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羌族羊皮鼓

增加 1,53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羌族羊皮鼓 </big> '''|-|<center><img src=https://sc.cnr.cn/2012scfw/touban/2012jiaodiantu/201311/W020131101377044426716.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BE%8C%E6%97%8F%E7%BE%8A%E7%9A%AE%E9%BC%93&step_word=&hs=0&pn=0&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117908274%2C3754881383&os=2923143176%2C1323583704&simid=3468920935%2C167559226&adpicid=0&lpn=0&ln=974&fr=&fmq=167271071330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sc.cnr.cn%2F2012scfw%2Ftouban%2F2012jiaodiantu%2F201311%2FW020131101377044426716.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fv_z%26e3Bvg6_z%26e3BvgAzdH3Fda8dfvuoAzdH3Fp57kwgAzdH3Fda8d3tw51twgp7AzdH3Fda8n88AzdH3Fpda8n88a8_c89aa99bl_z%26e3Bf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NiwxLDQ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Filestyle="background:#FF2400" align= center|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中文名称;羌族羊皮鼓
| align= light|地理标志;嘉陵江上游 性质;乐器类
所属民族;羌族
|}
羌族羊皮鼓是羌族宗教仪式打击乐器,又名“ [[ 羌铃鼓 ]] ”,羌语称“切欧兀”、“切热别日木”。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形鼓面的铃鼓,直径大约30—40厘米。鼓边宽约15厘米,鼓柄置于正中,抓柄的长度与鼓面的直径相同,左手从背面握柄。另一种是扇子形状的铃鼓,鼓框和鼓柄为铁制,抓柄端有一装饰环圈,圈内串以数个铜钱。两种形制鼓面均蒙羊皮,各鼓音高低不一,鼓锤为竹制,敲击的一端略微呈弓形。<ref>[ https://www.sohu.com/a/292904166_677078 中华名片· 感受非遗 | 羌年——一张羊皮鼓的记忆], 搜狐 , 2019-02-01</ref>
==传统介绍==
“羊皮鼓”
主要流传在 [[ 嘉陵江上游 ]] [[ 略阳县 ]] ,是五十年代初由艺人 [[ 马云秀 ]] [[ 童连生 ]] 首先演出的双人鼓舞。其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风格、节奏、动律仍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两位老艺人(小时从艺端公)规范了羊皮鼓的舞蹈语汇,删除了祭祀内容,使之成为娱乐性的表演节目。
羊皮鼓舞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嘭”击鼓声和“嚓、嚓”摇环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另外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
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亦有老艺人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目前,搜集到的曲谱有十多首,如[立五门]、[甲子]、[十大古人]、[学家子]、[还喜神]、[舞坛]、[猴子反天朝]、[四点红]、[十二花]等。其唱词多取材于道家俚语、历史故事、男女爱情和当地风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立五门]、[甲子]、[学家子]等唱腔里,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内容。
羊皮鼓突出鼓的表演,它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如“ [[ 禳星辰 ]] ”动作,就是在鼓点、唱腔、动作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在表演中,不仅给舞蹈提供了节奏,丰富了气氛,而且鼓点的击打更形成和衍化出许多独特的舞蹈语汇。当老艺人舞至兴奋时,常常搬出一条长木凳,摆在场地中心,艺人们围着长凳表演“ [[ 躺凳 ]] ”、“ [[ 跳凳 ]] ”、“ [[ 踩凳 ]] ”、“ [[ 跨凳 ]] ”等具有杂耍式的技巧。目前已搜集到的基本动作有“ [[ 禳鼓 ]] ”、“ [[ 揉麻窝子 ]] ”、“ [[ 单腿跳 ]] ”、“ [[ 凤凰三点头 ]] ”、“ [[ 线筢子 ]] ”、“ [[ 禳星辰 ]] ”、“ [[ 勾腿跳 ]] ”以及和木凳结合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其中,“禳鼓”是整个舞蹈的连接动作,它和“揉麻窝子”、“禳星辰”奠定了羊皮鼓舞的基本风格和动律。更加突出了脚的“走、跳”,胯的“扭、摆”和手中鼓的“推、摇”变化。 羊皮鼓舞的演员大都穿当地山民常穿的大襟长布衫,外套坎肩,系腰带,扎头帕,穿麻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由 [[ 童连生 ]] [[ 马云秀 ]] 两位老艺人合演的羊皮鼓,多次参加省、地、县的各级民间艺术调演并获奖,使其至今活跃在民间。位于 [[ 四川 ]] 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
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
据说,很早以前,羌族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当时已十分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各种经文和有关人间衣食住行的所有学问,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记录并保存在一卷卷桦树皮上,准备传给羌族的后代。这一年的春天,祖师爷生怕这些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竟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统统嚼吃饱餐后逃遁而去。等祖师爷午后来收取经卷时,发现所有经卷竟全部丢失而大惊失色,四处寻觅也不得踪影而急得拍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它曾看见一只山羊吃掉经卷的经过。从此后,祖师爷便下决心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不管花费多大心血也要寻找到这只罪恶的山羊。后来,经历了千辛万苦在金丝猴的引路和协助下,终于找到了这只罪恶的山羊。祖师爷为了惩罚这只山羊,把宰杀后的山羊皮制成了祭神用的单鼓“日卜”,使它永世遭受羌族后代的鞭笞。从此以后,每当祖师爷敲打单鼓时,眼前就会出现写在桦树皮上的经文字句。为了使这些宝贵的经文永远不会再度丢失,祖师爷背下所有的经文,并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授给后代巫师,而再不使用文字,因此羌族至今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而没有了文字。同时,为了感谢金丝猴引路找寻到山羊,使羌族后代通过古老经文而倍受五大天神保佑的功德,便在金丝猴死后将它的头部和皮制成了帽子,装饰上可以驱邪镇魔的小铜镜、海螺等法器,作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崇拜之物。
以后每当祭祖时,大巫师必须头戴 [[ 金丝猴 ]] 头帽,其位置安排在紧跟“克里米娃子”神杖之后,以此来表示人们对金丝猴的崇敬,并通过它来为巫师引路与神灵相通。而且,巫师们所表演的舞蹈,正是讲述了“在金丝猴帮助下如何寻找到罪恶山羊”的故事。
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师们作法时的“专利”。除祭祖时巫师敲打羊皮鼓、跳“金丝猴寻找罪恶山羊”舞蹈外,再要领略“羊皮鼓舞”的风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县木卡乡的《[[布拉兹]]》所莫属了。
闻名方圆百里的木卡乡羊皮鼓舞《[[布拉兹]]》,也属于“巫舞”之列,必须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经文和所有法式技能,具备一定医药、星象知识,能主持传统的祭祀仪式的巫师才能表演。这类巫师被当地羌民称作“释比”。
羌寨各家如要“ [[ 请愿 ]] ”、“ [[ 还愿 ]] ”或驱鬼逐疫,就要聘请“释比”来跳羊皮鼓舞《[[布拉兹]]》。巫师的人数和规模,根据各家经济能力而定。“释比”所作的各种法事中,“羊皮抓鼓”是不可缺少的法器,同时也是“释比”跳《[[布拉兹]]》时唯一的伴奏乐器。理县木卡乡最著名的两位“ [[ 释比 ]] ”不但是一对兄弟,而且所合跳的《[[布拉兹]]》,舞姿之优美、风韵之潇洒,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
只见,两位身着湖蓝色右襟长袍,腰系白色麻制百褶裙,头缠白色包头的“ [[ 释比 ]] ”,在手击羊皮抓鼓的咚咚作响下轻盈起舞。整个舞蹈过程中,他们神情专注如入无人之境,舞姿轻盈飘逸、刚健沉稳。二人齐舞时,张驰有序,如行云流水;对舞中,婀娜多姿,似彩蝶双飞。全部舞蹈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连续表演“ [[ 持鼓绕头 ]] ”、“ [[ 屈腿左右旋转 ]] ”、“ [[ 旋摆髋部 ]] ”等复杂而多变的动作。他们干净利落的动作随羊皮鼓节奏的加快而丝毫不乱分寸。舞姿的和谐完美、一招一式的准确到位与贯穿其中古朴、无华与内在的神韵,不能不令人们对他们功底的深厚发出赞叹,这是任何专业舞人所难以达到和所能体现的。
==创作==
他创作的羌族羊皮鼓相关画作中描述的是:按照羌族传统,画面中羌族小伙儿一首抓羊皮鼓、另一只手握鼓槌,两两相对,八人围成一圈,打起羊皮鼓,跳起欢快的舞步。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小伙儿们边击边舞,表现出了羌人对神明的崇拜与祭拜的正式宗教仪式的场面。
画风朴拙而不失灵动,兼具厚重的羌族文化和现代装饰感。羊皮鼓是羌族宗教仪式打击乐器,又名“ [[ 羌铃鼓 ]] ”,羌语称“切欧兀”、“切热别日木”。羊皮鼓用于羌寨各家在想要“请愿”、“还愿”或驱鬼逐疫时,聘请“ [[ 释比 ]] ”来跳的羊皮鼓舞。舞蹈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羊皮鼓突出鼓的表演,它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就是在鼓点、唱腔、动作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在表演中,给舞蹈提供了节奏,丰富了气氛。羌族的羊皮鼓,不仅可以使人民认识羌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信仰,而且可以生动地将羌族文化传承下去,体现出羌人团结和睦、热爱生活以及对神明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是重要的羌族文化传承的基石。
== 活动图册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o0503btqq3k|480|270|qq}}<center>羊皮鼓舞——羌山鼓韵</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