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论语·雍也

增加 2,06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论语·雍也</big>'''|-|<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2Fpic%2F2e60aca68d9aff06d2c147efe382cf9970d55121%2F1-810-jpg_6-1080-0-0-1080.jpg&refer=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4002115&t=8a432381c8f52af578dcbf3f59efa315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AE%BA%E8%AF%AD%C2%B7%E9%9B%8D%E4%B9%9F&step_word=&hs=0&pn=2&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669815070%2C408372991&os=527710258%2C664586693&simid=2669815070%2C408372991&adpicid=0&lpn=0&ln=949&fr=&fmq=167141012374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2Fpic%2F2e60aca68d9aff06d2c147efe382cf9970d55121%2F1-810-jpg_6-1080-0-0-1080.jpg%26refer%3D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4002115%26t%3D8a432381c8f52af578dcbf3f59efa315&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4twgujtojg1wg2_z%26e3Bv54AzdH3F15vAzdH3Fdjmawvwmb1lwuuam1dv890jujnbdvull0a1cc8d8&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yLDQsNiwxLDUsMy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作品名称;《雍也》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 align= light|作品出处;《论语》
文学体裁;文言文
|}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 [[ 思想 ]] ,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ff906fc51bc744f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论语雍也篇21], 快资讯 , --2021年4月11日</ref>
==本篇引语==
雍也篇是论语中第六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 [[ 孔子 ]] 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 [[ 培养 ]] “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 [[ 国家 ]]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 [[ 意思 ]]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41岁。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 [[ 教育 ]] 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解析二==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要给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 [[ 齐国 ]] 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评析】
①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
②之:用法同“其”,他的,指 [[ 孔子 ]] 而言。
③宰:家宰,管家。
【注释】
①犁牛: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 [[ 饲养 ]] 的。
②骍(xīnɡ)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 [[ 学生 ]] “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 [[ 国家 ]] 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评析】
季氏想请闵子骞担任自己封邑的长官,但闵子骞牢记着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邦无道则隐”的教导,不愿意出仕。于是告诉来召他的人说宁愿跑到 [[ 齐国 ]] 去也不愿意做官。朱子对闵子骞的做法极为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比取辱”,而闵子骞却能不惊不辱,应付自如。他既没有口出怨言,愤然而去,也没有屈身权贵,自甘其辱,而是在彬彬有礼的辞谢中显示了坚定地决心,这是一种 极高的人生智慧,值得后人 [[ 学习 ]]
==解析三==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 道理 ]] ,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 [[ 回答 ]] 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 [[ 时期 ]] ,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解析四==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军队溃败的 [[ 时候 ]] ,他走在后面掩护全军,将近城门,便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快走的缘故。’”
6-16 【原文】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 [[ 道路 ]] 呢?”
【评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 [[ 思想 ]]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 [[ 灾祸 ]] 。”
【评析】
【评析】
孔子强调了兴趣、爱好对于“学”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态度可以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随着层次推进,好学的程度也在加深,学习的效果也必然会更好。孔子教学注重 [[ 培养 ]] 学生的兴趣,讲求在修德、为学中得到快乐。在这里,他告诉弟子们,如果立志于仁德之道,就应该“乐道”,将追求仁德当做快乐的事。
【原文】
【评析】
虽然求仁之心人人都有,但不同人的智力、悟性是截然不同的,有德有愚,有聪有钝,孔子正确的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提出“因材施教”的 [[ 教育 ]] 原则。他要求根据学生的悟性水平来决定教学内容,这对我国以后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任意显,不可以语上”也告诉我们,对有些智力层次、修养层次比较低的人,深奥的道理是讲不通的。这时就应该考虑其他办法了,而不是在这些人身上浪费口舌。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 [[ 道德 ]] ,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 [[ 思想 ]] 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 [[ 鲁国 ]] 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 [[ 改变 ]] ,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浅见】
此乃子以物喻世。觚,二升之酒器,上圆下方,时或人改之,如此则不能称觚也。是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道不兴,而引子之叹也。世人当各司其职,安守本分,则 [[ 名正言顺 ]] ,天下安矣。此语至极则如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非真不为也,乃为此则不安分矣。要之,当得其大义。
【原文】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 [[ 观点 ]] 是截然相反的了。
【浅见】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 [[ 母亲 ]] 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 [[ 丰富 ]] ,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 [[ 联系 ]] ,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q0015stf3z6|480|270|qq}}
<center>《晋如说儒》《晋如说儒》第十四讲:《论语·雍也篇》</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