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论语·子张

增加 1,515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论语·子张</big>'''|-|<center><img src=https://tukuimg.bdstatic.com/processed/27353e45da9bcca2ace3c7aefd4c0f83.jpeg@s_0,w_800,h_1000,q_80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AE%BA%E8%AF%AD%C2%B7%E5%AD%90%E5%BC%A0&step_word=&hs=0&pn=1&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384364199%2C71402159&os=337335607%2C359683965&simid=3384364199%2C71402159&adpicid=0&lpn=0&ln=1203&fr=&fmq=1671412078251_R&fm=detail&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tukuimg.bdstatic.com%2Fprocessed%2F27353e45da9bcca2ace3c7aefd4c0f83.jpeg%40s_0%2Cw_800%2Ch_1000%2Cq_80&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iw5hwg_z%26e3Biw58dn_z%26e3Bv54AzdH3Fe%3Fet1%3D0lm0d9anc9bcln0la89&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NiwyLDUsNCw4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作品名称;《论语·子张》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 align= light|作品出处;《论语》
文学体裁;语录体
|}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 [[ 内容 ]] 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 [[ 表现 ]] ,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eae074f20767cd00?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每日论语】子张篇第二十四章], 快资讯 , 2019-09-12</ref>
【原文】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 [[ 生命 ]] ,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 [[ 时候 ]] ,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 [[ 朋友 ]] ,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原文】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 [[ 事业 ]] 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原文】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 [[ 记忆 ]] ,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 [[ 工作 ]] ,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原文】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 [[ 斤斤计较 ]]
【原文】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 [[ 根本 ]] 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 [[ 时间 ]] ,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解析三==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 [[ 时候 ]] 。”
【原文】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 [[ 怜悯 ]] 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 [[ 根本 ]] ,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 [[ 比喻 ]] ,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原文】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 [[ 月亮 ]] ,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 [[ 表现 ]] 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评析】
==主要作者==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 [[ 春秋时期 ]] 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h080234vczu|480|270|qq}}
<center>一起学论语</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