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磁头

移除 2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磁头XXX'''<br><img src="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206/109db01f67894dc79a221b32922547ef.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449063502_35514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磁头'''指的是通过磁性原理读取磁性介质上数据的部件。常见的磁头包括硬盘磁头,磁带录音机磁头等。 硬盘磁头,是硬盘读取数据的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硬盘盘片上的磁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向外传输,而它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会随着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写盘片上的数据,磁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盘片的存储密度。比较常用的是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
==磁头==
硬盘的磁头是用线圈缠绕在磁芯上制成的,最初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通过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的幅度。对于大多数计算机来说,在与硬盘交换数据的过程中,读操作远远快于写操作,而且读/写是两种不同特性的操作,这样就促使硬盘厂商开发一种读/写分离磁头。
在1990年至1995年间,硬盘采用TFI读/写技术。TFI磁头实际上是绕线的[[磁芯]]。盘片在绕线的磁芯下通过时会在磁头上产生感应电压。TFI读磁头之所以会达到它的能力极限,是因为在提高磁灵敏度的同时,它的写能力却减弱了。
===各向异性磁阻(AMR)磁头===
在1991年,IBM提出了它基于[[磁阻]](MR)技术的读磁头技术――各项异性磁,磁头在和旋转的碟片相接触过程中,通过感应碟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在硬盘中,碟片的[[单碟容量 ]] 和磁头技术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90年代中期,[[希捷]]公司推出了使用AMR磁头的硬盘。AMR磁头使用TFI磁头来完成写操作,但用薄条的[[磁性材料]]来作为读元件。在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薄条的电阻会随磁场而变化,进而产生很强的信号。硬盘译解由于磁场极性变化而引起的薄条电阻变化,提高了读灵敏度。AMR磁头进一步提高了面密度,而且减少了元器件数量。由于AMR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的限度,AMR技术最大可以支持3.3GB/平方英寸的记录密度,所以AMR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这导致了GMR磁头的研发。
12,6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