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冯楠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冯 楠</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8d1262d8528b58e.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343027&sid=6556647 楠 (1917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2006),贵州贵阳人。1917年1月16日生。民盟盟员、九三学社社员。从小受良好教育,读私塾五年,习四书五经。|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冯 折叠 楠''' (1917 - 2006),贵州贵阳人。1917年1月16日生。民盟盟员、九三学社[[社员]]。从小受良好教育,读私塾五年,习四书五经。<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AF%E6%A5%A0/117629 冯楠(教育学家)] , 百度百科 2012-07-25 </ref> 曾任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一至六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第二至七届委员,并任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和教科文[[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委员。兼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贵州省科委委员,贵州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现任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贵州省文光书画研究会会长,黔风诗社社长。 ==早年经历==冯楠,毕业于贵阳志道小学。读贵阳县立中学初中时,师从王梦淹学说文解字,培养了学习中国文史、书法的兴趣,打下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贵阳县中高中部第一期毕业后任贵阳尚节堂小学教师。一年后考入云南大学。不久转入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 1941 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任文史研究室研究员和社会研究部工作员,协助研究室、研究部分别办的《文史》和《社会研究》的 编辑 工作,这两个版面都是当时《贵州日报》的副刊,在这两个副刊上,发表过一些短文。任助教时,编有《高中 本 段 国史》一册,列入贵阳文通书局《复习受验丛书》中出版。 1944 年大夏大学迁赤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未随行,改任豫章中学教员,后任大夏[[中学]]教务主任, 1948 年任永初中学校长。 在大学期间,受中共地下组织及进步教师、学生的影响,得读革命书刊,产生民主进步思想。在大夏中学时,曾帮助进步学生转学,并资助进步学生转移外地。 1949 年 11 月贵州解放时,作为永初中学校长,组织师生制作一面巨型五星红旗,结队到南门外迎接[[解放军]]入城。这面红旗被誉为"贵阳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 工作经历==
1950 年初到 1952 年,先后受任为贵阳女子师范学校教导主任、贵阳师范学校校长、贵阳女子中学校长。
1952 年调贵州省教育厅工作,历任中等教育科副科长、科长,普通教育处副处长。
196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教育厅小组组长、民盟贵州省委员会副秘书长。 1964 年初加入九三学社并奉调至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工作,直到 1989 年。在九三学社省委,任专职秘书长,后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再又专任副主任委员。到任不久就去兴义参加农村工作将近一年。"文化大革命"中,各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参加省统战系统党外人士学习班学习、劳动。 1977 年 10 月贵州省九三学社恢复活动,仍然继续任职。参与恢复遵义九三学社组织活动和新建都匀、安顺、六盘水市九三学社的 [[ 组织 ]] 工作。 1982 年组织召开省九三学社社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和成果展览,同年还与省政协科技工作组 ( 时兼任这个组的副组长 ) 联合组织社内外 14 位专家去遵义市和遵义县进行调查研究和科技咨询服务。 1983 年又联合组成一个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组去瓮安县开展活动。这是九三学社开展智力支边活动的开始。从此以后,智力支边在省各民主党派和省工商联普遍开展起来。这段时期,还组织九三学社与省政协科技工作组联合举办了几次科学 [[ 技术 ]] 讲座。
1974 年底,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国家文物管理局决定,由北京天文台等单位具体组成中国天文史料普查整编工作组,向各省抽调力量,开展工作。贵州省由省科委联系,省政协、省图书馆、省文化局、贵阳师院共抽调 11 个人参加,与师院张祥光被指定为联系人,并参与编著《中国天文史料汇编》的普查整理 [[ 工作 ]] 。先后在省图书馆和师院分别普查全省地方志和新旧《唐书》等文献中的有关天文史资料,记入卡片。 1978 年,随工作组去长沙、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庐山、桂林、福州等地继续普查和整理工作,还与云南天文台的冯永明去成都将《中国天文史料汇编》的资料汇集整理并油印成册,在北京编写其中《人物事略》部分,作为《资料汇编》的第一集,1989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9 年 8 月调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除主持参与组织有关学术活动,组织馆内同仁书画诗词创作,开展对省内学人、港台黔人的联系 [[ 工作 ]] 外,还主编《黔故谈荟》(《新编笔记丛书》中的贵州卷 ) ,《黔故续谈》,《黔风诗词集》;主持校点 ( 民国 ) 《贵州通志》中的《人物志》、《宦迹志》;校订朱五义注释的《王阳明在黔诗文注释》;参与选辑《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
另外,在省政协七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时,主编《贵州省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三十三辑和《贵州中医耆宿录》、《贵州民主党派工商联专集》,以及《抗日战争中的大西南丛书》中的《抗战时期西南的教育事业》一书。
曾创作诗词若干首,发表研究文章若干篇,擅书法,尤长于篆书,曾给 [[ 黄河 ]] 碑林、黄果树碑林、阳明洞碑林、福泉碑林等题字,书法作品曾参加省内外展出。是贵州省书协会员、顾问。并能篆刻,自以为"印长于书",刻有印 300 多方,惜多半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 参考资料 ==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