]东部

方言:胶辽官话

人口:1.4万人
==历史==
今埠口港境域清末属甘泉都九里。1930年属第四区。1940年6月,属第四区埠口镇。

1941年12月,分属于文登(东)县柘杨区和汤村区。1958年8月属明星公社,后改称高村公社。1964年3月属嶅山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设埠口镇。1986年6月,镇机关由嶅山迁埠口港。2005年2月设立埠口港管理委员会。

明末清初,张家埠村渔民为打渔晒网,垒筑一线乱石码头,宽五尺余、长四丈许,时有南船往来经商,从此形成以商业为主的港口。后几经改扩建,现拥有码头220米,可同时停靠千吨级轮3艘,3000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区划==
张家埠明洪武时,张姓来土阜之西立村。1042户。

军营 明中期,周姓自斥山来古军营旧址建村。60户。

西官道 明末,房姓由今荣成市所东夏家来山 (同上)之西建 (同上)西房家。因位于官道之西,得名西官道。288户。

东官道 明初,刘姓自文城来居,因南、西两面有官道,故一名官道北,一名东官道。195户。

董家店 明末,董姓来此开店,渐成村落。180户。

大永福 明末,张姓迎佛顶山建村,故名迎佛,演作“永福”。为区别于西村,名大永福。178户。

山后郭家 明初,郭姓于柘杨山后建村。沟陈家属该村。365户。

大旺庄 明中期,董姓自文城来居,西濒大水汪,演作大旺庄。89户。

山后侯家 侯姓于文登营从军,永乐时来柘杨山后建村。490户。

小永福3村 明中期, 赵姓迎佛顶山立村,得名小迎佛,演作小永福。明末以

各姓聚居处分别称永福赵家,永福孙家,永福殷家。民国初,3村各自治。分别为126户、53户、171户。

蔡家庄明末,刘姓来建刘家庄。清初,蔡姓众,遂称蔡家庄。79户。

(同上)山 明洪武二年, (同上)姓由安徽黄山来 (同上)山之阳建村。494户。

顶子 清初,张姓建村。北有巨石似官员的帽珠。484户。

上埠前 明洪武年间,张姓由崖头迁山阜前建村,得名埠前。正德时,东建下埠前,遂称上埠前。245户。

下埠前 明正德时,隋姓由莱阳曲坊来上埠前之东建村。415户。

卧龙 明正德时,隋姓自下埠前来居,山 (同上)环绕,以地势取吉祥意得名。98户。

上冷家 明初, 冷姓来建冷家。清初为区别于东村,就地势称上冷家。226户。

下冷家 明末,时姓自告驾口来居,以石硼为谷场,故名石场。清初,随西村更名下冷家。914户。
==人物==
农民英雄黄二男的故事。黄二男,名德政,乳名二男,清末文登南乡(今埠口镇)下冷家村人。农民出身,开过染房。光绪初年在张家埠港口做“扛袋”(搬运)工人。能言善辩,好打抱不平,深得百姓敬重。光绪三年(1877年)春,当地发生严重饥荒。文登县衙贴出布告,晓谕乡民:凡属食粮,严禁外运。但万家庄巨绅梁家在埠口所设的“永合栈”,置百姓生死于不顾,无视官府文书,雇佣船只将大批粮食外运,牟取暴利。此事激怒四乡百姓,黄二男奔走串联,发动周围村民,揭下官府告示,拥到埠口,质问永合掌柜:“现有官府告示,不准粮食出口,你们何敢抗上作乱!”掌柜有恃无恐:“你黄二男不过一介草民,管得着梁家老爷的事?”黄二男等率民众500余人,拆下船舵,用铁锨、二齿子,撕破装粮食的麻袋,涌入永合栈吃饭、住宿,封住埠口。坚持数日,吃掉和搬走永合栈大米500多升。梁家见势不妙,勾结文登知县,派快班和捕班衙役赶来弹压,被黄二男率附近16村村民将其赶走。县署又求文登官兵数百,开赴下冷家,将农民队伍驱散。

黄二男逃到即墨县黄姓老家,多方筹集资金,誓与梁家斗争到底。民众见黄二男决心下定,有人为他书写状纸(1958年展览后丢失),众乡亲替他筹措银两。黄二男先去济南府,因梁家行贿,二男多次当堂受刑,宁死不屈。又赴京城告御状,慈禧太后将此案批复济南府处理。黄二男进京告状的消息,被梁家探知。他们派人连夜往济南送银两,贿赂官府上下。济南府明知梁家输理,却居中“调说”“息讼”,被黄二男拒绝。梁家遂用重金买通黄二男随行的本家,在本家怂恿下,黄二男勉强赴宴。席间,黄二男被梁家用毒酒药死。

黄二男尸体运回下冷家后,厝在村南碾房里,多年未葬。梁家每年都派人明察暗访,防备黄家再次起事。梁家为这场官司耗去一半家产,遂嘱后代,慎与村民兴讼。后来,下冷家北面的顶子村民,将这场斗争始末,编排成京剧演出,剧名为《黄二男霸埠口》,颂扬这位农民英雄。<ref>[http://lushang.sdnews.com.cn/xz/qzjq/201812/t20181214_2489213.html   埠口港以产兴镇]鲁网,2018-12-14</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1,8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