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晋国

移除 118,506 位元組, 1 年前
以“晋国,晋侯爕从今太原迁都今临汾改号曰晋。”替换内容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800080" align= center|  '''<big>周朝诸侯国之晋国</big> '''|-| [[File:楚国1.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806/0CE50A4644CB2987B8D6FD6392D843657F009920_size60_w580_h487.jpeg 原图链接][https://feng.ifeng.com/ 来自 大风号 的图片]]]|-| style="background: #800080"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分封君主''' :[[周武王]] '''国 都''' :咸阳 '''建立时间''' :公元前1033年 '''建国之君''' :[[唐叔虞]] '''亡国之君''' :[[晋静公]] '''灭亡时间''' :公元前376年 '''灭亡原因''' :[[三家分晋]] '''史书记载''' :[[史記]]、[[春秋左氏傳]]|} '''晋国''',是[[周朝|周代]]的[[姬姓]][[诸侯|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晋是重要的封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县|翼城]]西,一说[[太原市|太原]]西南),[[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县|曲沃]](今山西[[闻喜县|闻喜]])。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绦,[[侯马晋国遗址|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为春秋初年晋国发生过小宗[[曲沃]]篡夺大宗的[[曲沃克晋]],以及[[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两件宗室内斗事件,为避免历史重演,[[晋文公]]开始除太子以外,国君其他儿子及兄弟皆要迁离晋国,《[[左传]]》称“晋无[[宗室|公族]]”,有别于其他国家。[[晋灵公]]时,晋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壮大,[[晋成公|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 晋国 政权的主导力量。[[晋平公]]以后 [[ 国六卿|六卿]]的实力凌驾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执政。[[晋定公]]时,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晋出公]]时,[[魏国 (战国)|魏氏]]、[[韩国 (战国)|韩氏]]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掉最强大的[[智氏|知氏]],晋国名存实亡。终于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烈侯|赵籍]]、[[魏文侯|魏斯]]为韩侯、赵侯、魏 晋国中分裂出[[韩国 (战国)|韩]]、[[赵国|赵]]、[[魏国 (战国)|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国 (战国)|韩]]、[[赵国|赵]]完全瓜分。[[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战国时期]]的开始,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将此事作为开篇。 == 名称和地理位置 == 晋原本叫做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虚。<ref>《左传·定公四年》: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ref>古唐国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尧]]的后裔。<ref>《晋国史纲要》第一章 西周的晋国</ref>周成王时,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时仍称唐,其子晋侯燮即位后改名改为晋。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河|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献公时迁都绦,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向西发展到[[黄河]]西岸,据[[崤|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河|汝水]]之滨,南方则发展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ref>《晋国史纲要》第163页</ref> === 国都 === 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绦、新绦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时的都城在唐。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记载的晋都是翼。翼、绦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根据考古报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翼、绦也可能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名称。<ref>1982年第7期《文物》 北京大学声威专业商周组《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ref>《晋国史纲要》考证翼、绦是指同一个地方,最初由穆侯从唐迁都于绦,献公在位期间则对绦进行了扩建<ref>《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ref>。《西周封考国疑》则认为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晋侯缗时一直在翼,晋献公时才迁都绦<ref>《西周封国考疑》晋国分封都问题与晋侯墓地研究 第115页</ref>。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景公迁都于[[绦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绦,这也是晋国最后的都城<ref>《晋国史纲要》第一章 三、迁都绦邑 第9-10页</ref>。1954年,在[[侯马市]]发现的[[侯马晋国遗址]]被认为是新绛。不过历代史书记载中,也有唐城在 今太原 市西南郊晋阳古城遗址之北的记载,但是目前缺乏充足的文物证据和史料证据,不被当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曲沃]]也是晋国重要的城市,在晋国分裂时期是曲沃伯的都城,曲沃代晋后,武公在当地建造[[宗庙|宗庙]],作为[[祭祀]]历任国君的地方。<ref name=jgsgy6>《晋国史纲要》第十二章 五、城市的兴起 第207页</ref> == 历史 ===== 唐叔虞受封与早期历史 === 晋国的始祖君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成王]]同母弟。早在其母[[邑姜]]怀孕之时,曾在梦中看到[[上帝|天帝]]对她说:“我命你的儿子叫做虞,今后会将唐交给他,他的子孙将会繁盛。”邑姜后来果真生下一子,手中有个“虞”字,因此便取名为虞。武王在[[牧野之战|克商]]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由其子,也就是唐叔的哥哥成王即位。不久,唐国作乱,被成王所灭,随即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省|山西]][[翼城县|翼城]]西)<ref name=zuozuan1>《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ref>,并赐“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ref name=bsy1>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第03卷 上古时代 第五章 晋、郑</ref> 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又称燮父)时,改国名为晋。<ref>《正义》:“唐叔虞子燮父徒居晋水旁,今并理故唐城。”</ref>燮父与[[齐丁公]]、[[卫康伯]]、鲁公[[伯禽]]和楚子[[熊绎]]同事[[周康王]],为周室重臣<ref name=zz1>《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ref>。 自西周初唐叔受封,经过[[晋侯燮]]、[[晋武侯|武侯]]、[[晋成侯|成侯]]、[[晋釐侯|厉侯]]和[[晋靖侯|靖侯]]五世,这段历史并没有完全正确的纪年。<ref>《史记·晋世家》:“自唐叔至靖五世,无其年数”</ref>靖侯之后,再历[[晋釐侯|厘侯]]和[[晋献侯|献侯]]二世到[[晋穆侯|穆侯]],从唐迁都于[[绛县|绦]]<ref group="注">一说是到晋献公才 迁都</ref>。<ref>《晋国史纲要》第一章 西周的晋国 三、迁都绦邑</ref> === 两周之交与曲沃代晋 === 穆侯之时,正值[[周宣王]]在位,北方的[[四夷|戎狄]]开始做乱,穆侯协助王室平乱。在[[条之役]]时,夫人姜氏生下长子,取名为“仇”;之后又在[[千亩之战]]时生一子,则命名为“成师”。此事受到大夫[[师服]]的质疑,并料言晋国会因此出现内乱。<ref>《左传·桓公二年》: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藕曰妃。怨藕曰仇,古之命也。 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ref> 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争位,太子仇流亡出外。一年后,太子仇率众逐走殇叔,自立为[[晋文侯|文侯]]。此时已为[[周幽王]]在位,幽王宠爱[[褒似]],并废[[申后]],立她为后,再改以其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为此纠合[[犬戎]]攻打王室,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之后,废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和[[携王]]争位。文侯支持平王,协助他东迁于[[成周|洛邑]]。<ref name=bsy1 />并杀死[[周携王|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周平王二十五年(前746年),文侯卒,其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昭侯]]。昭侯将叔叔成师封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闻喜]]),曲沃是座大城,其规模甚至要超过国都翼(绦)。成师在曲沃当地颇有民望。<ref name=bsy1 />周平王三十二年(前739年),晋大夫[[潘父]]弑杀昭侯,并企图迎[[曲沃桓叔|桓叔]]成师为君。但国人不服,赶跑桓叔,共迎昭侯之子平为[[晋孝侯|孝侯]]。<ref>《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ref>过后不久,桓叔去世,其子鲜继为[[曲沃庄伯]]。<ref name=bsy1 /> 晋孝侯十五年(前725年),曲沃庄伯攻入翼城,弑孝侯。晋人不满,仍立孝侯之子郄为君,即[[晋鄂侯|鄂侯]]。鄂侯在位六年而卒,<ref>《左传·桓公二年》: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ref>曲沃庄伯又兴兵伐翼。此事甚至惊动了王室,周平王命[[虢国|虢公]]率兵攻打庄伯,庄伯退回曲沃。晋人再立鄂侯之子光为哀侯。<ref>《左传·隐公五年》: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ref><ref name=bsy1 /> 曲沃庄伯在哀侯即位的第二年去世,其子[[晋武公|曲沃武公]]立,武公继续和晋公室争位,先俘虏哀侯,并杀其子小子侯<ref>《左传·桓公七年》: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ref>。周桓王再命虢攻打曲沃武公,武公又退回老巢。晋人则立哀侯之弟缗,称[[晋侯缗]]。<ref name=bsy1 /> 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最终灭晋,完全兼并其领地。他以灭晋时所取得的宝器向周天子行贿,令王室列他为诸侯,承认为晋国正式国君<ref name=zhang1>张荫麟《中国史纲》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61页</ref>。从曲沃桓叔封于曲沃历经庄伯、武公三代,<ref name=bsy1 />晋国的分裂局面长达六十七年。晋武公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 === 献公时期与骊姬之乱 === [[晋武公|武公]]之时,[[齐桓公]]已经称霸。武公去世后,其子[[晋献公|献公]]即位。曲沃一系本是旁枝取代大宗,献公上台之后,为免重蹈覆辙,便尽逐桓庄之族,即[[曲沃桓叔|桓叔]]和[[曲沃庄伯|庄伯]]的其他子孙及后代。<ref name=bsy1 /> 当时,对晋国威胁最大的是周边的诸[[四夷|戎狄]]部落。在西周、春秋之交,[[北狄]]的势力就已延伸至今[[陕西省|陕西]]北部和[[山西省|山西]][[河北省|河北]]之北,他们严重威胁着王室和周边[[齐国|齐]]、[[鲁国|鲁]]、[[卫国|卫]]等国的安危。<ref name=bsy1 />[[骊戎]]也是犬戎的一支,原居于今陕西[[ 潼区|临潼]]骊山脚下。平王东迁后,逐渐向着东方扩张,将势力伸延到晋的西境。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献公在与骊戎的战争中获胜,并俘获了[[骊姬]]。骊姬深受献公的宠爱,并决心废除原来的太子[[申生]],改立骊姬所生的[[奚齐]]。于是令太子申生驻守曲沃,攻打山东之戎;又派另两个儿子[[晋文公|重耳]]与[[晋惠公|夷吾]]分别驻守[[蒲城县|蒲城]](今[[河北省|河北]][[永清县|永清]])和[[屈]](今山西[[吉县]])。<ref>《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藕。</ref>此举一方面是为清除对骊姬之子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防御戎狄的攻势。<ref name=bsy1 /> 晋国没有参加[[齐桓公]]发起的“[[尊王攘夷]]”活动,而是独自灭掉了同处 水流域的[[耿国|耿]](今山西[[河津市|河津]])、[[霍国|霍]](今山西[[霍州市|霍州]])与[[古魏国|魏]](山西[[芮城县|芮城]]),并将耿和魏分别封给大夫赵夙和[[毕万]]。<ref>《左传·闵公元年》: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ref>晋献公十九年(前658年)和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又令荀息借道[[虞国]]灭掉了[[虢国]]。随后,虞也被灭。虞虢之地的西方是戎狄活动的地方,晋灭这两国也是与抵抗戎族有关。<ref name=bsy1 />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令晋国领土大为扩张,疆域包含整个汾水领水流域,并将势力范围延伸到黄河以南。<ref name=bsy1 />对内方面,[[晋献公|献公]]又吸取历史教训,对同姓[[宗室]]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导致从此晋国政治无公族势力的独特局面,以至于日后出现异姓卿大夫专政的局面。<ref name=zhang1 /> 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为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便诬告太子申生,申生被迫逃往[[闻喜县|新城]],并最终自缢。<ref>《左传·僖公四年》: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ref>骊姬又向献公谮言重耳和夷吾两公子,重耳被迫跑到母家狄人之地避难,<ref>《左传·僖公五年》: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ref>夷吾则逃往[[梁]](今陕西[[韩城市|韩城]])。<ref>《左传·僖公六年》: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郄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ref><ref name=bsy1 /> 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献公病重,将奚齐託付予大夫[[荀息]]后不久便去世。献公去世后不久就引起了政变,大夫[[里克]]属意重耳为君,并纠集三公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之党在献公新丧之期发难,迫荀息迎重耳,荀息不从,里克便杀奚齐,荀息再立骊姬之妹所生的[[卓子]],仍为里克所杀,荀息也自杀身亡。晋国顿时处于国家无主的混乱状态中。<ref name=ccs2>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一、晋国的统一和发展 第8.9页-90页</ref> === 惠公、怀公父子 === 晋国发生内乱后,身在梁国的公子夷吾向秦国救援,并许诺成事后将河西、河南、河东之地八城划予秦。[[秦穆公]]也有意向东发展,便同意了请求,他联合王室和齐国送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惠公一回国就杀迎立有功的里克,又拒绝兑现早已答应的割地约定。不久,晋国内发生饥荒,惠公向秦国求助,秦国便给晋国粮食,命之曰‘泛舟之役’。几年后,秦国也发生饥荒,向晋国救援,晋国不予理睬。秦穆公遂兴兵伐晋,双方在韩原(今山西[[河津市|河津]]、[[万泉]]之间)交战,晋军大败,惠公本人也被俘。秦穆公夫人[[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惠公的姐姐,听说此事后,带著儿女以死要挟秦穆公放惠公回国。周天子获悉后,以晋是宗室同姓国的缘故,也派人求情。晋大夫[[吕省|阴饴甥]]会秦穆公于王城,要求释放惠公。形势之下,秦穆公只得同意。惠公归国后,将河西地划给秦,又将[[晋怀公|太子幸]]送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他,并归还了晋国所献之地。<ref name=ccs3>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一、晋国的统一和发展 第91页-92页</ref> 晋惠公被俘虏后,国势一时有所衰弱。狄人借机入侵,夺狐厨和受铎两地,又渡[[汾河|汾水]],直取昆都。惠公十三年(前638年),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幸逃回晋国。不久,惠公便去世,由太子幸继位,是为[[晋怀公|怀公]]。怀公忌惮公子重耳,下令跟随他的大臣和亲属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可赦免其罪状。当时,重耳的外公[[狐突]]人在国内,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都追随重耳在秦国。怀公强迫他召回两子,狐突不从,结果被杀。<ref>《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卒。怀公命无従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従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乃杀之。卜偃称疾不出</ref>怀公的作法令人不满,大夫[[卜偃]]从此称病不出。<ref name=ccs1>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五、晋由乱而治,晋文公得政 95页-96页</ref> 怀公曾想带怀嬴一同回国,她言辞以绝,表示自己只是从秦穆公之命来服待他的人,若一同返回便是违君命了。<ref>《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大子幸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従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従,亦不敢言。”遂逃归。</ref>重耳在[[北狄|狄国]]一住就是十二年,并且还娶妻,生下两个儿子<ref>《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従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愧、季愧,纳诸公子。公子取季愧,生伯儵、叔刘,以叔愧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愧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ref>。之后,重耳离开狄。先后经过了齐、卫、[[曹国|曹]]、[[宋国|宋]]、[[郑国|郑]]、[[楚国|楚]],最终到达[[秦国]]。在流亡各国期间,同姓国对他都不太礼貌,反而受到异姓国的款待。<ref name=bsy1 /><ref name=ccs1 />在秦期间,秦穆公将五个女子(包含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其中就包括怀公的妻子怀嬴。怀嬴怒斥重耳,重耳则自囚谢罪。<ref>《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也活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ref> 据《左传》,前636年二月,秦穆公送重耳回国争位,秦晋两国大夫于郇地结盟,重耳顺利掌握了军队。随后直入曲沃,自立为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怀公逃往[[高梁]]后,被文公派人所杀。文公即位之后,惠公的旧臣[[郄芮]]和[[吕省|吕甥]]担心受到报复,遂先下手为强,放火烧宫殿以期至文公于死地,却不想为内臣所告发。文公便暗地与秦穆公与会王城,吕甥焚烧晋国宫殿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他,吕甥又继续追至[[黄河]]边,终为穆公所诱杀。文公则在平息内乱后正式迎夫人[[文嬴]]回国,秦穆公以卫士三千相送。文公得政后,原来追随他的[[介子推|介之推]]退隐山林,文公几次找寻无果后,仍留给他緜上之田。<ref name=ccs1 /> 《[[公羊传]]》的记载有所不同。据《公羊传》,前636年底,怀公死后重耳才篡夺了晋国。 [[孔子]]为晋文公重耳避讳篡位,并未在《[[春秋]]》正文中提及晋文公即位细节。 === 文公之霸及其霸业的延续 === 晋文公是名有作为的君主。他的下属[[狐偃]]、[[先轸]]、[[贾佗]]和[[赵衰]]等人在他流亡期间就已追随他。文公之前的君主少有关心华夏诸侯的会盟与战争的,而自文公即位开始,兴起的晋国俨然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继承者了。<ref name=bsy1 /> 文公的霸业,以两件大事为主。先是“[[勤王]]”。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即前635年。时值[[周襄王]]在位,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他带人进入王城,襄王则被迫出走。当时,秦穆公驻扎于河上,送逃难至郑的襄王回国。狐偃谏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ref>《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ref>文公便辞退秦军,自率军至阳樊,又令右军围温,左军送襄王返回。襄王返王城后,杀王子带。<ref>《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ref><ref>《左传·僖公十一年》: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ref>随后,文公朝见襄王,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文公向襄王请求之后能以天子之礼而葬,襄王不许,因为这是王制,周德虽衰,却仍没有人可以代周行天子之礼的。襄王赐阳樊、温、原、欑茅四地,以报勤王之功。晋国因此扩展了在黄河以北的南阳领土。阳樊和原的臣民都是王亲之后,不愿屈从,结果被整体迁往他处。<ref>《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ref><ref>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六、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第97页</ref> 另一件则是发生于文公四年(前633年)的[[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当年,宋受楚国的入侵,便向晋求救。其时,文公即位不久,而楚的实力很强,犹豫中的文公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决意救宋。晋军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打败楚军,楚军主帅[[子玉]]自杀。从此依附于楚的许多诸侯向晋国靠拢。第二年,文公和诸侯会盟于[[河阳]],并被拥为霸主,当时连天子周襄王也前来会盟。文公的霸业较为重视对人民的教养,以提高公室的威信,并加强国人的战斗力。相比齐桓公的霸业,文公的霸业在他去世后的晋国仍延续著。<ref name=bsy1 />以后像[[秦国|秦]]、[[齐国|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 文公九年(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太子欢即位,即[[晋襄公|襄公]]。秦穆公想乘晋国新丧之机发兵偷袭郑国,被郑人[[弦高]]所识破。在秦军回师的路上,晋国邀其于殽一战,秦军大败,其主将[[百里孟明|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都被俘虏,随后又被放回。四年后,秦穆公又令三人攻晋以报殽之役之战,却也无功而返。从此,秦往西方发展。<ref name=bsy1 /> 晋国兴起后,北狄为避其锋芒便越过[[太行山]],向东方发展,并不断的骚乱齐、鲁、宋、卫等国。在襄公继位之时,狄已经分裂为[[赤狄]]和[[白狄]],其中白狄被襄公打败,并俘虏其首领。<ref name=bsy1 /> 襄公七年(前621年),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尚幼,晋人想立年长的君主。[[赵盾]]迎襄公身在秦国的弟弟[[公子雍]]。[[狐射姑|贾季]]则迎在陈国的公子乐。赵盾利用权力废除贾季的官职。太子的母亲[[穆嬴]]不满,抱著幼小的夷皋日夜在日常上号哭,又带孩子亲自去赵盾家中进行争辩。于是赵盾与诸大夫改迎太子夷皋为[[晋灵公|灵公]]。从此,赵盾独揽权力,这也是晋卿专权的开始。<ref name=bsy1 /> === 赵氏弑灵公与霸业中衰 === 灵公后即位后,因年龄幼小,使得大夫开始掌权,并内斗不止。掌权的赵盾与齐、宋、卫、陈、郑、许、曹等国在扈结盟,开晋大夫主盟之先河。<ref>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九、晋赵氏掌权,霸业的中衰 第107页</ref> 灵公二年(前619年),秦国乘晋中衰而接连出兵佔[[武城县|武城]](今陕西[[西华县|西华]]东北)、[[北徵]](今陕西[[澄城县|澄城]])。在取[[羁马]](今山西[[永济市|永济]]南)之时,晋以赵盾帅中军与秦军相持于河曲(山西永济南)。这次战争中,晋军本佔优势,但赵盾坚守不出,使得原已连夜逃走的秦军最终取胜,由此可见赵氏掌权后晋国的衰败。<ref>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二、晋秦河曲之战,秦召新城之盟 第108页-109页</ref> 灵公幼年即位,随著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发顽劣起来。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赵盾弑灵公,迎襄公异母弟[[晋成公|公子黑臀]]为[[晋成公|成公]]。早先在[[骊姬之乱]]时,曾立誓不许群公子居于国内,使得晋国长期以来无公族。成公得位之后,以六卿的嫡子组成为异姓公族,任他们做公族大夫。异姓公族的出现,标志著卿族势力愈发强大,公室则日益衰败,最终形成日后的“六卿专政”与“[[三家分晋]]”的远因。<ref>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章 诸侯的 革与大国的争霸 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五晋赵氏“弑”君,公卿始专政 第113页-114页</ref><ref>《晋国史纲要》第五章 一 赵氏专政 第69页</ref> 成公时期的世卿势大,其中尤以赵氏为最,国君本人也只是他手中的棋子。赵氏首领赵盾的异母弟[[赵括]]为公族大族,赵盾之儿[[赵朔]]娶成公之女[[庄姬]],并掌握[[公行]]。成公八年(前601年),赵盾死后,上军将[[郄缺]]升任为中军将,即执政正卿。他为将赵朔塞进六卿行列的,竟以下军佐[[婿克]]有蛊疾为借,用赵朔取而代之。一年后,成公卒于伐陈的途中<ref>《左传·宣公九年》: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晋侯卒于扈,乃还。</ref>,其子獳即位,为晋景公。<ref name=jgsgy15>《晋国史纲要》第五章 二 下宫之役与栾氏为政 第70-71页</ref> === 迁都新绦与下宫之难 === [[晋景公]]时期,晋国内部因赵氏弑君专政的行为出现了君臣不睦,人人自危的境况。在景公即位的第三年,晋楚发生[[邲之战|邲之战]]。当时的三军六名将佐中,赵氏佔去三分之一,再加上亲近赵氏的郄氏和韩氏两家族<ref>《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郄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ref>,使得晋军主帅荀林父根本指挥不了自己的军队。赵氏集团的轻敌冒进之举,终令晋军大败。<ref name=jgsgy15 /> 晋国被楚打败后,齐国开始以东方霸主自居,常借故攻打周边国家。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郄克]]开始执政,鲁卫两国求他伐齐以报复。郄克的腿有残疾,早前曾在齐受辱,早就想复仇的他借机出兵,与齐军交战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ref group="注">鞍之战为春秋五大战争之一,其馀四大战争为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和殽之战</ref>。晋最终取胜,并对齐国提出极苛刻的条件,最终在齐使和鲁卫的求情下,只令齐国退出所佔的汶阳之田了事。<ref name=bsy1 />在此年,楚[[巫臣|申公巫臣]]携[[夏姬]]私奔到晋国,导致身在国内的家人被情敌所杀。誓报此仇的巫臣献上联吴抗楚之计,他亲自去吴国教吴人车战和射术。从此之后,楚的后方便受到吴国的不断侵扰,最终陷入到“疲于奔命以死”的状态。<ref>《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ref> 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晋国将三军扩充为六军,原有的六卿变成十二个,赵氏则佔去其中四席。当亲赵氏的正卿郄克死后,景公当即令同姓卿族栾书继任,以打击赵氏的势力。就在这年,赵氏内部也发生了内乱。赵盾之弟赵婴齐与赵朔之妻,同时也是景公姐妹的庄姬通姦事发后,被其兄弟赵同、赵括驱逐而逃往齐国。赵庄姬向景公投诉赵同、赵括欲谋反。景公便于景公十五年(前585年)将国都从世卿势力强盛的绦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称之为新绦。摆脱世卿势力圈后,景公著手清除卿族势力。于二年后,发兵围赵氏老巢下宫,诛杀赵同与赵括,赵氏便一度中衰。这次事件被称作“下宫之难”,是晋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赵氏专权以后,国君吸取教训改为重用同姓卿族,以此打击异姓卿族的势力。<ref name=bsy1 /><ref name=jgsgy15 /> === 厉公复霸 === 景公于清除赵氏的第三年,即景公十九年(前581年)去世,其子[[晋厉公|厉公]]即位。其时,晋楚长期争霸早已不是齐桓公和[[宋襄公]]时代以尊王攘夷为主要目的了,双方对夹杂其中的中原诸侯国家争夺得非常激烈。早在景公即位的第二年,楚共王以郑国亲晋的名义围攻郑都新郑十七天,郑国以龟壳占卜得出的结果是不能求和。郑人群集于宗庙前大哭,并预备迁徒到他处。当时连守城的兵士也连哭了起来,楚军也受到影响,遂暂时撤军。待到郑人都城牆修好之后,楚军又围城长达三月,城破后,郑襄公赤裸上身牵著羊来迎接楚共王。<ref>《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ref>两年后,楚又攻宋,将宋都商邱包围达九个月之久,弄得城内出现“易而食,折骸以炊”的惨状。最终,不愿屈服的宋国大夫[[华元]]夜入楚营将主将子反挟持,才令楚军撤退议和。<ref>《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従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ref>如此激烈和频繁的战争令各国苦不堪言。于是在厉公即位的第二年,在与晋楚执政[[栾书]]和[[子重]]要好的华元的努力下,晋楚两国达成了[[弭兵之盟#第一次弭兵会盟|第一次弭兵之盟]]。<ref name=zhang2>张荫麟《中国史纲》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63-66页</ref> 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三年,亲晋的郑国在楚军的攻伐下再次投入其怀抱<ref name=zhang2 />。于是短短的和平时期终结了,厉公在第二年亲率兵伐郑,与援郑的[[楚共王]]战于[[鄢陵县|鄢陵]]。在战争中,厉公部下[[魏錡|吕錡]]一箭射中楚共王眼睛,共王手下的神射手养由基还射一箭,正中吕錡之项。在战争中,晋[[郄至]]每次遇到共王的战车,总会停下以示敬意。[[韩献子|韩厥]]在追赶[[郑成公]]之时,主动停了下来,同样是表示对国君的尊重。战争是激烈的,此次晋胜而楚败,但是交战双方仍保持著传统的礼仪。<ref name=bsy1 /> [[鄢陵之战]]大胜后,郑国仍然心向楚国。厉公旋于同年邀请鲁、齐、卫、宋、邾于[[沙随]](今河南宁陵北)相会,共商攻郑事宜<ref>《左传·成公十六年》:会于沙随,谋伐郑也。</ref>。在会上,鲁成公因大夫[[叔孙侨如]]诬告的原因,令厉公没有和他会面。以至鲁军停滞于郑国东面,不敢越过郑国同联军会师于郑西,后派使者请求要晋军过去接应,才令诸侯军会齐。厉公联合诸侯之军直入郑境,包围郑都新郑。郑国让[[太子髡顽]]与[[侯獳到]]楚国做人质,楚则派[[公子成]]、[[公子寅]]协助郑国<ref>《左传·成公十七年》:郑大子髡顽、侯孺为质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郑。</ref>。双方激战数回,无分胜负。正相持之下之时,晋国却发生了内乱。<ref name=autogenerated4>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四、首次弭兵的破裂,晋楚鄢陵之战 第129页-131页</ref> 文公以来,先后形成了[[狐氏]]、[[先氏]]、[[婿氏]]、[[栾氏]]、[[郄氏]]、[[赵国|赵氏]]、[[魏国 (战国)|魏氏]]、[[韩国 (战国)|韩氏]]、[[范氏]]、[[智氏]]、[[中行氏]]等世卿。自灵公以后,[[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卿大夫的势力愈来愈大。在厉公时代,公族中以郄氏最强,有[[郄錡]]、[[郄犨]]、郄至三人为卿,时称三郄。卿大夫势力的膨胀导致了与公室的巨大矛盾。由于在景公、厉公时代先后在鞍之战中败齐,在[[麻隧之战]]中败秦,在鄢陵之战中败楚,晋国对外方面十分强势,齐、秦两强都归服于己方。在这种外敌俱服的情形下,厉公决意对内下手,除去那些专横的世卿家族,改用自己的亲信<ref>《左传·成公十七年》: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ref>。在厉公的授意下,[[婿童]]、[[夷羊五]]、[[长鱼矫]]诛除了三郄<ref>《左传·成公十七年》:晋杀其大夫郄锜、郄犨、郄至。</ref>。当婿童等人再劫持并欲杀掉栾书和[[荀偃|中行偃]]时,厉公心软了。<ref>《左传·成公十七年》:婿童以甲劫栾书、中行偃于朝。矫曰:“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ref>然而,厉公本人却于不久后在游玩之时被栾书和中行偃劫持,<ref>《左传·成公十七年》: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ref>并于第二年,即厉公八年(前573年)被弑。<ref>《左传·成公十八年年》: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ref><ref name=autogenerated4 /> 此时距灵公被弑已有三十多年,晋公室在这三十多年间与世卿斗争的结果,是两位国君被弑,狐、箕、伯、先、郄等卿族灭亡,赵氏一度被灭,婿氏已经沉沦,文公时期形成的大卿只馀栾、韩两家,再加上后起的中行氏和其支系智氏等家族,此后国君的势力已是要弱于长期把持朝政的他们了。<ref>《晋国史纲要》第五章 三 车辕之役与厉公被杀 第72-76页</ref> === 悼公再霸 === 厉公被弑后,栾书及中行偃迎身在周室的襄公曾孙周为君,是为[[晋悼公|悼公]]。悼公时年仅十四岁,却已是聪慧异常。在被迎立之时,他就提出臣下应服从国君,否则“立而不従,将安用君?”,获得臣下首肯并结盟后才进入国都。在朝见大臣之时,悼公又当场逐出七名不臣之人,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ref>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五、晋悼公复霸,晋吴与楚秦相持 第131页</ref> 悼公之前的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四代是晋国实力最为强盛的时代,但其统治阶层自恃其强,对内横征暴敛令人民不满;对外则索求无度,诸侯稍有贰心便以武力相加,令诸侯离心。以上种种令晋国的霸业已显危机,楚国于成公在位晚期复兴后再度北上与晋国争霸。老牌强国齐国和西方的霸主秦国也先后挑战晋国的权威。晋国在三十年内与之多次暴发大战,除邲之战外,晋国虽取得多数胜利,但对外军事、外交方面已显疲态。<ref>《晋国史纲要》第六章 晋国霸业的危机 第80页</ref> 悼公即位后便著手调整内外各项政策。对内方面,他整顿朝政,命百官、任贤良、宽刑减赋、并济贫救灾。用[[吕相|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不同于厉公时的激进,悼公以[[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令他们教育世卿子弟。悼公的治政被《[[左传]]》所讚誉,称之为:“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ref name=ccs2 /> 不仅在内政成就出色,在对外军事方面,悼公也不忘对外扩张。早前,楚乘晋国内乱灭掉了[[舒庸国|舒庸]](今[[安徽省|安徽]][[舒城县|舒城]]一带),又联合郑国伐宋,破[[彭城郡|彭城]](今[[江苏省|江苏]][[徐州市|徐州]]),并以三百乘军力戍守,以压制宋国并切断晋与吴之间的联繫通道。宋国向晋救兵,悼公亲率大军驻于[[台谷]](山西[[晋城市|晋城]]),楚便撤军。悼公又和鲁、宋、卫、邾、齐等国会盟于[[泗水县|虚朾]](今山东[[泗水县|泗水]]),继续探讨援宋事宜。第二年,联军围彭城,守军投降。同年,晋国以齐不参与彭城之会为由,兴兵伐齐,齐迫以[[齐后庄公|太子光]]为人质。此年夏天,[[韩献子|韩厥]]和[[荀偃]]以诸侯之师攻入[[新郑市|新郑]]外城,并借道郑境攻楚国的焦和夷(都在今安徽[[亳州市|亳州]]一带),并一直打到[[陈国]]。在联军多次威压之下,郑被迫向晋国屈服。此后,悼公又多次邀诸侯相会,以打击楚国的势力。<ref name=ccs2 /> 悼公八年(前565年),亲晋的郑国败蔡国,并俘其[[司马]][[公子燮]]。悼公便再邀郑、齐、宋、卫、邾等国会于[[邢丘]](今河南[[温县]])。会上,悼公规定了各国朝聘的数字,又要诸侯大夫听众。[[郑简公]]亲自献上蔡国俘虏,以示听命。这次会盟可以算是悼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ref>《左传·襄公八年》: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会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数,使诸侯之大夫听命。季孙宿、齐高厚、宋向戌、卫宁殖、邾大夫会之。郑伯献捷于会,故亲听命。大夫不书,尊晋侯也。”</ref><ref name=autogenerated3>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五、晋悼公复霸,晋吴与楚秦相持</ref> 晋楚争霸的同时,东方的齐国也锐意扩张,在灭掉[[莱国]]后,又积极与王室通婚,并联合周边的[[莒国|莒]]、[[邾国|邾]]等国,有同晋国争霸的野心。悼公十五年(前558年),齐军围鲁国的成,又遣邾国从鲁国南面进攻。在收到鲁国的救援后,晋国准备召诸侯会盟,但悼公在此期间生病,并于这年冬季去世。会盟的计划也被取消。<ref name=ccs2 /> 总的来说[[晋悼公|悼公]]时君权曾有所加强,并一度再霸,但晋国内部已经因卿大夫势力的壮大而有些分裂,英年早逝的他终究也未能扭转大局。<ref name=ccs2 /> === 六卿专政与第二次弭兵之盟 === 悼公去世后,太子彪即位为[[晋平公|平公]]。当时晋楚的长期争霸,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夹在其中的诸侯国时而亲晋,时而近楚,令他们苦不堪言。春秋后期,晋、鲁、齐等国的君权衰弱,而大夫势力逐渐上升,双方之间矛盾重重。为了专注于内部的斗争,中原诸侯国家希望能有一个太平的国际关系。而楚国为了全力对付日益强大的吴国也有意同晋国会盟。<ref name=autogenerated5>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八、宋向戌弭兵,晋楚二次盟成</ref> 终于在平公九年(前548年),晋国的[[赵武]]开始执政。宋国的执政[[向戌]]和赵武及楚国令尹[[子木]]关系良好,向戌决意促成晋楚两国的会盟,便至两国游说赵武,子木,两国都同意会盟。于是在平公十一年(前546年)夏,晋、楚、鲁、蔡、卫、陈、郑、许、曹等国前往宋国会盟,第二次弭兵之盟得以成功。<ref name=ccs3 /> 弭兵之盟的成功,终于结束了晋楚两强的长期军事对峙,从此中原六十多年间没有出现大的战事。在会盟中,内部矛盾重重的晋国对楚国一再让步,任由楚以盟主自居,目的就是以对外牺牲来换得良机来进行内部斗争。会盟后,晋国已是退出争霸的行列了。当十二年后楚灵王灭陈时,晋国对此无动于衷。从此争霸的战场转向南方的楚[[吴国|吴]]之间。<ref name=ccs3 /><ref name=zhang2 /> 平公二十五年(前533年),平公邀齐、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会盟于[[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这也是继悼公之后的最大一次会盟,也是晋国实力的顶端。但第二年后,晋国就发生了内乱。<ref name=ccs99 /> 平公时期与公室关系最好的世卿是出于靖侯,且拥立悼公有功的栾氏。家主栾书去世后,继承人[[栾黡]]“骄横汰虐”,因此树敌甚多,但仇敌们惮于其父馀威并未有所行动。栾黡去世后,灾难终降临于其子[[栾盈]]身上。不久,栾盈之母向其父士亡诬告,终令栾盈被杀,栾氏之族被杀殆尽,仅剩[[栾鲂]]逃往宋国。栾氏被灭后,与栾盈交好的官员也受到波及,同为晋室支脉的羊舌氏成员一人被杀,二人被囚。<ref>《晋国史纲要》第八章 第-109110页</ref>栾氏被灭后,晋国大的卿族剩下还六家,即[[范氏]]、[[中行氏]]、[[智氏]]、[[韩国 (战国)|韩氏]]、[[赵国|赵氏]]、[[魏国 (战国)|魏氏]]六卿,刚好一家佔一个卿位,从此晋国君权不振,取而代之的是六卿专权时代。<ref name=ccs99>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晋秦的掘起,晋国的霸业 七、郑晋齐的内变,晋吴与楚齐的争衡</ref> === 晋的衰落 ===平公在位后期,六卿势大,公室不振,国势也是日益衰落。平公在卿大夫[[荀盈]]去世后,想除去荀氏(智氏),以亲信为卿,但在卿族强大的势力重压之下只得以荀盈之子[[荀跃|荀跞]]继任。从此平公便只知饮酒作乐,假装不知公室的衰败<ref>《左传·昭公三年》:君日不悛,以乐慆忧</ref>。在诸侯事务方面,[[楚灵王]]诱杀[[蔡灵侯]]后,兴兵围蔡。晋国不敢出兵救援,只派使臣向楚求情,但被楚灵王拒绝,径直灭蔡并杀其太子。<ref name=ccs4>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五节 晋楚相继衰落,吴越先后争霸 二、晋国霸主地位的衰落</ref> 平公二十六年(前532年)平公去世,其子[[晋昭公|昭公]]即位。此时,[[齐景公]]开始不把晋国放在眼中,有代其为盟主的企图。昭公继位的第二年,楚国发生政变,[[公子弃疾]]自立为[[楚平王]]。昭公想借机巩固盟主地位,便在[[平丘]]召集诸侯会盟,但诸侯只是敷衍了事。会后,齐两次单独和徐、莒、邾、杞等国结盟。甚至宋国也在与其他诸侯会盟。<ref name=ccs4 /> === 六卿内斗与三家分晋 === 在昭公之子[[晋顷公|顷公]]在位期间,六卿借顷公之手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这两家公室最后的支脉和拥护者,将其封地尽数瓜分,从此公室便再没有可倚仗的势力了。<ref>《晋国史纲要》第八章 第111页</ref>当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之时,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便更加激烈。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齐、卫于[[郹氏]](今山东[[巨野县|巨野]]附近)相会,攻晋的河内,第二次弭兵之盟至此完全破裂。从此出现了以齐为主的东方联盟与晋之间的对峙,晋的盟主地位已只是个摆设。<ref name=ccs5>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五节 晋楚相继衰落,吴越先后争霸 四、齐景公复霸,晋齐东方争衡</ref> 也就是宋卫攻晋的当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同其馀四家不和,两国联合鲁国支持两家意图借机获利。这次内乱最终被晋国平乱,[[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其封地被另外四卿瓜分,至此晋卿还剩下知、韩、魏、赵四家。<ref name=bsy2>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第03卷 上古时代 第五章 晋、郑 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ref> 在定公之子[[晋出公|出公]]时期,卿族之间的斗争更加剧烈,晋的土地持续向北扩展著。知氏灭仇由(今山西[[盂县]]东北)后,又于定公十六年(前459年)取[[中山国]]的穷鱼之邱,势力发展到河北[[定州]]一带。[[赵襄子]]于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成了赵氏首领后,诱杀其姐夫代王,尽取代地。四年后,四卿首领[[赵襄子]]、[[魏桓子]]、[[韩虎]]和[[知伯瑶]]将直属公室的原[[范氏]]和[[中行氏]]剩馀领土全数瓜分,出公不满,想借齐鲁两国军队逐四卿,反被四卿赶跑。<ref name=jgsgy7 /> 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知氏联合韩、魏两家围赵氏的[[太原市|晋阳]],但在关键时刻,韩、魏反过来同赵氏合力灭掉了最强大的知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ref>《古本[[竹书纪年]]》:出公“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瑶|知伯]],尽并其地”</ref><ref name=ccs7>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社会构成和阶级斗争 第三节 各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国家政权的封建化 一、晋国由卿大夫专权到“三家分晋”</ref>。 此后名义上的晋国还继续存在很久。哀公十八年(前434年),[[晋哀公]]卒,[[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县|绛]]与[[曲沃县|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十八年后,幽公为“盗”所杀,其子烈公继任。[[晋烈公|烈公]]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烈公后又传[[晋孝公|孝公]]、静公两代。[[晋静公|静公]]二年(前349年),[[韩国 (战国)|韩]]、[[赵国|赵]]两国杀晋公,分其地,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灭亡。<ref name=ccs7 /><ref name=jgsgy7>《晋国史纲要》第九章 三家分晋 四、韩赵魏共灭智氏——三家分晋 第137-138页</ref><ref group="注">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烈公之后为桓公,并无孝公和静公。</ref> == 重要事件 == *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县|曲沃]]封给其叔父([[晋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成师,晋内乱开始。翼与曲沃争夺晋国统治权。* 前679年,[[晋武公|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僖王]]接受贿赂之后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列为[[诸侯]]。* 前661年,晋国灭[[耿国]]、[[霍国]]和[[魏国 (春秋)|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申生被迫自杀,[[晋文公|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宫之奇谏假道|假途伐虢]]之计,灭[[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薨,[[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国|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晋国称霸中原。* 前628年,晋文公薨,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国|秦]][[殽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薨,其子[[晋灵公]]尚幼,[[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 前600年, [[晋成公]]薨,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 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土地,只有[[绛县|绛]]与[[曲沃县|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晋正式建国,[[战国|战国时代]]开始。* 前349年,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绝嗣,最终灭亡。 == 行政区划 ===== 制度 ===[[文件:春秋诸侯分布图(晋国).png|thumb|300px|春秋诸侯分布图晋国放大部分]] 晋国早期的地方行政为都、邑两种。“都”是指有宗庙的城市,没有宗庙的都称为邑。<ref>《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ref>随晋国土地的不断增长,到春秋初期又兴起一种名为“[[县]]”的行政单位。县是通过灭亡其他小国而形成的,国君将其封给大夫作为世袭的封地。县都是由新佔领的封地而设置,所以常位于国境边缘<ref>《淮南子·主术》高诱注:“县,远也”</ref>,属于军政合一的单位。随著灭国的增加,令得县要比都和邑发展的得更快。而由于公室的衰微和世卿家族的兴起,卿大夫们不断兼併公室的领地,到悼公以后,连旧都绦也被置为县了<ref>《左传·襄公三十年》: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ref>。晋国在春秋后期已经有四十九县<ref>《左传·昭公五年》:……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ref><ref name=jgsgy5>《晋国史纲要》第八章 六、县郡制的形成和发展</ref>,并且都是“成县”,也就是大县。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自大县中分出的小县<ref>《左传·昭公三年》:“晋之别县不唯州”</ref><ref>《中国行政区划史》总论、先秦卷 第274页</ref>。晋国的县不同于楚国,其长官叫做县大夫,也是可以[[世袭]]的,其权力几乎和普通的邑大夫没有区别。<ref name=jgsgy5 /> 在春秋末期,又出现了新的单位——[[郡]]。当时,郡的地位不如县,<ref>《左传·哀公二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ref>原本是卿大夫控制新佔的封地而设置的。郡的地位虽然次于县,但其辖域却远大于县,主要为军事单位。后来,随著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郡便会分成数个县,从此地位也凌驾于县之上了,这也是战国普通实施的[[郡县制]]。<ref name=jgsgy5 /> === 区划 === 据《中国行政区划史·总论、先秦卷》中的晋县考的考证,晋县最早为武公时所设的荀县,再为献公时的耿、魏两县,其馀各县则为文公、灵公、平公和顷公时所置。这些县主要分佈在黄河(古称河水)与汾河流域,并远离都城,处于边地。<ref>《《中国行政区划史·总论、先秦卷》》第287页</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style="background:#efefef;width:10%" align="center"|名称! style="background:#efefef;width:10%" align="center"|设置时间! style="background:#efefef;width:40%" align="center"|设置原因! style="background:#efefef;width:20%" align="center"|所在位置! style="background:#efefef;width:20%" align="center"|备注 |-|荀|武公三十九年(前676年)|荀本为姬姓诸侯国,为晋武公所灭,其地赐给大夫原氏黯。|山西省新绦县东北|荀亦作郇 |-|耿|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原为姬姓诸侯国,为晋献公所灭,其地赐给赵夙|山西省河津县东南| |-|魏||原为姬姓诸侯国,为晋献公所灭,其地赐给毕万|山西省芮城县北| |-|阳樊|rowspan=8|文公三年(前635年)|rowspan=8|本皆为周的畿内邑,因晋文公有功于王室而受赐,后皆置以为县|河南省济源市西南|又作樊或阳 |-|温|河南省温县西南| |-|原|河南省济源市西北| |-|欑茅|河南省修武县北| |-|州|河南省温县东北| |-|陉|河南省沁阳市西北| |-|絺|河南省沁阳市西南| |-|鉏|河南省滑县东| |-|先茅之县|文公九年(前628年)|晋文公于此年置有“先茅之县”。第二年,晋将却缺在箕大败白狄,俘白狄子,晋襄公赐“先茅之县”予婿臣||晋国最早有记载的县 |-|瑕县|灵公七年(前614年)|本为郑国城邑,后入晋,詹嘉为县大夫。|河南省灵宝市西北| |-|阴地县|约灵公十四年(前607年)||河南省卢氏县东北的阴地城|其长官不同于普通的县大夫,而称为命大夫 |-|瓜衍县|约景公七年(前594年)||山西省孝义市北|景公将其赐给士贞子 |-|邢丘县 |景公十二年(前589年)||河南省温县东北|申公巫臣于此年奔晋,景公封其为邢丘大夫。 |-|原县||景公诛赵同,原县收为公室所有。|| |-|长子县|平公三年(前555年)||山西省长子县| |-|屯留县|||山西省屯留县东南| |-|绦县|约平公十二年(前546年)||山西省侯马市东南| |-|任县|平公十五年(前543年)|此年置任县,由郑国人羽颉任县大夫|河北省任县东南| |-|中牟县|||河南省中牟县东,或说在河南省鹤壁市西| |-|阎县|约平公二十五年(前533年)||| |-|州县|平公十九年(前539年)|当年将州县赐给郑公孙段,他去世回收由温县管辖,后又分出赐给郄称|| |-|原县||||原为宋县,州县在平公二十三年()归晋后,由韩起用其换取宋大夫乐大心的原县。 |-|邬县|rowspan=10||rowspan=10|顷公十三年时,公室最后力量祁氏和羊舌氏领地被掌权的世卿瓜分,祁氏之田被置为七县,羊舌氏之田则分为三县。|山西省介休市东北| |-|祁县|山西省祁县东南| |-|平陵县|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梗阳县|山西省清徐县| |-|涂水县|山西省榆次市西南| |-|马首县|山西省寿阳县东南| |-|盂县|山西省阳曲县东北| |-|铜鞮县|山西省沁县南| |-|平阳县|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杨氏县|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又作扬,或杨 |-|邯郸县|定公十三年(前500年)||河北省邯郸市||} == 外交 == 在西周时代,晋国是周朝北部重要封国,为抵御戎狄的重要屏障。进入春秋以后,晋国不断併吞周围的诸侯小国与戎狄领地,实力大增。齐桓公去世,晋国进入争霸行列,文公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跃升为诸侯霸主,开始长期主导华夏诸侯的政治。 === 齐国 === [[齐国]]是周朝的母舅之国,其始封君姜太公之女[[邑姜]]便是武王正妃,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在西周时,晋齐君主曾同担任周康王<ref name=zz1 />大臣。双方不仅是同僚,也经常通婚,献公时的太子[[申生]]和[[穆姬]]之母就是齐女;文公流亡齐国期间,齐桓公对他礼遇有加,并将女儿嫁给他。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出现君位之争,其霸业衰落,从此进入到晋楚争霸时代。此后的齐国虽然为晋的盟国,但又欲挑战晋国的霸权,双方最终在晋景公(齐顷公)时期发生[[鞍之战|鞌之战]],齐国战败。此战之后,身处海滨的齐国虽然表面亲晋,私下却极力扩张其在东方的势力。晋国自平公以后,内部卿大夫斗争激烈,齐国便开始以东方霸主自居,并多次与周边小国盟会。<ref name=ccs4 /> === 秦国 === 秦国在东周才立国,其始祖因助平王有功而封为诸侯,获赐周室故地。到献公时期,晋国向西用兵取[[骊戎]]之地后,两国领地有所接触,并开始互相交流。一方面两国长期通婚,成语“秦晋之好”就是形容双方的联姻。惠公、文公则是由因秦穆公的帮助才得以即位;另一方面,随著两国领土的扩张,也面临著衝突。文公去世后,一心求霸的秦穆公乘晋国国丧伐郑不成,被晋国先后在[[殽之战]]和[[令狐之战]]中击败。两国自此由原本的友邦变成敌对,秦国开始联楚及勾结北狄来打击晋国。在景公和厉公时代,晋国多次被秦、楚合击。忍无可忍的厉公派[[吕相]]出使秦国,送出著名的吕相《[[s:吕相绝秦|绝秦书]]》为战书<ref>《左传·成公十七年》晋侯使吕相绝秦</ref>,联合齐、宋、卫、郑、曹、邾和滕共八国之师伐秦,在[[麻隧之战]]中大败秦国<ref>《左传·成公十七年》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ref>。秦经此一役,几世不振,元气大伤,从此不再对形成晋国西部威胁。两国对峙了八十多年后,到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才在长期居于晋国的秦景公之弟后子鍼的调解下恢复关系。<ref>《晋国史纲要》 第四章 晋秦战争 二 殽之战 第59页</ref> === 楚国 ==={{Campaignbox 晋楚战争}}晋、楚在西周时也曾为同僚<ref name=zz1 />。进入春秋后,楚国积极向北扩张,两国因为利益而发生战争已是不可避免。但文公流亡国外时,曾在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文公没有好的理由和楚国开战。直到宋国亲晋叛楚后,楚国发兵攻宋,晋国便以救宋的名义同楚国交战,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晋国从此确立了霸权,原来亲楚的郑、鲁等国都选择了和晋国结盟。此后的百多年间,晋楚两国多数爆发大战,但两国实力相差不大,双方都没有办法完全压过另一方。到春秋后期,晋国内部的斗争激烈,无暇对外争霸,便与楚国签订第二次弭兵之盟,自此退出争霸的舞台。 由于晋楚长期对峙,双国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大夫或家族往往会选择逃往敌对国家,以保存自己,成语“楚材晋用”就是指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的典故。<ref>《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ref>比如晋国的伯宗被三郄所害后,其子伯州犁便逃往楚国为官;而仕晋的[[苗贲皇]]、申公巫臣原本都是楚臣,因为家族被灭或与权贵不睦才出走他国。 === 与戎狄的关系 === 晋国与北方的戎狄毗邻。戎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时对非华夏族群体的通称。这些戎狄部落有些很早就已居于晋国周边,有些则是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徒而至。<ref name=jgsgy13>《晋国史纲要》</ref> ==== 条戎、奔戎及北戎 ==== 位于晋国和王室之间,活动于今山西[[绛县]]、[[夏县]],[[中条山]]附近的[[条戎]]与[[奔戎]]是最早和晋国接触的。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年),晋穆侯随周宣王伐条戎、奔戎并最终获胜。<ref>“三伐条戎、奔戎”</ref><ref name=jgsgy13 /> [[北戎]]则是活动于今山西和河北北方的[[山戎]],其最大的一部又称[[山戎|无终]]。晋穆侯在位期间曾大败北戎。穆侯以后,齐桓公率诸侯将多次侵犯[[燕国|北燕]]、邢、卫的北戎击溃,北戎至此衰落,并服于太行山一带的赤狄。北戎在悼公时一度与晋国和谈并达成近三十年的和平,直到无终联合狄戎各部攻击晋国为止。这次战争中,晋国改用步兵大败联军。<ref name=jgsgy13 /> ==== 白狄 ==== 对晋国最有威胁的要数[[白狄]],这支狄族散佈于今陕西境内的黄河沿岸一带,是曾摧毁西周的[[犬戎]]别部。春秋以后,白狄逐渐分为两部:一支仍居原地;一支则越过黄河进入河北正定一带。自晋献公以来,晋国多次与坚守故地的白狄发生战争<ref>《左传·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ref><ref>《左传·僖公十六年》: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ref><ref>《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郄缺获白狄子。</ref>。晋成公以后,在晋秦两国的夹击下,这支白狄不得不一时服晋。<ref name=jgsgy13 /> 向东发展的白狄后来又分为[[鲜虞]]、[[肥]]和[[鼓]]三部。其中以鲜虞最强,其馀两部都臣服于它。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中原战事告于平息,控制晋国的政权的六卿便向东北扩张以增强各自实力。肥国首当其冲的被中行氏所灭,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间,又多次围攻鲜虞并迫降[[鼓国]]。鲜虞由此羽翼尽去,但其实力仍强,晋国多次被其攻击,损兵折将不在少数。鲜虞甚至于定公六年(前506年)仿中原制度建立的中山国,受到[[范鞅]]与卫国联军的攻打<ref>《左传·定公四年》:晋士鞅、卫孔围帅师伐鲜虞……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虐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ref>。十年后,晋六卿内乱,中山国参加了齐、鲁、卫三国攻晋的行动以救范氏、中行氏。进入战国以后,中山成为除战国七雄以外的北方强国之一,并持续对三晋形成威胁。<ref name=jgsgy13 /> 晋国和白狄虽曾多次发生战争,但双方的关系也一度良好。骊姬之乱后,晋文公流亡白狄部落达十二年之久。厉公时期,白狄受到[[秦景公]]的欺骗,愤而之下选择与晋国结盟。<ref>《左传·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书》</ref><ref name=jgsgy13 /> ==== 赤狄 ==== [[赤狄]]是除白狄以外较有实力的一支,主要分佈于今山西东南的[[方山]]、[[盂县]]、[[昔阳县|昔阳]]、[[武乡]]一带。它们在晋献公时又称“[[东山皋落氏]]”,一度严峻威胁著晋国。晋文公时先后在勤王成功后获得天子所赐的南阳之地,再加上通过战争获得的[[五鹿]],对赤狄形成了包围之势。晋襄公以后,赤狄便分裂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和[[啬咎如]]五部,其中以潞氏最强。晋成公还将女儿[[伯姬]]嫁给潞氏君主[[潞子婴儿|婴儿]]为夫人。由于婴儿性格懦弱,大臣[[鄷舒]]擅权,他不仅弄伤婴儿眼睛,还将伯姬杀害。晋景公大怒,命[[荀林父]]灭潞氏,婴儿也被俘虏。<ref>《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ref>第二年,晋国又连接灭掉了赤狄馀下四部<ref>《左传·宣公十六年》: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ref>。赤狄灭亡后,其残馀一部分华夏化,另一部分则北奔,后来形成了[[汉朝]]时的[[高车族]]。<ref name=jgsgy13 /> ==== 狐氏戎 ==== [[狐氏戎]]主要活动于今山西[[太原市|太原]]以西的[[吕梁山]],是晋国始祖唐叔虞流落到戎人地区所出的后代,狐氏大戎与晋国的关系较好,晋文公的母亲[[大戎狐姬]]便是狐氏戎女子,[[狐突]]和[[狐毛]]、[[狐偃]]父子都在晋国为官,是文公、襄公时期有影响力的家族。<ref name=jgsgy13 /> ==== 骊戎 ==== 位于今陕西临潼一带的骊戎跟晋国并不接壤,但晋国在献公即位的第五年就灭骊戎,取骊姬而归。骊戎由此成为晋国的飞地,直到十多数年后,献公灭掉虞、虢、耿、魏等国才将晋国本土和骊戎之地相连。<ref name=jgsgy13 /> ==== 陆浑之戎 ==== [[陆浑之戎]]也是一度强大的戎[[部落]],原居于今[[甘肃省|甘肃]][[敦煌市|敦煌]]一带的他们在西周时与周宣王所率的南国之师战于千亩,周师损失甚大。晋惠公被秦国打败后,使计诱其东迁于伊川(河南[[嵩县]]),因[[伊川县|伊川]]位于晋国境内黄河之南,故又称“阴戎”。东迁的陆浑之戎从此成为了晋国附庸,其后又分裂为居于西部的“[[姜姓之戎]]”和居于东部的“[[允姓之戎]]”。晋国自平公以后,霸权日衰,陆浑之戎改与楚国亲近,最终被晋[[荀吴]]所灭。<ref name=jgsgy13 /> ==== 其他 ==== 其他较常见的戎狄部落还有居于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茅戎]]、居于河南伊水、洛水附近的[[伊洛之戎]]。这些戎狄除鲜虞所建的中山国以外,剩下都被晋国所灭,其部众成为了晋国的人民。<ref name=jgsgy13 /> == 制度 ===== 宗法 ==={{主条目|宗法}} [[宗法]]制度是周朝[[封建|封建制]]的基础。宗法规定,国君的继承者必须是[[嫡长子]],其馀的儿子都称为[[别子]]。别子要另立[[宗族]],并做为宗族的始祖。别子的宗族也是由嫡长子继承,称之为大宗,其馀的儿子要新立为小宗。大宗历代都以最初分出的别子为祖,称之为“百世不迁之宗”,而小宗则每过五世就要和大宗脱离,这即是“五世则迁之宗”。春秋以后,晋国经过曲沃代晋与献公时的尽除公族和骊姬之乱后,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使得宗法制在晋国无法完全贯彻。武公以后的国君只尊始祖唐叔虞为祖,武公为宗,而唐叔至武公之间的各代君主都不再接受祭祀。献公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所松动。惠公、文公、成公、悼公都是以庶子的身份继位,由于宗法约束力的下降,令礼的影响也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法制。<ref>《晋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晋国的各种制度 一、宗法制度</ref> === 官制 === 晋国在文公以前的官职有[[司徒]]、[[司空]]、[[司马]]、[[三师|太师]]、[[太傅]]。司徒在西周时为执政,后为因晋厘侯名为司徒,为避讳便被废置。司空为掌管军法的官员,司空则主要管理军营和后勤。文公以后,晋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文公时设卿,卿又称将军,他既是文职,也是三军的长官。六卿也称六正或六将军,其中中军长官为众卿之长,称为[[卿 (官制)|正卿]]、[[中军将]]或者[[元帅|元帅]]。<ref name=jgsgy1 /><ref name=ccs6>《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晋国官制 第293-294页</ref> 卿之下的官职又通称[[大夫]],大夫不仅是官职,同样也是爵位。大夫也分上、中、下三种。并可以其司职而存在其他名称。司空在西周本属[[三公]]之一,卿制出现后,反倒成为了卿的手下,成为专司製造和刑法的大夫<ref>《考工记》郑注:“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ref>。晋国的司空多由世掌刑法的士氏担任。<ref name=jgsgy1 /> 在教育方面,国君会委派一个大夫为太子的老师,称之为[[傅姓|傅]],或[[太傅]]、[[三师|太师]]、[[师保]]等。如晋平公为太子时,悼公以[[叔向]]为傅。<ref name=jgsgy1>《晋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晋国的各种制度 二、职官和军制</ref>成公得位后,将卿大夫的子弟列为公族,并设置公族大夫进行管理。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晋国实行邑、县两种形式,其长官通称邑大夫、或县大夫。<ref name=jgsgy1 /> 晋国执掌刑法的大夫又称士、理或[[司寇]]。六卿中的[[士氏]](后称范氏)也是以职务为氏。晋国的司寇士氏是世掌[[刑律]]的家族,原本是为在王室任职,西周末期因内乱而逃至晋国为官。由于晋在春秋时为诸侯盟主,司寇也会常为诸侯判案,有时连王室也会请士氏帮忙。<ref name=jgsgy1 /> 管理宗族事务与典籍的大夫一般叫做祝、宗、卜、史等。祝主要为祈福和禳灾。宗也称[[宗人]],主要是管理国君的卿大夫的家庭事务。史则为记事书言,也兼观察天象和整理宗族资料。史官中还有一个分支,称为卜,是专事占卜一事。而专门管理和整理收藏典籍的史官又叫做籍。<ref name=jgsgy1 /> 在古代,宴请宾客或进行祭祀活动中总少不了音乐,晋国司职音职的大夫称之为“师”。<ref name=jgsgy1 />而外交方面的人才,又通称“[[行李]]”或“[[行人]]”,因为重要的会盟和朝聘活动都是由国君或卿大夫亲自参加,故而行人主要是处理一般性质的外交活动。<ref name=jgsgy1 /> 根据周制,诸侯的亲卫军称做“[[公乘]]”和“[[公行]]”。其主管呼为“七舆大夫”,春秋后期,由于国君势衰,七舆大夫遂不见于史。<ref name=jgsgy1 /> === 军制 === 周朝的军制是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等诸侯国二军,小国则只有一军。曲沃庄伯时期获[[周僖王|周釐王]]命为侯,拥有一军。曲沃代晋之后的献公时期,开始作二军,并以太子申生将下军,自己将上军。文公在位之后,于[[被庐]]作上、中、下三军,此为[[三军制]]之始。之后又于清原新增新上军和新下军,使军制扩充为五军。晋襄公时,因一批老臣相继去世,便又恢复为三军制。晋厉公时又扩充为六军,以提拔新人。悼公在位后,再度恢复为三军,至此直接春秋末年,晋国一直保持三军制不变。三军的长官是由执政担任,每一军都有一将一佐。其中以[[中军将]]为最高军事长官,同时也是执政正卿。<ref name=ccs6 /><ref name=bsy2 /><ref name=jgsgy2>《晋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晋国的各种制度 二、职官和军制 (二)军制</ref> 在文公以前,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国君,每逢战事,国君多会亲自迎战,为国君驾车的人立于战车之左,称之为“[[御戎]]”;国君本人居中,主要指挥军队;在国君右边,还会有一名“[[戎右]]”执长兵器打击敌方战车。从城濮之战后,国君一般不会亲自出战了,而是由正卿取而代之。<ref name=jgsgy2 /> ==== 兵种 ==== 晋国的军队又分车兵和徒(步)兵两种。车战是春秋时期主要的作战方式,晋国的车兵皆为[[军人|甲士]]。甲士,也称为士。他们都是[[国人]]组成,国人都居于国都周围,是下层[[贵族]]的一种。士的职责就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由于是子孙相继的世袭军人,所以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农作。士在出征时需要自带装备和补给,并会用数名家丁做后勤。<ref name=jgsgy2 /> 车兵虽为晋的主要武装力量,但由于甲车耗费甚大,而甲士人数有限,为了扩展军力,不得不征集[[庶民|庶人]]入伍,称之为卒伍。庶人本是自由耕种的[[乡民|农民]],他们农时要自己耕作,閒时则应徵入伍,作为徒兵或做杂役。<ref name=jgsgy2 /> 由于位处北方,为了与戎狄对抗,晋于献公时一度设置[[步兵]],当初仅左、右二行。文公新加中行,形成中、右、左三行,并以[[荀林父]]为中行主将<ref>《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ref>。但三行存在时间甚短,三年后,就将三行改制为上、下两新军。之后,晋便再也没有设置过步兵了。<ref name=jgsgy2 /> === 土地 ==={{主条目|井田制}} 按周朝的封建制原则,晋国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份邑和县分给公室和各级贵族。这些封地又会分为两部分,一半是为公田,由拥有者派出人员经营;另一半则由[[庶民]]耕种,称之为私田或份地。从春秋后期开始,由于社会的变革,大量的公田都无人耕种,传统的制度便逐渐被改变。拥有土地的卿大夫们一反原本单一的亩制,纷纷自行规定亩制,将公田分给普通人民,再依私田的方式收税,这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一大变革。<ref>《晋国史纲要》 第十章 晋国的农业和畜牧业 四 晋国的封地制度 第153-156页</ref> === 法制 === 由于晋国的宗法制度影响不强,所以变得格外重视法制,晋位于夏虚,常引用夏书来判案。晋也是成文法产生的故乡。<ref name=autogenerated1>《晋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晋国的各种制度 三、法律制度</ref> 文公四年(前633年),文公作“执秩之法”,这是第一步变革。襄公去世后,大权落于赵氏之手,执政的赵盾将文公所作的法制修改为“赵宣子之法”,其目的是为保持私家的利益。景公时期,景公不满赵氏专权,特命[[士会|士会]]到王室学习[[周礼]],回国后,依周礼制定了“范武子之法”,这部法律旨在加公室而抵制卿族势力。不久,景公就依这部法律诛赵氏。悼公时期,为表示友好,令[[士贞子|士渥浊]]修改范武子之法,以缓和公室和卿族的关系。这五部法律内容都十分庞杂,类似于今天的[[宪法|宪法]]。<ref name=jgsgy2 /> 春秋后期,晋的卿族十分强横,在消灭栾氏后,六卿执政的局面已经形成。为了保持自身的权益,和打压公室。执政正卿范宣子将刑法从总法用分出,单独而成“[[范宣子刑书]]”,这部法律废除了贵族特权。起初,这部刑法只是私藏于府,并没有公开。待到四十年后的顷公十三年(前513年),六卿家族已经不能相容,[[赵简子|赵鞅]]和[[荀寅]]才首次于大鼎上刻上这部刑书。<ref>《左传·宣公二十九年》: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ref><ref name=jgsgy2 /> === 婚姻 === 晋为姬姓国,是[[黄帝]]的后裔,有和[[姜姓]]通婚的传统。晋的始封君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便是[[姜尚|姜太公]][[吕尚]]的女儿,后代国君也常与姜姓女子为妻。文侯的母亲和夫人都出于姜姓;武公的妾为齐姜,献公继位后又娶她为妻并生穆姬和太子申生;文公流亡齐国后,齐桓公将女儿嫁给他;后期的平公也多次娶齐女。<ref name=autogenerated2>《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婚姻制度 第243-245页</ref> 因地处北方,其境和戎狄连接。从献公即位后打破了“同姓不婚”的规则,先娶同姓[[贾国]]女子,后又娶唐叔虞流落在狄人部落的后代所出的[[狐氏]]女子,生文公;平公在位期间,其宫中就有四名姬姓女子。不仅于此,晋国还大量和狄人通婚,献公所娶的[[大戎狐姬]]和[[骊姬]]都是姬姓戎女;之后的国君和卿大夫也常与戎人通婚。<ref name=ccs7 /> == 文化 ===== 哲学与宗教 === 周朝实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思想,这也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主要意识形态。唐叔虞受封不久,在晋国发现了一种“异亩同颖”的嘉禾,便将它献给成王,成王又要他转交给东方的[[周公旦|周公]],周公特作《嘉禾》以示上天对周朝的眷顾。<ref>《书·微子之命》:“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 ,归 周公于东,作《归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ref>周室东迁后,平王作《女侯之命》勉励扶立有功的晋文侯,其中就提到了“奉天”、“敬祖”、“明德”和“惠民”的思想。<ref>《晋国史纲要》第262-263页</ref>在文侯之后的晋国分裂时期,由于内战的频繁,令普通人民对“天命观”产生了动摇,他们不再相信变化无常的[[上天]]。在《诗经·唐风》中有一首《鸨羽》就提出了“悠悠葵,喝其有常”的疑问。于是原本的“敬天保民”思想向著“重民”转变<ref>《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ref>。重民思想在春秋后期进一步发展为“爱民”,大臣师旷就劝谏平公要懂得节制和减轻国民的负担<ref>《左传·襄公十四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従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ref>,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而在与[[世卿]]的斗争中佔得优势。<ref name=jgsgy8 /> 晋国深信[[占卜]],并有“卜”、“筮”、“[[占星学|占星]]”、“原梦”、“[[看相]]”和“音兆”等多种形式,其中又以[[卜]]和[[筮]]最为常见。《左传》所载的各国[[卜筮]]活动约八十多次,而晋国就佔去一大半。献公晚年欲立骊姬为夫人,就先后运用卜和筮两种方法<ref>《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従筮。</ref>。但随著时间的推移,卜筮在春秋后期已沦为一种形式,人的意志已盖过“神”的意志。赵鞅在同范氏、齐、郑联军作战之前占卜,便出的结果是不吉,但他甘愿违卜作战;另一次在攻打卫国时,形势对己方不利,他就以占卜不吉为由班师回国。<ref name=jgsgy8>《晋国史纲要》第264页</ref> === 文字 === 晋国所使用的文字多见于[[甲骨文|甲骨]]、[[青铜器]]、陶器和[[货币]]等材料上,其中以春秋时的作品最为常见。从山西[[洪洞县|洪洞]]出土的春秋晚期甲骨中的文字笔画纤细,与[[殷墟]]发现的商朝[[甲骨文]]的字体不同,而和春秋战国时的青铜铭文接近。<ref name=jgsgy12>《晋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七、文字 第278-282页</ref> 二十世纪以来已经多次出土了晋国的盟誓载书,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于晋都新绦所在的山西侯马东周古城出土的《[[侯马盟书]]》,这批盟书都是由[[毛笔]]用朱红[[墨|墨水]]写就于玉石片上,从书中娴熟的笔法可看出笔墨在当时已使用了很长时间,其文字的整体风格一致,字形和楚国文字相似<ref>《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型系统研究》第二节 五国“文字异形”的内容 第45页</ref>。书中的文字是研究古代文字书法的珍贵材料。盟书中的文字的特点有:# 一字多形。其中又分以精简笔画形成如“从”字,或因偏旁易位而形成的,如“助”,通常都有三种写法。从盟书文字可知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如“敢”有九十馀种写法,“嘉”的写法更多达一百多种。像“亟”这种可以组字的部首本身也有十馀种写法,当它用来做部首组成其他文字时,会显示更加複杂<ref>《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型系统研究》第三章 关于五国“文字异形”的讨论 第41页</ref>;# 通假字。汉时成书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虽然认为[[通假字|通假]]是造字六义之一,但其并非是造字的原则,而是在现成文字不足的情况下採取的权宜之计,如“是”与“氏”,“俞”和“偷”的通假都是如此。从现成的盟书中整理的文字中,本字有三百八十一个,存疑的四十六字,加再上一部分现已残缺的文字,由此可知当时的日常文字数量已颇为丰富;# 合字。除上述两点外,盟书文字还保存有不少合字,像“子孙”写为“{{僻字|□|左“子”右上一个8右下一个二}}”、“大夫”写为“{{僻字|□|上“夫”下“二”}}”等等。合字通常是不会造成误解的专名。另外,盟书中还发现了作者特意而加的[[标点符号|标点符 ]]约四十七处。<ref name=jgsgy12 /> 而从《左传》的记载还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形成文字学,师服所说的“嘉藕曰妃、怨藕曰仇”和史赵的“亥有二首六身”都被认为是对文字的研究。<ref name=jgsgy12 /> === 史学 === 晋国的史书称《[[乘 (史书)|乘]]》,<ref>《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ref>乘是取载之意。世掌典籍的大夫家族称为“[[籍氏]]”。而[[太史]]则主要记载言行,其中较为知名的人有[[董狐]],时称“良史”<ref>《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ref>。当时史与籍有所不同,分司记载和收藏。《乘》在战国初期还存在,诸子典籍也多有引用,但晋乘中的记载不见于孔子所删採的《[[春秋]]》和其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晋乘》被视为“百国春秋”而被付之一炬。而[[汉武帝|汉武帝]]之后,又罢百家,尊儒术,《晋乘》从此散佚,后世的《[[汉书|汉书]]·艺文志》及《[[隋书|隋书]]·经籍志》均无任何记载。现存的《晋乘》四十二则是为后人偶获,每则只记一事,并且不记年月,都为晋文公时期的事迹,内容多为採自《[[韩非子|韩非子]]》等书。<ref name=jgsgy3>《晋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三、萌芽状态的史学</ref> 由于史官司职不同,在春秋时发展出以记言为主的题材。《国语》就是本记言的史书,其中的《晋语》有九篇,佔全书的二分之一。<ref name=jgsgy3 /> 史官另一个重要职责是整理的记录国君及贵族阶级的世系,六卿中知氏的成员[[知果]]预言家族将灭,就在太史处登记,从知氏中分出,新立[[辅氏]]。后知氏被灭,辅氏得以幸免。另一方面,卿大夫家族也有自己的私人史官,主要记载自家家史,战国成书的《[[世本]]》就多数引用了家史。<ref name=jgsgy3 /> === 天文和曆法 ==={{主条目|夏曆}} 早在西周时期,晋国就对[[日]][[月]]和[[行星]]的运动及[[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有所了解。《[[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中就出现了“三星在天”、“三星在隅”等记载,这当中的三星即是指参星。西周时,中国已经用岁星进行[[纪年]],人们又将[[黄道]]附近一周天自西向东分为十二个等分的星域,称为“[[十二次]]”,每一次以二十八宿中邻近的几颗为界域,[[木星|岁星]](即[[木星]])每年约运行一次,十二年就运行一周,如果岁星在星纪就称为“岁在星纪”。岁星一方法用来调整曆法并指导农事;另一方面也用作占卜。<ref name=jgsgy4>《晋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四、天文曆法</ref> 继“十二次”之后,当时人们还创造出“[[分野说]]”,将天上的十二次同地面联繫起来。如[[实沉]]就是晋星<ref name=zuozuan1 />。卜官还会依据星域中的异常来推测其对应国家的吉祥,这就是[[占星学|占星术]]。<ref name=jgsgy4 /> 晋位于夏虚,启夏政,故而曆法不用周历,而是使用夏朝的夏曆。夏曆正月为建寅之月,相比周曆,其在农物方面更加科学。当时虽还未形成“二十四节气”,目前已知晋国人是用“分”、“至”、“启”、“闭”八个节气来对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ref name=jgsgy4 /> 夏历是一种[[阴阳历]],岁差是以置闰来调整的。在西周时,人们已经知道调整置闰的适当时期。迈入春秋后,又懂得了[[十九年七闰法]]。此外,晋国人还以月相来记日,用“朔”表示每月的初一,以“朏”表示初二或初三。<ref name=jgsgy4 /> 发源于[[商朝]]的[[干支]]纪日法在晋国已经非常普及,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阶层<ref>《左传·襄公三十年》: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ref>。在记时方面,则以“鸡鸣”、“眛爽”、“旦”(日出)、“大昕”、“日中”、“日昃”、“夕”(日入)、“昏”、“宵”与“夜中”(夜半)共十时为表记。这种记时方法一直使用到南北朝时期。<ref name=jgsgy4 /> === 数学 === [[圆规|规]]和[[矩]]是春秋时期[[手工业]]者常用的工具,《[[周髀算经]]》记载的[[勾股定理]]就是人们在运用规的过程发现的。目前并不曾见晋国运用勾股定理的直接记载,但根据史书所载的记录来看,他们实际是懂得勾股定理的。<ref name=jgsgy9>《晋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五、数学 第275-276页</ref> [[算盘|珠算]]的前身“[[筹算|筹]]”在春秋时的晋国也获得广泛运用。平公在位时期,其母[[晋悼夫人]]赐予参加修筑杞国城墙的工人酒饭,绦县一位没有儿子而只好亲自去建城的老人也参加了酒席。有人怀疑他的年纪,老人以干支纪日做答:“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官吏将答案回馈到朝廷,师旷、史赵和士文伯根据一年<math>365 \frac{1}{4} </math>约等于<math>6 \frac{1}{2} </math>个甲子心算出答案,师旷认为是“七十三年矣”,运用的方法类似:<math>6 \times 73 + \frac{1}{12} \times 73=444 </math>约于等于445;士文伯得出“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天”,是以癸未距甲子四十日,採用<math>445 \times 60 =26700 </math>再<math>26700 - 40=26660 </math>;史赵的答案“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比较特别,<ref>《左传·襄公三十年》: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 :“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郄成子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ref>[[杜预|杜预]]认为这是“亥字二划在上,併三六为身,如算之六”,史赵採用的实际就是筹算。<ref name=jgsgy9 /> 定公二年(前510年),晋国联合诸侯大夫为王室修缮[[成周]]<ref group="注">平王东迁后在成王建造的成周之旁新建王城,[[周景王|景王]]崩后,[[王子朝]]同[[周敬王|敬王]]争位,带人佔据王城,于是诸侯修缮破旧的成周供敬王居住。</ref>,晋国世袭司空的士氏成员[[士景伯|士弥牟]]主持了这项有晋、鲁、齐、宋、卫、郑、曹、莒、薛、杞和小邾共十一个诸侯国参加的浩大工程。这项工程在三十天就告竣工,士弥牟在修建过程过不仅进行土方计算,而且还运用[[物理学|物理学]]中的求功原理,并连同工程所需的材料和工人口粮都一一列出,交给各个诸侯工程队。<ref>《左传·襄公三十二年》: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ref>从这项工程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在建筑工程运筹方面的成就,这也是先秦土木工程的一大杰作。<ref name=jgsgy9 /> === 医学 ===[[文件:Yi He and Yi Huan.jpg|thumb|150px|分别为景公、平公治病的[[医和]]及[[医缓]]]] 由于传统天命观和巫术的普及,以至晋国在[[医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并不出色,国君或大臣生病通常是请其他诸侯国的医生帮助。晋景公病重期间,首先是请桑田巫进行驱疠祈福,在他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才请秦国的[[医缓]]来医治<ref>《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ref>,病入膏肓的景公终因错失医治良机不久后就去世了;后来晋平公生病,仍然是先採用占卜的方式,最后才又向秦国求医。秦国派[[医和]]前来医治,直言是因纵欲所致。<ref>《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巨将死,天命不佑’”</ref>直到春秋末期,晋国才摆脱巫术对医学的干涉。[[赵简子|赵鞅]]生病后,下属直接请[[扁鹊|扁鹊]]来治疗,三天后就已康复。<ref name=jgsgy10>《晋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六、医药学 第277-278页</ref> 晋国虽因巫术的盛行阻碍了医学和发展,但在药物的运用、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人体健康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仍有了解。晋景公原本想迁都到郇瑕之地,大夫[[韩献子|韩厥]]认为当地“土薄水浅”居住在那种地方容易患上风湿和关节炎之类的病症。在他的建议下,景公最终改迁于“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的[[新田]]。<ref>《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监,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従。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会以流其恶,且民従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监,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従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ref><ref name=jgsgy10 /> 由于春秋后期的气候反常,[[传染病]]在各诸侯国较为流行。疾病的传播也时常影响到国家的军事行动,各国为了人民的健康都以各种方式预防疾病的传染和扩散,但都没有好的治疗方式,只能消极的预防。晋国曾因预防不力受到郑国[[子产|子产]]的指责<ref>《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曰:“而天厉不戒……</ref>。直到《山海经》成书后,人们才已初步掌握一些传染病的治疗方法。<ref name=jgsgy10 /> ==== 药物学 ==== 晋国对药物的知识也很丰富。骊姬之乱时,骊姬欲谋害太子申生,暗中在申生祭祀的食物中放入[[鸩]]和堇,这两种剧毒之物导致“祭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令晋献公对申生大为不满。此外,晋国在药量方面也有经验。晋文公令医衍毒杀卫成公时,医衍因接受成公大臣卫宁俞的贿赂,便减小药量,终令成公能保全性命<ref>《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ref>。不仅于此,当时还懂得了用偏方治病。赵鞅家臣婿渠的病情需要食用骡肝才可以痊癒,赵鞅杀掉自己的白骡作药方为他医治,最终取得显著疗效<ref>《吕氏春秋·纪·卷第八》: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婿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婿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譆!婿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婿渠。</ref>。<ref name=jgsgy10 /> === 音乐与诗歌 === 在西周时,各地的诸侯每逢冬天都会去朝见天子。天子也会于此时在宗庙主持对祖先的祭祀,诸侯则会助祭。在祭祀过程所演唱的便是《诗经》中的雅颂。<ref>钱穆《中国史学名著》</ref>而国风则是由天子委派的史官在各地蒐集的民歌,再由乐师加工并配乐。《诗经·国风》中收有的晋国民歌都集结于魏风和唐风。其中《[[魏风]]》有七篇,分别是:《[[Wikisource:zh:诗经/葛屦|葛屦]]》、《[[Wikisource:zh:诗经/汾沮如|汾沮如]]》、《[[Wikisource:zh:诗经/园有桃|园有桃]]》、《[[Wikisource:zh:诗经/陟岵|陟岵]]》、《[[Wikisource:zh:诗经/十亩之间|十亩之间]]》、《[[Wikisource:zh:诗经/伐檀|伐檀]]》、《[[Wikisource:zh:诗经/硕鼠|硕鼠]]》;《[[唐风]]》为十二篇:《[[Wikisource:zh:诗经/蟋蟀|蟋蟀]]》、《[[Wikisource:zh:诗经/山有枢|山有枢]]》、《[[Wikisource:zh:诗经/扬之水|扬之水]]》、《[[Wikisource:zh:诗经/椒卿|椒卿]]》、《[[Wikisource:zh:诗经/绸缪|绸缪]]》、《[[Wikisource:zh:诗经/杕杜|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Wikisource:zh:诗经/葛生|葛生]]》和《[[Wikisource:zh:诗经/採苓|採苓]]》。以上诗歌的内容丰富,题材也极广泛,在描写手法上採用铺陈、比、兴等多段手段。这些诗歌中,有的描述军队生活,如《伐檀》和《鸨羽》;有的描写普通农民的生活,如《十亩之间》和《採苓》;有些是反映新婚生活的爱情诗,如《绸缪》、《葛生》;而像《伐檀》与《硕鼠》则属于政治讽刺。此外还有许多不见于现存《诗经》的诗歌,常常被《左传》所引用。<ref name=jgsgy11>《晋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八、诗歌音乐 第282-285页</ref> 《诗经》在春秋以后的晋国也佔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日常必读物<ref>《论语》:“不学诗,无以言”</ref>;另一方面也是各国卿大夫在外活动委婉的表达意见的方式<ref>《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従。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ref>。《左传》记载的类似活动中,《诗经》被引用达二百三十五次,其中又以晋国所佔比例最高。除被官方收集的以外,普通人民自编的多数诗歌早已演没于历史长河中无法倖存。<ref name=jgsgy11 /> 古代的诗歌多为以乐器伴奏,称之为弦歌;而普通人民在农事、狩猎、捕渔和伐木时即兴演唱的诗歌,因没有乐器伴奏,便叫做徒歌,又称“谣”<ref>《诗经·魏风·园有桃》郑笺:“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ref>。晋国使用的[[乐器|乐器]]种类繁多,并按种类分为[[八音]]。分别是:{| class="wikitable"|-! 种类 !! 乐器|-| 金 || [[钟|钟]]、[[镈]]|-| 石 || [[馨]]|-| 丝 || [[琴]]、[[瑟]]|-| 竹 || [[箫]]、[[管]]|-| [[葫芦|匏]] || [[笙]]|-| 土 || [[埙]]|-| 革 || [[鼓]]|-| 木 || [[祝敔]]|} 由于晋国在春秋是盟主,对外活动甚多,所以备有一种规模庞大的乐工团队。同时因对外战争的胜利,战败方常以乐器、乐师为贿赂,其中以“郑卫新声”闻名的郑国就多次赂贿以大量的乐器和乐师<ref name=autogenerated6>《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鏄磐,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ref>。原本按周朝礼制,天子才可以享受一列八人的舞蹈、诸侯为一列六人、大夫则为四人一列<ref>《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ref>。而到春秋后期,不止诸侯开始僭越用天子之礼,甚至连普通的卿大夫也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八倄了<ref name=zz1 />。而作为音乐人才交汇处的晋国,还出现了师旷这位驰名列国的音乐家。<ref name=jgsgy11 /> ==== 乐理 ==== 《[[孟子 (著作)|孟子]]·离娄上》中说:“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这[[五声调式|五音]]就是指“宫”、“商”、“角”、“徵”和“羽”,是由音的高低而制订的。六律又分阳律和阴律,阳律原本是指用作确定音调的六根竹管,分为“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及“无射”,阴律则为“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与“应锺”,又称“六吕”,阳律和阴律可合称为[[十二律]]。晋国当时已经懂得用[[十二律#.E4.B8.89.E5.88.86.E6.90.8D.E7.9B.8A.E6.B3.95|三分损益法]]来确定六律,师旷还常将[[五行]]学说和五音六律相结合,用以劝导平公。<ref name=jgsgy11 /> == 经济 ===== 农业 === 晋国本是建于夏虚,即夏朝的故地,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当地在晋国立国前便存在了已发展很长时间的古唐国。而晋国又为善农的周人所建,周人的祖先是后稷,其善播百谷,为唐虞时代的农官之长,故而晋国在农业发面甚有经验。由于西周时代的晋国地域狭小,发展不大。至晋文公时代,由于领地的不断扩张,以及诸侯霸主的地位获得了大量贡赋,令境内农业规模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ref>《晋国史纲要》第十章 晋国农业和畜牧业 第140页</ref> 据古籍《[[世本]]》的记载,古人最早使用的农业工具是[[神农]]及尧舜时代所发明的[[耒耜|耒]](lěi)和[[耜]](sì)。<ref>《世本·作篇》雷学泣校辑本</ref>所谓耒,是木制的尖刃,形似一端被削尖的木棒;耜则为木、骨等材料打磨而成的平刃农具,状如大[[铲]]。由于技术的革新,到商周之际,原为其材料为木、骨的耜头也便改以[[青铜]]所製造,这即是现代所称的铲,当时则叫做“钱”。与此同时,耒则演变成为[[犁]]。<ref>《晋国史纲要》第十章 晋国农业和畜牧业 第141页</ref>到春秋后,当时的主要农具还有锄<ref group="注">春秋之前称“铫”、“鎛”、《易经》中称耨。</ref><ref>《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ref>,这些当时社会所常见的器物也反映于当时人们的命名风格上,如晋大夫[[伯宗]]之子[[伯州犁]];甚至莒国还有国君为[[莒犁比公]],其本名又做买朱鉏。除此之外,晋国所见的农具尚有钁和夯锤。<ref>《晋国史纲要》第十章 晋国农业和畜牧业 第143页</ref> 由于犁的出现,农业技术也就逐渐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向著深耕细作发展。最初,人们还只是用人力来挽犁,在春秋中后期晋国早出现了[[牛]]耕。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在政治较量中失势后,其原用作祭祀的牲牛<ref group="注">称作[[太牢]]</ref>也被迫成为从事农耕的役畜<ref>《国语·晋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 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ref>。 === 手工业 === 西周时代晋国的[[手工业]]发展如何目前还所知甚少。进入春秋时期后,社会有所变革。晋文公即位后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其主管为大司空。政府直接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而工人则是以世袭的方式来传承。<ref>《晋国史纲要》第十一章 手工业的发展 第160页</ref>官营的手工业以生产兵器、战车、铠甲等战争用具和社会上层必需的礼器、食品、服饰和钱币为主。而建筑领域则以庶人为主体,再辅之专业的工匠。 除官营的外,晋国还存在著由势大贵族私营的手工业,通用于其家族来建宗庙和铸祭器。贵族掌握的手工业虽然在性质上与国营的手工业相差无几,但不可以称为“官营”。此外则还有民间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种桑採麻与养蚕织帛。到春秋后期,社会继续变革,伴随贵族私营手工业兴起的则是官营手工业的衰落。于是晋悼公实行“公无禁利”的政策,从此庶人也可以弃家从工,到战国初期便有了以盐铁致富的工场主。<ref name=jjsgy161>《晋国史纲要》第十一章 手工业的发展 第161页</ref> 战国的《[[考工记]]》所载的手工业有三十馀个工种,自文献与出土文物来看,晋国的手工业是分为[[金属冶炼]]、[[纺织]]染色、[[製革]]、[[制陶]]、车船、制盐、营业和玉石漆器加工八种。<ref name=jjsgy161 /> === 商业 ==={{File|zh-hant=尖足空首布演变示意图.svg|zh-hans=尖足空首布演变示意图.svg|thumb|200px|desc=侯马新绛出土的空首布币示图}} 在春秋早期之前,实行的是“工商食官”,[[商人]]和[[工人]]都属于政府管理,并且是一种世袭的制度,居住于市井之中,不得随意改变职业和迁徒<ref>《国语·晋语四》:商、工、皂、隶不知迁业</ref><ref>《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ref>。春秋以后,已经开始出现[[私营]]商业,那些成功的商人的政治地位也较高,能像外交人员一样到处活动。<ref>《国语·晋国八》:“夫绛之富商,韦藩木键以过于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ref><ref>《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三 </ref>商业的发展对旧有制度的衝突也是巨大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便为土地成为了商品。晋悼公时期的魏绦劝悼公与北戎谈和的建议中就一条是“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ref>《左传·襄公四年》</ref>”。到三家分晋之际,则又出现了私人间的封地交易<ref>《晋国史纲要》 第十二章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第204页</ref>。 === 货币 ==={{主条目|布币}} 晋国使用的货币主要为[[贝币|海贝]]和[[布币|布]]。贝的单位为“朋”,一般要十枚贝为一朋。由于贝产于海滨,处于内地原晋国并不易获得,随著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流通量也增多,海贝已经供应不足了。于是改用骨或[[玉]]仿製成贝的形状。另一种布币实际就是种名叫铲的农具,西周时又称之为钱或鎛,布即是鎛字的假借。<ref>《晋国史纲要》 第十二章 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二、金属货币的铸行</ref> == 晋国君主 =={{主条目|晋国君主}}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于翼城以和与曲沃之东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中部偏北发现了 侯墓地群 目前共发现九组,共十九座墓葬,其中十一座完好,另八座则被盗掘。该墓葬群可分三排,分别是北排四组,中排二组和南排三组。每组的东方都有一座车马坑。墓地的年代上起西周早期晚段,下至春秋初期。<ref name="xzfgky">《西周封国考疑》,任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中国北京,2004年8月,ISBN 7-80190-238-6</ref> 晋侯墓地的分佈特点是墓葬方向大致相同,基本为东北-西南向,其排列如下表,每组的顺序是自东往西:<ref name=xzfgky />{| class="wikitable"|-! 排 !! 一组 !! 二组 !! 三组 !! 四组|-| 北 || M9-M13 || M6-M7 || M33-M32 || M93-M102|-| 中 || M114-M113 || M91-M92|-| 南 || M1-M2 || M8-M31 || M64-M62-M63|} 以上九组墓地除M114-M113组和M9-M13是侯墓居右(西),夫人人墓居左(东)外,其馀皆为侯左,夫人右。<ref name=xzfgky /> 考古学家张长寿认为晋侯墓地的顺序为:<ref name=xzfgky />{| class="wikitable"|-! 序号 !! 铭文|-| M9-M13 || 晋侯燮|-| M1-M2 || 晋侯□|-| M6-M7 || 晋侯{{僻字|□|左为“巸”的左边,右为“斤”}}|-| M8-M31 || 晋侯苏|-| M33-M32 || 晋侯僰马|-| M91-M92 || 晋侯喜父|-| M62-M62-M64 || 晋侯邦父|-| M93-M102 || 晋侯家父|} 从中发现的出土铜器铭文中共发现有六位晋侯的名字,他们为晋侯僰马、晋侯喜父、晋侯对、晋侯苏、晋侯{{僻字|□|左为“巸”的左边,右为“斤”}}和晋侯邦父。根据铭文来和编号及相关资料相综合,得到墓主排列为:<ref name=xzfgky />{| class="wikitable"|-! 序号 !! 墓主|-| M33 || 晋侯僰马|-| M91 || 晋侯喜父|-| M1 || 晋侯对|-| M8 || 晋侯苏|-| M64 || 晋侯邦父|-| M93|| 晋侯家父或晋侯邦父之子?|} {| class="wikitable"|-|- ! |墓号!width="200" bgcolor=#f9f9f9 align="center"|《[[史记·晋世家]]》的记载!width="200" bgcolor=#f9f9f9 align="center"|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青铜器铭文记载! |墓葬推定年代|-align="center"|| 唐叔虞 | 叔虞|-align="center"|M114| 晋侯燮 | 晋侯|西周早期偏晚|-align="center"|| 武侯宁族 | 晋侯僰马||-align="center"|| 成侯服人 | ?||-align="center"|| 厉侯福 | 晋侯喜父||-align="center"|| 靖侯宜臼 | 晋侯对||-align="center"|M1| 釐侯司徒 | 晋侯{{僻字|□|左为“巸”的左边,右为“斤”}}|西周晚期中叶|-align="center"|M8| 献侯籍 (苏)| 晋侯稣、叔钊父||-align="center"|M64| 穆侯费王 | 晋侯邦父、休、伯盍父、伯降父|西周晚期末叶|-align="center"|M93| 文侯仇 | 晋侯家父|春秋初期|-align="center"|| 昭侯伯 ||} === 晋国君主在位时间 ==={{主条目|晋国君主世系图}}{|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em;||- ! |! style="background:#efefef;" align="center"| 君主 ! style="background:#efefef;" align="center"| 益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align="center"| 国君本名 ! style="background:#efefef;" align="center"| 在位年数 ! style="background:#efefef;" align="center"| 在位时间 ! style="background:#efefef;" align="center"| 世系关系|- | 1||[[唐叔虞]] ||   || 虞 ||   || 前1033年—? ||周武王之子|-| 2||[[晋侯燮]] ||   || 燮 || || ||唐叔虞之子|-| 3||[[晋武侯]] || 武侯 || 宁族 || || ||晋侯燮之子|-| 4||[[晋成侯]] || 成侯 || 服人 || || ||武侯之子|-| 5||[[晋厉侯]] || 厉侯 ||福 || || ?—前859年||成侯之子|-| 6||[[晋靖侯]] || 靖侯 || 宜臼 || 18年 || 前858年—前841年||厉侯之子|-| 7||[[晋釐侯|晋-{釐}-侯]] || -{釐}-侯、<br />僖侯 ||司徒 || 18年 || 前840年—前823年 ||靖侯之子|-| 8||[[晋献侯]] || 献侯 || 籍 || 11年 || 前822年—前812年||-{釐}-侯之子|-| 9||[[晋穆侯]] || 穆侯 || 费王 || 27年 || 前811年—前785年||献侯之子|-| 10||[[晋殇叔]] || 殇叔 || || 4年 || 前784年—前781年 ||穆侯之弟|-| 11||[[晋文侯]] || 文侯 ||仇 || 35年 || 前780年—前746年 ||穆侯之子|-| 12||[[晋昭侯]] || 昭侯 || 伯 || 06年 || 前745年—前740年 ||文侯之子|-| 13||[[晋孝侯]] || 孝侯 ||平 || 16年 || 前739年—前724年 ||昭侯之子|-| 14||[[晋鄂侯]] || 鄂侯 ||却 || 06年 || 前723年—前718年 ||孝侯之弟|-| 15||[[晋哀侯]] || 哀侯 ||光 || 09年 || 前717年—前709年 ||鄂侯之子|-| 16||[[晋小子侯]] ||   || || 04年 || 前708年—前705年 ||哀侯之子|-| 17||[[晋侯缗]] ||   || 缗 || 26年 || 前704年—前679年 ||小子侯之叔|- |colspan=7 ! style="background:#789F9E;" align="center"|'''曲沃君主'''|- style="background: #789F9E;border: 0px solid #ABCDEF;"| ||[[曲沃桓叔]] || 桓叔 || 成师 || 14年 || 前744年—前731年 ||昭侯之叔|- style="background: #789F9E;border: 0px solid #ABCDEF;"| ||[[曲沃庄伯]] || 荘伯 || 鱓 || 15年 || 前730年—前716年 ||桓叔之子|- style="background: #789F9E;""| 18||style="background: #789F9E;"|[[晋武公|曲沃武公]]<ref group="注">前678年受王命称[[晋武公]],纪年沿用曲沃武公纪年</ref>|| style="background: #789F9E;"|武公 || style="background: #789F9E;"|称 ||style="background: #789F9E;"| 39年 || style="background: #789F9E;border: 0px solid #ABCDEF;"|前715年—前677年 ||style="background: #789F9E;"|庄伯之子|-| 19||[[晋献公]] || 献公 || 诡诸 || 26年 || 前676年—前651年 ||武公之子|-| || 奚齐 || ||奚齐 || || 未及即位就被杀 || 献公之子|-| || 卓子 || ||卓子 || || 未及即位就被杀 || 献公之子|-| 20||[[晋惠公]] || 惠公 || 夷吾 || 14年 || 前650年—前637年 ||献公之子|-| 21||[[晋怀公]] || 怀公 || 幸 || 未及改元就被杀 || 前637年—前637年 ||惠公之子|-| 22||[[晋文公]] || 文公 || 重耳 || 09年 || 前636年—前628年 ||怀公伯父|-| 23||[[晋襄公]] || 襄公 || 欢 || 07年 || 前627年—前621年 ||文公之子|-| 24||[[晋灵公]] || 灵公 || 夷皋 || 14年 || 前620年—前607年 ||襄公之子|-| 25||[[晋成公]] || 成公 || 黑臀 || 07年 || 前606年—前600年 ||灵公之叔|-| 26||[[晋景公]] || 景公 || 左传作'''獳'''<br />史记作'''据''' || 19年 || 前599年—前581年 ||成公之子|-| 27||[[晋厉公]] || 厉公 || 左传作'''州蒲'''<br />史记作'''寿曼''' || 07年 || 前580年—前574年 ||景公之子|-| 28||[[晋悼公]] || 悼公 || 周 || 16年 || 前573年—前558年 ||厉公堂侄|-| 29||[[晋平公|晋平公]] || 平公 || 彪 || 26年 || 前557年—前532年 ||悼公之子|-| 30||[[晋昭公|晋昭公]] || 昭公 || 夷 || 06年 || 前531年—前526年 ||平公之子|-| 31||[[晋顷公]] || 顷公 || 弃疾 || 14年 || 前525年—前512年 ||昭公之子|- | 32||[[晋定公|晋定公]] || 定公 || 午 || 37年 || 前511年—前475年 ||顷公之子|-| 33||[[晋出公|晋出公]] ||   || 凿 || 23年 || 前474年—前452年 ||定公之子|-| 34||[[晋哀公]] || 哀公、<br />懿公、<br />敬公 || 骄 || 18年 || 前451年—前434年 ||出公堂兄弟|-| 35||[[晋幽公]] || 幽公 || 柳 || 18年 || 前433年—前416年 ||哀公之子|-| 36||[[晋烈公]] || 烈公 || 止 || 27年 || 前415年—前389年 ||幽公之子|-| 37||[[晋孝公]] || 孝公、<br />桓公 || 颀 || 20年 || 前388年—前369年 ||烈公之子|-|38||[[晋静公]] || 静公 || 俱酒 || 8年 || 前356年—前349年 || 孝公之子|} == 历代正卿中军将 == 晋国自[[晋文公]]之后,逐渐形成了[[六卿]],即[[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和[[赵氏]]六家。春秋后期,晋国之政由[[六卿]]把持,晋君反要朝于六卿。{|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卿||益号||姓||氏||执政时间||家族关系|-|[[郄縠]]||姬|郄|前633年—前632年||-|[[先轸]]||祁|先、原|前632年—前627年||-|[[先且居]]||祁|先、原|前627年—前622年 |先轸之子|-|[[狐射姑]]||姬|狐 |前622年—前621年|[[狐偃]]之子|-|[[赵盾]]|[[赵宣子]]|嬴|赵 |前621年—前601年|[[赵衰]]之子|-|[[郄缺]]|[[郄缺|郄成子]]|姬|郄|前601年—前597年|郄芮之子|-|[[荀林父]]|[[荀林父|中行桓子]]|姬|荀、中行|前597年—前594年|[[荀息]]之孙|-|[[士会]]|[[士会|范武子]]|祁|士、范|前594年—前592年|[[士蒍]]之孙,[[成伯缺]]之子|-|[[郄克]]|[[郄克|郄献子]]|姬|郄|前592年—前587年 |郄缺之子|-|[[栾书|栾书]]|[[栾书|栾武子]]|姬|栾|前587年—前573年|[[栾枝]]之孙,栾盾之子。晋国公族之一|-|[[韩厥]]|[[韩献子]] |姬|韩|前573年—前566年|[[韩简]]之孙,出自[[曲沃桓叔]]之子[[韩万]]|-|[[荀罃]]|[[荀罃|智武子]]|姬|荀、智|前566年—前560年|[[荀首]]之子,荀林父之侄|-|[[荀偃]]|[[荀偃|中行献子]] |姬|荀、中行|前560年—前554年|荀林父之孙|-|[[士亡]]|[[范宣子]]|祁|范|前554年—前548年|士会之孙|-|[[赵武|赵武]]|[[赵文子]]|嬴|赵|前548年—前541年|赵盾之孙|-|[[韩宣子|韩起]]|[[韩宣子]]|姬|韩|前541年—前514年|韩厥之子|-|[[魏舒]]|[[魏舒|魏献子]]|姬|魏|前514年—前509年|[[魏武子|魏犨]]曾孙,[[魏绛]]之子|-|[[范献子|士鞅]]|[[范献子]]|祁|范|前509年—前501年|士亡之子|-|[[荀跃]]|[[荀跃|智文子]]|姬|智、荀|前501年—前493年|荀罃曾孙。[[荀林父]]之弟[[荀首]]之后。|-|[[赵简子|赵鞅]]|[[赵简子|赵简子]]|嬴|赵|前493年—前475年|赵武之孙|-|[[知襄子|荀瑶]]|[[知襄子|智襄子]]|姬|智、荀|前475年—前453年 |荀跃之孙|} == 相关条目 == * [[侯马盟书]]* [[晋祠]]* [[晋姓]]* [[杨姓]]* [[羊姓]]* [[魏国 (战国)|魏国]]* [[韩国 (战国)|韩国]]* [[赵国]] == 参考资料 ===== 参考文献 ==={{ReflistH}}# [[左丘明]]《[[左传|左传]]》# 《[[国语 (书)|国语]]》# 《[[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 《[[世本八种|世本]]》#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208-03612-8# 李孟存 常金仓 著《晋国史纲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 7-203-00844-4# 任伟 著《西周封国考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7-80190-238-6/K·065# 张荫麟 撰 《中国史纲》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7-5325-2674-7# 《中国历史大辞典》附录二 中国历史纪年表#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赵学清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型系统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320-9758-7# 周振鹤主编 周振鹤、李晓杰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9-05593-1{{ReflistF}} === 参考资料 ==={{ReflistH}}{{Reflist|2}}{{ReflistF}} === 注释 ==={{ReflistH}}<references group="注" /><references group="音" />{{ReflistF}} [[Category:春秋战国|J]][[Category:春秋时期的国家|Jin晋国]][[Category:战国时期国家|Jin晋国]]
14,1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