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彝族撮泰吉

增加 792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彝族撮泰吉</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cb67dca526535be7.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930256&sid=204212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称;彝族撮泰吉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 align= light|遗产编号;Ⅳ-85
申报地区;贵州省威宁县
|}
'''彝族撮泰吉'''(彝文译音,意为“变人戏”,又名“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通译为“ [[ 变人戏 ]] ”或“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人类变化的戏”。其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总体演出 [[ 风格懑憨 ]] [[ 稚拙 ]] [[ 怪诞 ]] [[ 夸张 ]]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彝族撮泰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85。<ref>[ https://www.sohu.com/a/168103084_660944 彝族“撮泰吉”的前世今生], 搜狐 , 2017-08-29 </ref>
==历史渊源==
关于“撮泰吉”产生的年代,因史料缺乏,现已难以稽考。
从戏的内容分析,可能孕育于汉时期,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到清代中叶才基本定型。“ [[ 撮泰吉 ]] ”如今只流传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
千百年来,“撮泰吉”默默无闻地在贵州西部的深山野林中自生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了浓厚的原始艺术的本色。
“撮泰吉”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 [[ 驱邪崇 ]] [[ 迎吉祥 ]] [[ 祈丰收 ]] 。演出多在夜晚进行,地点选择在村旁山间的一块平地上。若遇天灾人祸,年成不好,则隔几年才举行一次。
==演出过程==
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其中第四部分在正月十五那天才演:
第一部分:祭祀。阿布摩带领 [[ 阿达姆 ]] [[ 麻洪摩 ]] [[ 嘿布 ]] ,拄着木棍从森林中艰难地走出。他们用包头布把头缠成尖锥形,全身穿黑衣黑裤,用白布条将胸、背、腰、腿缠紧,以象征裸体;迈着罗圈腿踉跄行走,以表示远古人类还不能直立;一面;中击声带,发出猿猴般的叫声。来到旷地上,“撮泰”老人放下手中木棍,面对西方(传说彝族是从西方迁入威宁的),向天地、祖先和四方神灵祈祷。
第二部分:耕作。这是全戏的核心部分,主要反映彝族先民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前半段通过惹戛阿布与阿布摩的对话,叙述古时裸戛村连年灾荒,阿布摩等背着粮种,从沟凑发(在云南境内)动身,沿途经过很多地方,最后来到裸戛村,教当地百姓开荒种地,以度灾年。
接着,阿布摩等以舞蹈动作再现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中 [[ 买牛 ]] 、犁地、 [[ 耙土 ]] 、撒灰、 [[ 播种 ]] 、收割、 [[ 打场 ]] 的劳动过程。劳动间歇,穿插着吸烟、交媾、喂奶等动作。后半段描写粮食喜获丰收,“撮泰”老人把大小仓库都装满了,惹戛阿布将酒洒在地上,向天地、神灵和粮食祈祷。
第三部分:喜庆。舞狮人挥棍 [[ 逗弄狮子 ]] ,在场上翩翩起舞,祝贺粮食丰收。据当地彝民介绍,这一部分内容原来没有,是近代才加入的。
第四部分:扫寨。即扫火星,彝语叫“米夺秋”。正月十五演出接近尾声,惹戛阿布带领“撮泰”老人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都要在火塘边念一段吉利的祝词,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从草房四角扯一把草。然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蛋埋入土中,并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叫道:“火星走了!火星走了!”隔一些日子,由“撮泰”老人取出埋下的蛋,视其好坏判断当年的收成和祸福。
==面具==
“撮泰吉”面具用 [[ 杜鹃 ]] [[ 漆树 ]] 等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先用斧头将一尺左右长的圆木砍成毛胚,然后粗略地刻出五官即成。面相不分男、女、老、少,惟以有须无须来区别性别和年龄。
色彩单一,不用油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烟随便涂咸黑色,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在脸上、额上画出道道白线。
==演出环境==
演出都是在夜间山野朦胧、神秘幽深、惊险恐怖的气氛下进行,火把、灯笼闪亮发光,交相辉映,戴着面具的演员个个威武雄壮,模拟前人劳动生活的形状。目睹此景,让人感到置身于老祖先生活的境地,精神亢奋,内心激动,好像祖先就在身旁,什么 [[ 鬼邪 ]] [[ 灾害 ]] 都会躲得远远的,不敢再来,来年将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代表剧目==
彝族撮泰吉的代表剧目有《[[变人戏]]》、《[[扫火星]]》、《[[耕耘舞蹈]]》等。
“撮泰吉”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在交通文化都不发达的年代,他们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又能传承下去,最佳的办法是用歌、舞、戏的形式,即可以口传心记,亦可以寓教于乐。“撮泰吉”正是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古戏,不论从它反映的内涵,还是其表演的形式,都是彝族的独创作品,没有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撮泰吉”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 [[ 人类学 ]] [[ 民族学 ]] [[ 民俗学 ]] ,还是在 [[ 戏剧 ]] [[ 舞蹈 ]] 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传承人物==
[[ 文道华 ]] ,男,彝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
[[ 罗晓云 ]] ,男,彝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87年由 [[ 杨金忠 ]] (苗)、 [[ 罗德显 ]] (彝)、 [[ 罗德艳 ]] (彝)等人组成的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彝文、国际音标、汉文对照的调查记录本。后由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的王子尧(彝)、庹修明、柯琳等学者参加了撮泰吉记录本的审定,形成了完整的撮泰吉记录本。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彝族撮泰吉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7年2月12日,贵州省毕节乌蒙演艺集团表演的彝族古剧《[[撮泰吉]]》登上 [[ 法国 ]] 尼斯国家剧院的舞台。
2018年9月3日至4日,毕节市乌蒙演艺集团精心打造的彝族古剧《[[撮泰吉]]》,在 [[ 陕西 ]] 渭南大剧院上演。
==荣誉表彰==
2014年,戏剧导演 [[ 黄湘 ]] 将《[[撮泰吉]]》搬上舞台,被文化部评为金奖剧目。
2017年2月,毕节彝族古剧《[[撮泰吉]]》赴法文化交流团是中国唯一一个被邀请参加尼斯狂欢节的文化交流团队。
==文化轶事==
相传:古时有一个猪年的六月初二下大霜,粮食颗粒无收,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有一天在沟凑发这个地方,来了四个“撮泰”老人,他们背着粮袋来解救这里的人。他们的模样不像人,像 [[ 野兽 ]] [[ 猴子脸 ]] [[ 鼠牙]],他们吃野果、穿树叶、喝露水,走过些山寨,最后来到裸戛院子落户,开荒种地,繁衍后代,除了带来谷种,年年主收,还给全村扫除病邪恶,后来,人们遇到天灾人祸,年景不佳时,便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化妆扮演“撮衬姐”。
== 后来,人们遇到天灾人祸,年景不佳时,便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g0319il2rr7|480|270|qq}}<center>中国彝族网:中华戏曲活 妆扮演“ 石彝族古剧《 衬姐”。泰吉》剧场版</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