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光耀

增加 22,8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李光耀''',<small>[[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GCMG]],[[名譽勳位|CH]]</small>({{lang-en|Lee Kuan Yew}},出生姓名「{{lang|en|Harry Lee Kuan Yew}}」;{{bd|1923年|9月16日|2015年|3月23日}})是[[新加坡華人|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ref name=aa />,新加坡李氏[[家族独裁|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利比亞)|伊德里斯一世]])<ref name=di>{{cite news |url =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most-succesful-dictators-2011-6?op=1 |title = The Most Successful Dictators Of The Past Century |publisher= Business Insider |author=Vivian Giang 与 Gus Lubin |date=2011-06-21 |accessdate = 2012-09-07 }}</ref><ref name=gd>{{cite news |language = 简体中文 |url = http://news.qq.com/newspedia/liguangyao.htm?tu_biz=1.114.1.0 |title = 争议李光耀 |publisher = [[腾讯]] }}</ref>。 == 家庭背景 ==李光耀,[[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曾祖父李沐文({{lang|en|Lee Bok Boon}})於1862年從[[广东省|廣東]][[大埔县|大埔]](介於今廣東[[梅州市]]與[[福建省]][[永定縣]]之間山區)移居到[[海峽殖民地]]<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com/time/asia/asia/magazine/1998/980921/lee_kuan_yew.html |title=李光耀於1998年9月21日在面對《時代雜誌》(亞洲專刊)的訪談內容 |date=1998-09-21 |publisher=Times}}</ref>,大埔縣為純客家區域,李光耀祖輩均為客家人。 李光耀生於[[新加坡]]甘榜爪哇路({{lang|en|Kampong Java Road}})92號的一座2層高的[[别墅]]內,是父親李進坤({{lang|en|Lee Chin Koon}})與母親蔡認娘({{lang|en|Chua Jim Neo}})的長子<ref>亦有一说其生於[[馬六甲]]萬里望。</ref>。而其祖父李雲龍({{lang|en|Lee Hoon Leong}})對他施以[[英语]]教育的舉措,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国文化]]強烈影響<ref>[http://www.youtube.com/watch?v=ycolUqLG5m0 RTHK 傑出華人系列——李光耀]</ref>。 李光耀有三弟一妹,其二弟李金耀(英文名:{{lang|en|Dennis}})與李光耀一樣曾於[[剑桥大学]]修讀法律,其後與兄長開設律師行;三弟李天耀(英文名:{{lang|en|Freddy}})曾經為一間股票證券行主席;妹李金滿;四弟李祥耀為一名醫生,曾於劍橋大學修讀醫學。 == 生平 ===== 早年 ===[[File:Gravestone of Lee Hoon Leong, Bukit Brown Cemetery, Singapore - 20110326-02.jpg|thumb|250px|李光耀家族的[[祖墳]]]] 1935年,12岁的李光耀考入當地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初级中学|初中]]部);1940年,18岁的他考入该校的[[高中]]部,但在[[日軍]][[新加坡日占时期|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1942年開始學習中文和日文,成為首屆官方日語考試畢業生後1943-1945年間於[[大日本帝國]][[大本营 (大日本帝国)|大本營]]陸軍參謀部報道部工作<ref>[http://www.dailymail.co.uk/wires/afp/article-3006825/Key-dates-life-Singapores-Lee-Kuan-Yew.html Key dates life Singapore‘s Lee Kuan Yew]</ref>。[[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李光耀在亲友的帮助下凑集学费,并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乘運兵船[[不列颠号]]远赴[[英国]]留学。在留英初期,李光耀就读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伦敦经济学院]],并在学习时受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對[[英国]][[殖民地|殖民统治]]倾向,但却在后期一直以「[[反共主义|反共]]者」著称。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表示,“之所以讨厌[[共产党]]人,根源在于他们采用[[列宁主义]]的方法,不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一年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考获双重一等荣誉学位,名列榜首毕业,随后取得律师资格。1950年,他与以前在莱佛士书院的同学[[柯玉芝]]结婚。 === 踏入政壇 ===1950年,还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西亚半岛|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与一些从英国回来的[[华人]]、当地受华文教育的[[左派]]学生和工会领袖成立[[人民行动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屆选举。这次选举中,李光耀本人顺利当选[[新加坡立法議會|立法议会]]议员,开始与新加坡方面[[马来亚共产党]](“马共”)负责人[[林清祥]]等人合作,为新加坡争取自治地位。 ===總理生涯===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1959年新加坡大选|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与[[马来亚联合邦|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从而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最後还可以铲除在当地日渐壮大的马共势力。 1961年,行動党内以李光耀为首的“反共分子”与“亲共分子”决裂,李光耀逐漸右傾。1963年2月,尚未獨立的新加坡在李光耀帶領下,配合馬來亞、英國殖民政府發起大規模保安行動(即著名的“[[冷藏行动]]”),拘捕及拘留至少133人,包括反對派重量級政客、新聞記者和編輯以及學生,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行動是針對共產主義者,打壓反對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併的聲音。<ref name=gp>{{cite news |language = 繁体中文 |url =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3/24/GJ1503240037.htm |title = 「冷藏行動」嚴打左翼 |publisher = [[文汇报]] |date = 2015-03-24 |accessdate = 2015-03-26}}</ref> 同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東姑阿都拉曼]]政府达成协议,新馬正式合并。合并后的[[马来西亚政治|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动,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马共高层。 新馬合併後,馬來西亞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產生严重的分歧。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政府籍此指责马来西亚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与联邦政府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义」,使[[马来族|馬来人]]在聯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动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聯邦政府高層則對此十分反感,也因随後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驅逐出[[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联邦]],並於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 新加坡獨立后,李光耀積極的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位期間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貪污調查局,並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使得新加坡在三十年内發展成為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廉潔著稱,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自由備受限制。 === 卸任總理後 ===[[File:LLKYReaganOct85.jpg|thumb|250px|李光耀總理夫婦與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zh-cn:罗纳德·里根; zh-tw:隆納·雷根; zh-hk:朗奴·列根;}-]]夫婦在[[白宮]]北門的合影(1985年10月8日)。]]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担任[[内阁资政]](Senior Minister),維持其在政坛的影響力,被指“[[垂帘听政]]”。<ref>{{cite news|url=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3/5991002.html| title=李光耀:富国创奇迹对华显远见 |publisher=[[环球网]] }}</ref> 2004年,他改任“Minister Mentor”(中文仍称内阁资政)。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專制]][[独裁]]的批评不加理会,他认为[[西方世界|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亚洲人民]]。<ref>{{cite speech | title =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the Realities'' (《民主、人權與現實》) | author = 李光耀 | date = 10-11-1992 | location = Create 21 Asahi Forum, 日本東京}}</ref> 2011年5月14日,人民行動黨在大選中,获得建国以来最低得票率,并首次在[[阿裕尼集选区]]败给反对党[[新加坡工人党]] (人民行动党在独立后首次在集选区失利)。李光耀與另一位前总理[[吴作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不會出任新內閣任何職務。<ref>[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514/18/ob3w.html 李光耀與吳作棟不會擔任新內閣任何職務]</ref>他結束長達二十年的資政,連同總理生涯,正式結束在政府內閣長達52年的生涯,亦代表其长子[[李顯龍]]正式接班。 2013年,李光耀出版[[自传]],表示感到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希望早日離開人世。<ref>{{cite news|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22/19050849 | title=李光耀肺炎入ICU 儀器助呼吸 |publisher=[[蘋果日報 (香港)|蘋果日報]] |date=2015年2月22日 }}{{zh-hant}}</ref> === 入院与逝世 ==={{main|李光耀之死}}2015年2月5日,李光耀因重症[[肺炎]]被送至{{Link-en|新加坡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治疗,并启用[[呼吸机]]。[[新加坡总理公署]]21日发表声明说,李被入住[[加護病房|-{zh-hans:重症监护室; zh-hk:深切治療部; zh-tw:加護病房;}-]]进行治疗,当时病情处于稳定状态<ref>{{cite news|title=李光耀患肺炎入院 情况已经稳定 |url=http://news.xinhuanet.com/asia/2015-02/22/c_127510496.htm |publisher=新华网|date=2015年2月22日 |accessdate=2015年2月22日 }}</ref>,在3月6日病情仍没有太大的变化<ref>{{cite news|title=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病情 没有太大变化 |url=http://xin.msn.com/zh-sg/entertainment/celebrity/%e5%bb%ba%e5%9b%bd%e6%80%bb%e7%90%86%e6%9d%8e%e5%85%89%e8%80%80%e7%9a%84%e7%97%85%e6%83%85-%e6%b2%a1%e6%9c%89%e5%a4%aa%e5%a4%a7%e5%8f%98%e5%8c%96/ar-AA9HOeL |publisher=Channel 8 |date=2015年3月13日 |accessdate=2015年3月13日 }}</ref>。3月17日,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出现恶化,医护人员对李光耀使用抗生素,并密切监控其病情<ref>{{cite news|title=新加坡总理府:李光耀病情恶化 感染严重肺疾|url=http://news.163.com/15/0317/14/AKTPNRDG00014JB6.html |publisher=网易|date=2015-03-17 |accessdate=2015年3月17日 }}</ref>。 2015年3月23日凌晨3時18分([[新加坡標準時間]]),李光耀因重症肺炎医治无效逝世,享壽91歲。<ref>{{cite news|author=新加坡总理公署 |title=Passing of Mr Lee Kuan Yew, founding Prime Minister of Singapore |url=http://www.pmo.gov.sg/mediacentre/passing-mr-lee-kuan-yew-founding-prime-minister-singapore |accessdate=2015-03-23 |date=2015-03-2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25032622/http://www.pmo.gov.sg/mediacentre/passing-mr-lee-kuan-yew-founding-prime-minister-singapore |archivedate=2015-03-25 }}</ref><ref name="cn">{{cite news|title=李光耀因病逝世享年91岁 曾染严重肺疾 |ur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3-23/7148671.shtml |publisher=中国新闻网 |date=2015年3月23日 |accessdate=2015年3月23日}}</ref> 2015年3月29日下午14时,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举行国葬。 == 與臺海兩岸的關係 ===== 与中國方面的关系 ===新加坡初獨立之時,李光耀曾對外說了這麼一段話。「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約翰·甘迺迪|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 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与[[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往,双方都放弃了之前的敌对政策([[周恩来]]曾指责李光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ref name=zg>{{cite news |language =简体中文 |author = 商丘羊 |url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3794 |title = 李光耀死后李显龙两大问题 |publisher = 新加坡文献馆 |date = 2015-03-25|accessdate = 2015-03-26}}</ref>)。1976年5月,李光耀應周恩來逝世前的邀請首次訪華,会晤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等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後,他多次訪中國大陸,和[[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領導人會面。 1990年10月16日,李光耀对中華人民共和國进行了中新建交后的第一次访问,这也是他对中国大陆的第5次访问,也是他总理任内最后一次访华。这次访问,李光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进行了会谈,还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1992年,在李光耀和訪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促成下,海峡两岸曾於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汪辜會談]]」,极具象征意义。<ref>{{cite news|title=李光耀訪台26次 曾促「汪辜會談」|url=http://news.wenweipo.com/2015/03/23/IN1503230067.htm|publisher=文匯網|date=2015-03-23}}</ref> 李光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一直十分尊重,两人首次見面在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訪新加坡,並獲李的高規格接待。兩人确实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在经济上皆力主[[市場經濟]]和[[改革开放]],皆留學歐洲,皆喜博覽群籍知識豐富,極具理想抱負遠見,施政手法精明務實,政治鬥爭經驗豐富,有戰爭經驗皆遇過生死關頭,自奉甚儉而正直廉潔,兩人都深具領導魅力等,因而李光耀與邓小平兩人被許多傳媒拿来比较。邓小平虽然称赞过新加坡,但对于这样一个失去民族自尊的人,邓小平心里是不欣赏的。<ref name=zg /> 李曾公开为邓小平主持镇压[[六四事件|六四学生运动]]辯護(虽然在六四事件发生后,新加坡也曾向[[香港]]居民发出过2,000張移民[[签证]]),并認為「此類舉措與人權問題無關,是为维护国家稳定的必要手段」。 1990年10月3日,新加坡共和國宣佈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關係,成為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最晚的亞洲國家之一。此前,李光耀曾多次表示,新加坡將會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東南亞國協]]中最後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會員國。另外,[[苏州工业园区]]也是由李光耀主导建设的。1992年9月,新加坡国务资政李光耀赴江苏考察,最后选择在苏州[[金鸡湖]]边的这片农田上启动了苏州园区的开发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的大会上,李光耀表示,自己当初选址苏州是正确的<ref>{{cite news|title=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青出于蓝|url=http://www.szdushi.com.cn/news/201503/2015126974.shtml|publisher=城市商报(苏州)|date=2015-03-18 |accessdate=2015年3月18日 }}</ref>。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訪問新加坡並與國務資政李光耀會談,兩人促成後來兩岸歷史性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ref>{{cite news|title=李光耀促成两岸历史性会谈|url=http://msn.huanqiu.com/taiwan/article/2015-03/5965571_2.html|publisher=环球网|date=2015-03-20}}</ref> 据统计,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曾经12次称李光耀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在更早以前,曾经94次称李光耀为“傀儡”(“帝国主义者的傀儡”、“新加坡李光耀傀儡政权”、“[[東姑阿都拉曼|拉赫曼]]—李光耀傀儡集团”等是最常见的搭配形式),是“老朋友”称呼的近8倍。<ref>{{cite news|title=李光耀:12次“老朋友”和94次“傀儡”|url=http://www.chinanfxw.com/news_detail_id_7760.html|publisher=中华时报|date=2015-03-27}}</ref> === 與台灣方面的關係 ===李光耀与[[中華民國]]方面的關係十分密切。1970年代,新加坡和中華民國进行了包括军事在內的多项合作,李本人也多次访问臺灣,与時任總統[[蔣經國]]私交很好。1988年[[李登輝]]上臺後,雙李也交往甚密,1989年3月李登輝就任總統後首次訪問即是新加坡。後來基於對李光耀友誼,李登輝在「[[汪辜會談]]」地點讓原本不是第一選擇的新加坡脫穎而出。<ref>鄒景雯訪問,《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印刻出版,2001年,357頁。</ref>2000年[[陳水扁]]的[[民主進步黨]]政府上任後,李光耀曾两度访问臺北,但与陳水扁关系一般。其他臺灣政治人物方面,包括[[蘇貞昌]]、[[謝長廷]]和[[馬英九]]等,皆與李光耀有所來往,曾分別進行多次私人訪問。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轄下的國家檔案館和出版商共同發表華文叢書「新加坡選擇了李光耀」,內容取自國家檔案局日前出版的英文圖書「李光耀言論集」,並翻譯成中文。在「領袖篇東方」中,李光耀評價總統蔣經國「沉默冷靜、想法務實」,他認為蔣經國從不擺出思想家的模樣,但想法務實,社會知識豐富,善於識人,確保留在身邊都是可靠之士,隨時願坦誠提出己見,哪怕是逆耳忠言。蔣經國在開口前,必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絕不信口開河。1973年李光耀首次訪台北,帶著女兒李瑋玲,李瑋玲能說流利華語,言談舉止也是個華人,因此讓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對李光耀夫婦和李瑋玲有不同的看法,從此確立了新台的獨特關係,此後到1990年,李光耀每年都會訪台1至2次。書中形容蔣經國與李光耀私交甚篤,蔣經國能理解李光耀講的英語,李光耀也能說華語,因此雙方無須通譯,就能建立友好關係。 李光耀來臺出訪[[溪頭]],[[蔣經國]]見其與[[鄉民]]以[[閩南語]]相談甚歡,感到沮喪。在國民黨會議上,與黨政要員們說:「我們一直想要打進[[臺灣人]]的圈子裏邊,臺灣人不習慣、不認同,因為我們不親切。我們就是先天劣勢,連李光耀都能跟臺灣人通話,我們不能。」蔣經國還沮喪的對[[立法委員]][[康寧祥]]說:「國外的[[元首]]訪問臺灣,竟然可直接與臺灣民眾交談,而我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不會講[[臺灣話]],連李光耀與臺灣民眾說甚麼都聽不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說,有一年李光耀來訪,與蔣經國到溪頭,當時李光耀可用閩南語跟臺灣民眾直接溝通,讓蔣經國好羨慕,蔣經國自慚自己身為國家領導人,反而聽不懂臺灣民眾說甚麼,於是才開始學閩南語,到蔣後期,雖仍不太會講,但聽都已經聽得懂。<ref>[http://www.nownews.com/2003/01/23/703-1404370.htm 康寧祥:李光耀用臺語與民眾交談 曾讓蔣經國沮喪]</ref><ref>李筱峰.《受夠馬英九,回想蔣經國》</ref><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50323/579543/%E3%80%90%E6%9B%B4%E6%96%B0%E3%80%91%E5%AE%8B%E6%A5%9A%E7%91%9C%EF%BC%9A%E6%9D%8E%E5%85%89%E8%80%80%E6%9C%83%E8%AC%9B%E5%8F%B0%E8%AA%9E%E3%80%80%E8%AE%93%E8%94%A3%E7%B6%93%E5%9C%8B%E5%A5%BD%E7%BE%A8%E6%85%95 宋楚瑜:李光耀會講台語 讓蔣經國好羨慕]</ref> 李光耀觀察在李登輝出任總統的12年內,公開抒發了一直在臺灣潛伏著的分離主義情緒,但他認為李登輝低估了中國大陸領導人和人民實現統一的意願。書中提到,在李光耀看來,李登輝充滿自信、博學,因為臺灣遭受孤立而無法理解世界領袖為何不能像[[日本]]一樣同情臺灣處境,李登輝視日本的同情和支持對臺灣至為重要。不過,李光耀摸不透李登輝的立場。儘管如此,許多人喜歡比較李光耀與李登輝。兩人年齡相仿,高大身材臉型體型相仿,都喜運動與博覽群籍,都留學西方具名校高學歷,兩人中國祖籍地緊緊相鄰(雖然隔著省界分屬廣東省大埔縣,福建省永定縣),兩人都是客家血統,都是姓李,而且兩者原鄉祖籍村子地理位置非常接近,連兩人的性格脾氣與智力毅力都相似。但文化背景相差甚大,李光耀受英國文化薰陶深,李登輝受日本文化影響深,兩人思維與決策格局最後也出現差異。 李登輝在《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曾提及在1994年時,臺灣曾有構想由兩岸及新加坡合資成立船務公司,專門經營兩岸之間的海線運輸,並希望公司在新加坡註冊,以避免兩岸在主權上爭議。然而在9月李光耀訪問臺灣時,除了表達新加坡想當老闆外,更對李登輝鼓吹民族主義,認為[[美國]]人不可靠,臺灣不應該相信美國保護。對此李登輝僅表示臺灣最重要是民主化,前途應由人民決定。雙方呈現分歧,但並未破壞談話氣氛。<ref>鄒景雯訪問,《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印刻出版,2001年,360頁。</ref>然而李光耀之後言論開始轉向,將新加坡生意做不成的原因完全怪罪臺灣,並指責李登輝。李登輝對此懷疑李光耀是受到與[[江泽民]]會面時受其影響。<ref>鄒景雯訪問,《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2001年,361頁。</ref>陳水扁總統上臺後,一位美國共和黨重要人士在李光耀訪問前曾到臺灣私下會見李登輝、陳水扁,即向台灣當局暗示千萬不要找李光耀當中间人,該人士更直陳「與其找李光耀,還不如找[[大韩民国|-{zh-cn:韩国; zh-sg:韩国; zh-hk:南韓; zh-tw:南韓; zh-mo:南韓;}-]]的[[金大中]]」,表明美國對李光耀在亞太地區功能的觀點。<ref>{{cite book|author=鄒景雯 訪問|title=《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location=台北|publisher=印刻出版|year=2001年|pages=362-363頁|language=zh-tw}}</ref>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