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鄭士良

增加 584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鄭士良</big>'''|-|<center><img src=https://wwwi02piccdn.kfzimgsogoucdn.com/sw/kfzimg/3850/035dddf50a3e28d4d9_s.jpg 30a6e4dbb111ad35 width="230300"></center><small>[https://mbookpic.kongfzsogou.com/4660/3060350706/ 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kRmLkElbkTkKIMkrELjboImLkEk74TkKIRmLkEk78TkKILkY%3D%3D_-115092183&query=%E9%84%AD%E5%A3%AB%E8%89%AF%EF%BC%8C%E8%99%9F%E5%BC%BC%E8%87%A3%EF%BC%8C%E5%AE%A2%E5%AE%B6%E4%BA%BA 来自 孔夫子旧书 搜狗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align= light|中文名字:
|}
 
'''鄭士良'''(1863  — 1901),中國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的左右手之一,興中會重要領袖;惠州三洲田起義總指揮。
鄭士良幼時在家鄉讀書,稍長到廣州求學,入讀油欄門德國禮賢會學校——一所由禮賢會和小巴陵會合辦的學校。在基督教教育和基督徒的影響下,他歸信了耶穌基督,並正式受洗加入禮賢會教會。因著基督教信仰的影響,鄭士良原先頭腦中的“反清復明”觀念,逐漸轉化成為“民主革命”的理念;由江湖中人,轉變為一個理性的民主革命者。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img/3850/035dddf50a3e28d4d9_s.jpg width="230"></center><small>[https://mbook.kongfz.com/4660/3060350706/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從禮賢會[[學校]]畢業後,鄭士良繼續追求西學,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博濟醫學堂學醫,和孫中山和陸皓東同學。他與陸皓東原本相識,二人的父親曾同在上海經商。幾經接觸和交談後,鄭士良給孫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孫後來回憶說:“鄭士良號弼臣者,其為人豪俠尚義,廣交游,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同學中無有類之者。予一見奇之,稍與相習,則與之談革命。” 鄭士良亦“不但不視逸仙為瘋子,而且非常注意其言行,認為他是將來有為的人物”。二人彼此引為知己,可以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不久,他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跟隨者,他和孫、陸以及後來認識的陳少白由是形成早期基督徒革命志士群體,也成為後來興中會的領導核心。陸皓東在乙未之役中殉難後,鄭士良和陳少白便成了孫中山的左右手。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