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奥登
,無編輯摘要
1907年2月21日,奥登出生在英格兰中北部临海的约克郡,在面积仅有13万平方公里的英格兰(共有44个郡),它也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可是,出生在这个郡的文化名人却不少,包括写出了《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小说家勃朗特姐妹,大雕塑家亨利·摩尔,大批评家威廉·燕卜逊。此外,还有著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他是所有航海家中最有学问的,曾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笛福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逊也出身于约克郡的一个中产阶级,而继奥登之后执英国诗坛牛耳的特德·休斯则来自约克郡一个山谷小村。
奥登来自冰岛的一个医生世家,这恐怕是他终生对疾病和治疗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后,奥登主要靠在中学教书维持生计,同时为电影公司工作,这使他有机会写作歌词和解说词。1930年,奥登在艾略特(此前他在替一家出版社审稿时拒绝了奥登的诗集)编辑的诗刊《标准》上开始发表诗作,他也成为英国"三十年代诗人"中的领军人物,这个时期的作品质量不均,有不少晦涩难懂之处,成名的作品有《双方付钱》和《诗集》(1930年)、《雄辩家》(1932年)等,内容广泛,材料选自冰岛和英国古诗,英国公学故事,卡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选集及其他心理学家,以及学生幽默,可以说成五光十色的大杂烩。同时出道的还有路易斯·麦克尼斯、刘易斯、斯彭德等牛津才子。三十年代也是奥登的戏剧年代,这方面他力图向艾略特看齐,和他的诗歌一样,奥登的戏剧也表现出对当代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浓厚兴趣。
他的第一部《诗集》(1930)给英国诗带来了新内容、新方向、新技巧。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这些新诗在政治上是左倾的,反映了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同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他又分析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心理和道德问题。他用现代工业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供的形象,以堂皇的和不雅的字眼并列,用现代口语的节奏,创造了新风格和新意境。《雄辩家》(1932)是一部交替用诗与散文写的政治讽刺作品,也是他在诗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进行长期实验的开始。
奥登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左翼政治观点, 写了很多讽刺中产阶级价值观和批评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杰出诗作。主要作品有《看吧,陌生人》(1936,1937年在美国出版时改名为《在这座岛上》),《死之舞》(音乐宣传剧)以及衣修伍德合作的三部诗剧《皮下之狗》,《攀登F6》,《在边界上》。不过,他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个人--特别是艺术家。早期作品,如《纪念叶芝》(In Memory of W. B. Yeats)和《摇篮曲》(Lullaby),文笔简洁、令人感动。 1935年为了帮助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女儿获得英国护照,他和她登记结婚,逃离纳粹德国,据说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成婚之日"。他们随后离婚。
说到奥登的战争诗,我们还必须提到他的十四行组诗《战地行纪》(Journey to a War)。从西班牙回来的第二年,即1938年,奥登便与伦敦预科学校时代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一同前往中国。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本书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冯玉祥等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本书就是后来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此书出版时间正逢欧战爆发前夕,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1939年是奥登写作生涯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和衣修伍德携手去了美国,这一行动受到包括他的仰慕者在内的许多同胞的指责,因为他是以战争诗歌、谴责法西斯主义闻名的,却在英国反法西斯战争前夕离去。奥登本人早已厌倦并急于甩掉"左翼诗人"这顶帽子,但他内心未必能够心安理得,这或许是他不久便皈依宗教的一个动因。在生活上,奥登也发生了变故,先是遇到了年轻的美国诗人切斯特·卡尔曼,接着母亲去世。卡尔曼比奥登小14岁,他俩在纽约共同生活了20多年,并一起为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多部歌剧撰写脚本(衣修伍德则在加州与年轻的美国画家大卫·霍克内共谱恋曲)。
在皈依基督教的同时,奥登也成为克尔恺郭尔式的存在主义信徒。结果是写出了一系列长诗,其中《双重人》是一首散漫的哲理诗,探究了人类的境况,并给予基督教的回答。《暂时》(1945)是一首圣诞颂歌,表现了教徒和人文主义者的心理及所处的窘况。《海之镜》(1944)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评论,其技巧之娴熟、理性的光芒无处不在,展示了奥登式的机智和才华。奥登的长诗《焦虑的时代》(The Age of Anxiety,1947)1948年获得普利策奖,讲述的是四个人在酒吧中探讨人生、孤独和希望,并且还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诗的标题成为战后的流行语。
[[File:威斯坦·休·奥登14.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226344dd36e5200.jpg 1972][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52d834e30460bf55.jpg 1973][https://baike.baidu.com/pic/%E5%A5%A5%E7%99%BB/15417021/0/b7fd5266d0160924e8cd0278d20735fae7cd34ec?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最后辉煌 :1948-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奥登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最后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作有《阿基琉斯的盾牌》(1955)、《向克莱奥女神致敬》(1960)、《在屋内》(1965)与《无墙的城市》(1969)。其中《阿基里斯之盾》(1955)被认为是奥登战后最为感人的诗集,获国家图书奖。1967年,获国家文学奖。除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奥登还写过诗歌戏剧、短文和歌剧剧本,编辑过大量的诗集。可惜这些作品大多没被翻译成汉语。1956-61年,任牛津大学教授,负责教授诗歌。
[[File:威斯坦·休·奥登12.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efab82a36238658.jpg 奥登之墓][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52d834e30460bf55.jpg 1973][https://baike.baidu.com/pic/%E5%A5%A5%E7%99%BB/15417021/0/b7fd5266d0160924e8cd0278d20735fae7cd34ec?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ref>{{cite news|url=https://cul.qq.com/a/20160204/045092.htm|title=奥登}}腾讯网</ref>
==生前作品==
*其他--《[[奥登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集:1927–1939年]]》(The English Auden: Poems, Essays and Dramatic Writings 1927–1939,1978)
<ref>{{cite news|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c3b70102erlk.html|title=奥登,20世纪最复杂的诗人_}}新浪博客</ref>
==竞争大奖==
1965年,奥登和 保罗·萨特、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一起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一轮。与两位竞争者相比, 奥登是那个世纪文学形式的创造者, 他的散文写作也证实了自己非凡的敏锐和创新精神。奥登的不利因素是他在战后加入了美国籍, 而加利福尼亚出生的小说家斯坦倍克两年前刚刚获奖。果然最后一刻, 奥登因为"创作高峰期早已经过去"被排斥掉了。瑞典文学院也因此遭遇到尴尬,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另一个--萨特获奖后拒绝了,肖洛霍夫次年也登上了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 奥登却从此失之交臂。
==对比评价==
奥登和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英语诗歌的两位巨人,可以说是大西洋两岸最负盛名的英语诗人。两人都是大学里的才子,除了写诗还都是文章高手,都出自故国的最高学府,艾略特就读于哈佛大学,奥登则毕业于牛津大学。有意思的是,奥登最初主修的是生物学,而艾略特一直主攻哲学。同样有趣的是,艾略特出生在美国,26岁移居伦敦,并加入了英国籍;奥登出生在英国,32岁移居纽约,并加入了美国籍。还有一个对诗人来说并不常见的事实是,艾略特在英国皈依了天主教,而奥登则在美国皈依了新教。<ref>[https://baike.so.com/doc/4501263-4710766.html 奥登]360搜索</ref>
==文献参考==
{{Reflist}}
[[Category:英美诗人 编剧 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