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本草纲目-第一卷 序列

移除 19,44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本草纲目2.jpg|本草纲目|thumb|左|[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525/20120525111910-627398149.jpg 原圖鏈結][https://baike.sogou.com/v53607.htm?pid=baike.box]]]
== 书名由来 ==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 书籍目录 ==
 
《本草纲目》原序
 
进《本草纲目》疏
 
《本草纲目》凡例
序例上
[[银]]、[[自然铜]]、[[铜青]]、[[铅]]、[[铅霜]]、[[粉锡]]、[[铅丹]]、[[密陀僧]]、[[铁]]、[[铁粉]]、[[铁落]]、[[铁精]]、[[白石英]]、[[水银]]、[[水银粉]]、[[粉霜]]、[[银朱]]、[[灵砂]]、[[雄黄]]、[[雌黄]]、[[石膏]]、[[滑石]]、[[不灰木]]、[[五色石脂]]、[[炉甘石]]、[[无名异]]、[[石钟乳]]、[[石脑油]]、[[石炭]]、[[阳起石]]、[[代赭石]]、[[禹余粮]]、[[空青]]、[[曾青]]、[[绿青]]、[[扁青]]、[[石胆]]、[[砒石]]、[[金星石]]、[[礞石]]、[[花乳石]]、[[金牙石]]、[[石燕]]、[[食盐]]、[[卤碱]]、[[凝水石]]、[[玄精石]]、[[朴硝]]([[马牙硝]])、[[玄明粉]]、[[硝石]]、[[石硫磺]]、[[石硫赤]]、[[矾石]]、[[绿矾]]、[[黄矾]]
== 内容简介 ==
 
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之法、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复设草部、菜部、果木等为小纲,并详其主治,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解说。“释名”下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修治”阐述炮制方法;“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主治”包括功效;“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李氏学术见解;“附方”广录以该药为主的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大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等。书中对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药误为一物者,如葳蕤与女萎;一物而误为两药者,如天南星与虎掌;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变鱼等说,亦作了驳斥。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 出版传播 ==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最终病倒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1596年的金陵[[胡成龙]]刻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并与2010年3月入选为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像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竟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其他版本 ==
 
《本草纲目》脱稿于1578年,又经过反复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1580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当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起,至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止,前后历时四年才全部刻完。在原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有能目睹本草纲目的问世。三年后的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全部出版,史称金陵版。目前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根据日本著名医史文献学者[[真柳诚]]教授的研究,该书在世界各地收藏情况如下(括号内为目录中所列):
 
(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本(别42函8号)全帙本。为井口直树所献本。内阁文库所藏这一金陵本,于1992年由大阪Orient出版社影印出版。
 
(2)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本(205-5)全帙本。为[[田泽仲舒]]的旧藏书,后献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3)日本、东洋文库本(11-3-A-c-23)虽是全帙本,但一部分是钞补内容,为岩崎久弥旧藏书。
 
(4)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本(狩8?21595?36)全帙本。中国学者[[狩野亨吉]]的旧藏书。
 
(5)美国、国立国会图书馆本(G141.76/L61.4)[16]全帙本。日本的旧藏书。
 
(6)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本(0953/子21-1578)全帙本,谓思补山房的旧藏书。
 
(7)中国、上海图书馆本(善本480471-90)全帙本。199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出版。根据其藏书印可知,此书曾为解放前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藏书。更早的藏书印模糊不清,只知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之藏书印。
 
(8)日本、京都府立植物园大森记念文库本(38番)阙卷19~21和卷47~49等6卷。为植物学者[[白井光太郎]]的旧藏书。
 
(9)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本(贵593)现仅存卷19~28共10卷。江户本草学者[[小野兰山]]和幕末考证医学者[[伊泽兰轩]]的旧藏书。
 
(10)日本、宫城县图书馆伊达文库本(30196伊?BR>现仅存卷36~38共3卷。经曲直濑养安院、奥田庆安、幕末的考证医学者弘前藩医涩江抽斋、伊达家等辗转所藏,传至于今。除了上述著名的金陵版之外,《本草纲目》还有江西版、湖北版、杭州版、本立堂版等多种,先后在国内翻刻60余次,同时还有一些简编本出现。
 
'''《本草纲目》明、清善本(金陵本书影)'''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很快他的名声即传遍蕲州。当时封藩在蕲州的第三个孙子富顺王[[朱厚焜]],特请他到王府为自己的儿子诊病。此子爱吃灯花、生米、泥土,李时珍根据上述症状,诊其为虫病,于是用杀虫药物治好了这种怪病。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后,大胆施用傕吐、攻下类药物,从死亡边缘救回了世子的性命。由此,李时珍被召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祭祀礼节的官署),并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期间曾治愈许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谢,但都被李时珍拒绝。由此可见,李时珍是一位不重权贵、不务名利、只求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
== 作者简介 ==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 医史文献 ==
 
{| class="wikitable"
|-
| 五十二病方 || 灵枢经 || 素问||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针灸甲乙经
|-
| 脉经 || 肘后备急方 || 刘涓子鬼遗方|| 雷公炮炙论|| 神农本草经集注
|-
| 黄帝内经太素 || 诸病源候论 || 备急千金要方|| 新修本草|| 千金翼方
|-
|本草拾遗 || 食疗本草 || 外台秘要方|| 食医心鉴|| 海药本草
|-
| 太平圣惠方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本草衍义
|-
| 圣济经 || 小儿药证直诀 || 伤寒明理论|| 幼幼新书|| 宣明论方
|-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儒门事亲 || 妇人大全良方||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脾胃论
|-
| 仁斋直指方 || 外科精要 ||洗冤录|| 兰室秘藏|| 秘传眼科龙木论
|-
| 汤液本草 || 瑞竹堂经验方 || 饮膳正要|| 世医得效方|| 十四经发挥
|-
|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 回回药方|| 丹溪心法|| 普济方
|-
| 救荒本草 || 本草品汇精要 || 名医类案|| 古今医统大全|| 医学纲目
|-
| 本草纲目 || 万密斋医学全书 || 赤水玄珠|| 万病回春|| 针灸大成
|-
| 证治准绳 || 寿世保元 || 外科正宗|| 医贯|| 济阴纲目
|-
| 景岳全书 || 类经 || 霉疮秘录|| 温疫论|| 审视瑶函
|-
|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外科证治全生集||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 幼幼集成 || 喉科指掌 ||串雅内编|| 串雅外编|| 徐灵胎医学全书
|-
| 本草纲目拾遗 || 续名医类案 ||竹林寺女科|| 温病条辨|| 疡科心得集
|-
|傅青主女科|| 医林改错 || 验方新编|| 植物名实图考|| 理瀹骈文
|-
| 血症论|| 重楼玉钥 ||新针灸学|| 黄帝|| 神农
|-
| 岐伯 || 医和 || 扁鹊|| 淳于意|| 张仲景
|-
| 华佗|| 王叔和 || 皇甫谧|| 葛洪|| 雷NFDC4
|-
| 陶弘景 || 徐之才 || 巢元方|| 杨上善|| 孙思邈
|-
| 王焘|| 陈藏器 ||鉴真|| 王冰|| 庞安时
|-
| 钱乙|| 唐慎微 || 寇宗奭|| 成无己|| 许叔微
|-
| 刘昉 || 陈言|| 张元素|| 宋慈|| 陈自明
|-
| 李迅 || 刘完素 || 张子和|| 李杲|| 杨士瀛
|-
| 罗天益 || 齐德之 || 危亦林|| 朱震亨|| 忽思慧
|-
| 王好古 || 倪维德 || 滑寿|| 汪机|| 薛己
|-
| 万全|| 高武|| 徐春甫|| 李时珍|| 杨继洲
|-
| 孙一奎|| 方有执 || 龚廷贤|| 王肯堂|| 吴昆
|-
| 陈实功 || 张景岳 || 喻昌|| 吴有性|| 傅仁宇
|-
| 赵献可 || 傅山 || 汪昂|| 张璐|| 叶桂
|-
| 尤在泾 || 薛雪 || 王洪绪|| 吴谦|| 徐大椿
|-
| 赵学敏 || 郑梅涧 || 陈修园|| 吴瑭|| 王清任
|-
| 费伯雄 || 王旭高 || 吴尚先|| 王士雄|| 药王
|-
| 医圣 || 疾医 || 疡医|| 食医|| 太医
|-
| 医博士 || 针博士 || 按摩博士|| 咒禁博士|| 太医署
|-
| 太医局|| 太医院 || 尚药局|| 御药院|| 和剂局
|-
| 惠民局 || 十三科 || 大方脉|| 杂医科|| 小方脉
|-
| 风科 || 产科 || 眼科|| 口齿科|| 咽喉科
|-
|正骨科 || 金疮肿科 || 针灸科|| 祝由科|| 禁科
|-
| 金元四家|| 温病学派 || 砭石|| 刺禁|| 灸禁
|-
| 本草|| 医经 || 诊籍|| 明堂图|| 麻沸散
|-
| 五石散|| 寒食散 || 人痘接种术|| 厘|| 分
|-
| 钱 || 两 || 斤|| 合|| 升
|-
| 寸|| 尺 || 炮炙|| 修事|| NFDC5咀
|-
|炼丹术 || 煮散 || 平旦服|| 七方|| 大方
|-
|小方 || 缓方 || 急方|| 奇方|| 偶方
|-
| 重方 || 十剂 || 宣剂|| 通剂|| 补剂
|-
| 泄剂 || 轻剂 || 重剂|| 滑剂|| 涩剂
|-
| 燥剂 ||湿剂 || 八阵|| 补阵|| 和阵
|-
| 攻阵 || 散阵 || 寒阵|| 热阵|| 固阵
|-
| 因阵|| 八法 || 汗法|| 吐法|| 下法
|-
| 和法|| 温法 || 清法|| 消法|| 补法
|}
== 参考资料 ==
27,8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