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延安壶口斗鼓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延安壶口斗鼓</big>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1a253b465d30ce1d.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574508&sid=26946992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Filestyle="background:#FF2400" align= center|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地位;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
==艺术介绍==
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 [[ 鼓 ]] 、 [[ 锣 ]] 、 [[ 镲 ]] 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 [[ 正击 ]] 、 [[ 轻击 ]] 、 [[ 边击 ]] 、 [[ 邦击 ]] ;镲有 [[ 擦击 ]] 、 [[ 抛 ]] 击、 [[ 闷击 ]] 、 [[ 平击 ]] ;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 [[ 左右开弓 ]] ”、“马步冲击”、“ [[ 穿插对打 ]] ”、“开合斗打”;锣手有“ [[ 反扣前冲 ]] ”、“回扣后弓”;镲手有“ [[ 双人对镲 ]] ”、“大镲高翻”、“ [[ 胸前空翻 ]] ”,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壶口斗鼓的鼓谱有 [[ 乱刮风 ]] 、三条碱、 [[ 四声鼓 ]] 、高桥鼓、 [[ 大秧鼓 ]] 、歇歇鼓、 [[ 跑罗汉 ]] 、常流水等几种。鼓谱通俗,象乱刮风的鼓点口诀为“一二连三四、花花小五六,掸七掸八成一十”。
锣鼓的打法,试举几种:
==特征==
壶口一带的民间有着这样的一种传说“ [[ 锣鼓鼓声 ]] , [[ 上可通灵霄宝殿 ]] , [[ 下可传阎罗王府 ]] ”,因此古时人们用鼓声祈求上苍保佑,也用威阵八方的鼓声来辟邪。“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 [[ 舞蹈 ]] 、 [[ 武术 ]] 、 [[ 打击乐 ]] 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壶口斗鼓具有黄土高原质朴俊美的风情和黄河壶口豪迈奔放的风骨。既有陕北文化的醇厚,又有关中文化的酣美;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晋南威风风锣鼓文化的的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妙结合,它特有的艺术形式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成为陕北鼓林的姣姣者。
陕北鼓多,素有舞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威振海内外,早已家喻户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各领风骚。还有黄陵抬鼓、土基对面锣鼓、富县飞锣等然而,就在延安东南、黄河之滨的宜川县壶口一带,却有一支雄壮威武的锣鼓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它有陕北锣鼓的特征,又有山西威风锣鼓的影子。这就是相传起始于大禹治水的壶口斗鼓。
据《[[宜川县志]]》记载,壶口斗鼓过去称赛锣鼓,惯称“大家俱”。有 [[ 大鼓 ]] 、 [[ 大钗 ]] 、 [[ 大 锣3 锣]]3 件,打起来音响宏远。过去春节庙会、求神祈雨时演出,现在春节、旅行、文娱、集会都敲锣打鼓。过去庙会期,各村锣鼓相遇,互相比赛,壮汉挥动鼓锤、舞起大钗、击起大锣,浑身使劲,汗流浃背,数村相对,互不示弱,有时发生冲突,社头出来调解,此谓之赛鼓。
壶口斗鼓历史悠久,由于只在黄河沿岸流传,多年来濒于失传。在宜川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大禹在凿壶口,劈孟门的时候,在黄河两岸查看水情,途经宜川乡阁楼乡衣锦村时,曾在一周姓人家借宿,周家有个漂亮的女儿,喜欢上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禹,村里人就为他们办了喜事。结婚后才三天,大禹就告别了新娘子又开始了劈山凿石的伟大事业。在多年治水过程中,他曾经三过家门而没有回家。后来,涂山氏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就去壶口看望,可是她看到的是大禹变成了一只大熊在开山,她以为大禹补被熊吃了,就化做了大山躺在壶口瀑布的西岸守望大禹几千年,今人称作秀女峰。村里人们感念大禹的恩德,也为大禹是自己的亲戚而自豪,故而当地人尊称大禹为祖老姑父,就在村里给大禹修了庙,塑了像,按宜川的风俗称为“姑父庙”。也给他的妻子涂山氏修建了一座小庙,称为“姑姑庙”。到了后世,每逢天旱,村里人就把“ [[ 姑父庙 ]] ”和“ [[ 姑姑庙 ]] ”的神像抬到一起。他们两人一见面,黄河龙王就会排云布雨,直到如今还灵验得很。
有一种传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怀抱济世拯物之心,奋力擒拿它。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们纷纷干来,在黄河岸边的龙王辿摆起了鼓阵,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他们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震住黄河的蛟龙,为禹王爷击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中之后,人们擂鼓庆祝胜利。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从此以后,斗鼓就成为壶口民间庆祝成功喜悦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
陕北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由于气候干旱、物产贫瘠,同时也是闭塞落后的地方。因此对于神的崇拜,较之于其他地方更为过之,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而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与神灵有关。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而赛锣鼓就成了生活中最狂欢的活动。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腊月初八是“ [[ 腊八节 ]] ”,人们要吃腊八饭,腊八粥是用红小豆、小麦煮成稀饭再下进面条,做上一大盆,要吃上一周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传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扫窑”,翻出家中的一切家什在太阳晒,打扫出窑上、炕角、地上的灰尘。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晚上要烙出白面饼子,用顶按出圆圈图案,恭恭敬敬的敬献在灶头,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保佑来年衣食不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从这一天开始,妇女们就开始忙敢。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主要价值==
鼓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分析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北方鼓舞,如 [[ 河南开封 ]] “ [[ 盘鼓 ]] ”、 [[ 陕北洛川 ]] “ [[ 蹩鼓 ]] ”及“ [[ 兰州太平鼓 ]] ”等。有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样,灵活纤巧,如 [[ 安徽 ]] “ [[ 凤阳花鼓 ]] ”、 [[ 江苏无锡 ]] “ [[ 渔篮花鼓 ]] ”、 [[ 湖南 ]] “ [[ 地花鼓 ]] ”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区也广为流传,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讲究技艺求精。如 [[ 山西 ]] “ [[ 晋南花鼓 ]] ”、 [[ 陕西 ]] “ [[ 宜川花鼓 ]] ”。
全国的鼓有上千种。陕西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建都的地方。在周的时候,周有一个“大舞”。历史上记载,大舞是歌颂周武王丰功伟绩的,以鼓伴奏,鼓之舞之,所以要说我们中华民族以鼓作舞的舞蹈,应该从周代的大舞算起。其中陕西民间的鼓舞就有50多种。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部分。陕西的鼓舞,大都具有秦汉古韵。由于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黄河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的交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今天陕西民间鼓舞形式中多特色、多种类并存的民间鼓舞文化现象。 而与宜川一河之隔的山西更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从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到小才几寸的手鼓,鼓在 [[ 山西 ]] ,族旺支繁。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锣鼓,又有吹打锣鼓、鼓舞、锣鼓经及庙堂锣鼓。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等。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占老的艺术形式,山西有它相当大的家族,主要有转身鼓和扇 鼓。名气最大的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 综上所论,壶口斗鼓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晋南威风风锣鼓文化的的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妙结合。
2004年正月十五,应 [[ 西安 ]] 航空发动机集团天鼎有限公司的盛情邀请,刚成立的壶口斗鼓艺术团一行60人赴古城西安演出,他们粗犷的舞姿,展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和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古城观众,他们纷纷赞叹,想不到陕北除了安塞腰鼓、宜川胸鼓之外,还有这么雄壮威武的一支。2005年5月壶口斗鼓在延安演出获得了轰动效应。2005年8月,在中国文联举办的《[[黄河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上的演出,更是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国内多家媒体先后十多次进行了报道。从观众的反映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发掘推广壶口斗鼓,对于丰富陕北鼓文化、培育当地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民族的黄河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
==区域地理环境==
壶口乡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然风光独特,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壶口乡风貌独特,物产独有,盛产柿子红枣等农副产品,壶口酥梨更是因其独特名产而著称。境内有壶口瀑布、十里龙槽、孟门山、圪针滩古渡口等著名景点。站在安乐山上,千沟万壑,黄土高原壮观景色尽收眼底,南眺鹿川的莽头山,北望延长的狗头山、东极山西的高祖山,使人心旷神怡,顿生“安乐山上安乐游,安乐山下黄河流,黄河一去不复返,瀑布千载空悠悠”之感。安乐山曾为古战场,如今山上修建起了手机信号塔,一条新修的柏油公路盘旋贯穿全境,将壶口乡与世界边为一体。
壶口美丽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的镜头,有数不清的影视剧在壶口境内取景。著名导演 [[ 陈凯歌 ]] 的《[[边走边唱]]》在壶口乡的圪针滩村拍摄,著名导演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在壶口乡的亨子村拍摄。在壶口瀑布拍摄过的影视更是数不胜数。2004年又被中国拍摄家协会命名为摄影基地。
==濒危状况==
3、添置壶口斗鼓相关器具、表演服装8万元。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p001663uyhe|480|270|qq}}
<center>陕西壶口斗鼓:鼓、锣、镲表演各展精髓</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