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祯祥

移除 1,279 位元組, 5 年前
語法化
''' 黄祯祥 编辑 黄祯祥(1910年2 '''({{bd|1910年|2 月10日 —1987年3 ||1987年|3 月25日 |}} ),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出生于 福建厦门 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 。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並担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中文名==生平事蹟==黄祯祥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1910年2月10日  福建 厦门 鼓浪屿 出生日期1910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1987年3月25日 *1934年 毕 病毒 于北平协和医 毕业 ,获医学博士学位。燕京大学、 *1934—1941年 任 协和医 内科助教。主要成就*1941—1942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1942—1943年 任美 纽约哥伦比亚医 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1944—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19471949年任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 院院 士( 长。*1949—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 部委员) 室(先后改为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教授 目录1 人物生平 2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病毒 培养技术 3 乙型脑炎 学研究所) 研究 员、名誉所长。4 *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 病毒 免疫贡献 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5 主要论著 *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
 
人物生平
编辑
1910年2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34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
1941—1942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
1942—1943年 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
1944—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
19471949年任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1949—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
出身良好,学习优异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
留学美国,学成归国
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
黄祯祥正在研究
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 病毒培养技术编辑背景本世纪初,国际上对病 ==
毒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由于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当时检测病毒存在与否,需要通过对动物注射含病毒物,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来判断,显然这种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即它没有自己的酶系统,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养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这两个特性加大了寻找培养病毒新技术的难度。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 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为此苦苦探索了几十年。
发表相关论文
== 乙型脑炎研究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祯祥清楚地知道要开展乙型脑炎的研究,着手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困难是很大的。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者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不主动请缨,他向卫生部领导要求,要从乙型脑炎入手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事业。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证。乙型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乙型脑炎这种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乙型脑炎的病原、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免疫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中国流行的乙型脑炎(当时俗称大脑炎)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所流行的乙型脑炎是不是一种病都未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病毒学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课题。
== 病毒免疫贡献编辑==
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组织培养技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祯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新设想,将是肿瘤治疗研究中有待开发的一块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
主要 == 论著書籍==编辑1  * 黄祯祥,王逸民.北京市流行性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别.中华医学杂志,1951,37(4):280—286.2  * 黄祯祥.北京市流行性脑炎媒介的推论和预防.中华新医学报,1951,2(8):635—638.3  * 黄祯祥,贾秉义,诸福棠等.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Ⅰ.不同代数及不同剂量的人羊膜细胞减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中华医学杂志,1961,47(6):341—345.4  * 黄祯祥,郭可謇,吴洛沂.麻疹病毒的分离.中华医学杂志,1961,47(6):352—354.5  * 曾毅,邓裕美,黄祯祥.影响麻疹病毒血凝素滴度的某些因素探讨.微生物学报,1963,9(3):267—271.6  * 黄祯祥主编.病毒学总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7  * 黄祯祥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  * 黄祯祥主编.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  * 黄祯祥主编.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0  * 曲丽荣,黄祯祥.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用于肿瘤诊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1987,9(4):255—261.11  * 黄祯祥主编.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  * 黄祯样论文选集.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编辑出版.1990.  ==參考來源=={{reflist}}  [[Category: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Category:燕京大学校友]][[Category:厦门人]][[Category:黄姓]]
2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