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24
次編輯
變更
徐唯辛
,無編輯摘要
徐唯辛是最早反映“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艺术家之一,“农民工”这一中国社会中的典型人群在城市生活中生活在底层,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付出巨大,而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他们收入少,也不受人尊重,生活也很难得到保障。徐唯辛敏锐的觉察到农民工这一特殊族群的处境,开始以农民工为题材进行创作。他对于农民工生活的描绘,并非带着怜悯同情的态度,更侧重肯定他们的自尊、尊严,表现他们内心的力量与坚持,以平等的姿态对农民工们的形象进行描绘,保持了他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和对人物的正面描绘。[[邵大箴]]曾这样评价徐唯辛,“徐唯辛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写实油画家,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而徐唯辛也主张用理性的精神来描绘社会现象,以“表现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
已持续创作数年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是徐唯辛又一重要系列作品,该系列肖像已绘制100多幅,每幅2.5米×2米,均为黑白油画肖像,既有“文革”中的政治人物,也有文化名人,还有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这些作品结合肖像简历及其文本,呈现了“文革”期间的芸芸众生形象。无论是在展厅或是工作室,这些尺寸巨大的肖像群都给人一种严肃、庄重之感,而徐唯辛所采取的黑白处理、去类型化的描绘方式,也使这些作品有一种当代感。“我想用肖像这个样式来表现‘文革’,‘文革’由很多事件、很多历史阶段组成,但主体是人,每个人的生平经历组合起来就是宏大的10年史。”徐唯辛说,“众生相”不止于绘画本身,如为了交代人物背景,他将人物的简历或附着在肖像边,或抄录在肖像上,丰富了信息量,还能让文字配合画面完成历史意味的传达,使观看的重心由视觉转移到思辨。尽管有人批评他说这个关于“文革”历史的肖像系列作品没有观点,是“混沌的现实主义”,但徐唯辛本人认为,其实作品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历史不能遗忘”,因为这个作品就是针对遗忘而做的。
==学得杂后劲才更大==
谈起近年的创作,徐唯辛说:“我现在的成绩全拜托当年师范系的课程,各专业的交叉学习和对新事物强烈的兴趣成就了我的路线。”徐唯辛曾在一篇名为《工夫在外》的文章中写道:“幸运的是我爱好阅读在先,学习绘画在后。书读得杂,加上地方走得多,就像在头脑里从各个角度以阅历和思考来编织一个睿智悟性的网,到了中年,网逐渐收口成型,技术以外的东西开始起作用,尽管绘画表达的能量有限,但有意无意中,作品逐渐由早期唯美的边疆风情转向了试图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思考。”他建议年轻学子和艺术家做到“有心插柳”,主动学习,开阔眼界,不要单纯以某种技巧“打天下”,因为只有学得杂,口径宽,后期发展的余地才能更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