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谕中原檄

增加 1,534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谕中原檄</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12b5a5e1f5bf5f62.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B0%95%E4%B8%AD%E5%8E%9F%E6%AA%84&step_word=&hs=0&pn=13&spn=0&di=4194304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934114621%2C1705049568&os=2506790281%2C467717988&simid=3373867548%2C412024589&adpicid=0&lpn=0&ln=70&fr=&fmq=166951222208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pic.rmb.bdstatic.com%2Fbjh%2Fevents%2Fd0702a5ddc58714bc262fe875f1d2e37.jpeg%40h_1280&fromurl=ipprf_z2C%24qAzdH3FAzdH3F4k1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gjofrw2jAzdH3F1wpwAzdH3F1pswg1tg2otfj%3Fgt1%3D1p_cd0nn89lclmd8cma9aa%26f576vjF654%3Di54jrw2j&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Niw0LDUsNywy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谕中原檄</big> ''' light|-
|[[File:|缩略图|居 作品名称;谕 |[ 图链接]]]
|-作品别名;奉天北伐讨元檄文、北伐檄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作者;宋濂(存疑)
|-创作年代;1367年
| align= light|作品出处;《明实录》
文学体裁;檄文
|}
《[['''谕中原檄''']]》是指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檄文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因而在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该檄文以“天命”为中心,同时兼带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为明朝的建立奠定基础。该文的影响亦十分深远,不少汉 [[ 民族主义 ]] 者都对该文推崇有加,其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亦演变为清末革命党的口号。<ref>[ https://bbs.hupu.com/40630631.html 欣赏下《谕中原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 虎扑体育网 , 2021-01-22</ref>
==檄文全文==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 [[ 父子 ]] 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 [[ 中华 ]]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 [[ 中国 ]] 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 [[ 礼义 ]] ,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作品注释==
子烝父妾:儿子与父亲的妾通奸。《[[小尔雅·广义]]》:“上淫曰烝,下淫曰报,旁淫曰通”。这句与上句都说的是蒙古收继婚风俗。
恬不为怪:意为面对种种败坏纲常的乱象,元朝上下习以为常,并不感到 [[ 奇怪 ]] 。恬:安然不惊动貌。
宪台报怨:御史台等监察部门专干挟私报复之事。宪台:指御史台,元朝的监察机关。报怨:报复仇怨。
有司毒虐: [[ 官吏 ]] 刻毒暴虐。有司:意为官吏。设官分职,事各有其专司,古曰有司。
天厌其德:上天讨厌元朝的立国之德。厌,憎恶。德,立国之德,古有五德终始之说。《[[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
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这里也说的是王保保,他在1364年举兵击败孛罗帖木儿,攻入大都,权倾一时,被元顺帝封为河南王。凭陵:恃势凌人。
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指割据关中的四个 [[ 元朝 ]] 军阀: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他们与王保保都是朱元璋北伐的主要进攻对象。
捕妖人:指镇压红巾军。
今十有三年:指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开始崛起,独立创业,到1367年时已经十三年了。
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 [[ 南方 ]] ,尽为我有: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军始平福建,执陈友定;四月大军克广州。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明军克重庆,明升降。文中所说“西抵巴蜀,南控闽越”“奄及南方,尽为我有”等,皆为夸大之词。
深用疚心:因为此事深感愧疚。用:以,疚心:心中愧疚。
《[[谕中原檄]]》的核心观点即朱元璋政权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但其对象并非是整个中华,而是“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换言之即华北汉人。朱元璋政权在此之前从未公然以华夷之辨标榜,在发布《[[谕中原檄]]》前一年所颁布的《[[平伪周榜]]》中,朱元璋政权还痛斥投靠元朝的张士诚对元廷不忠;而在与北伐同时进行的南征中,明军檄文也没有以“恢复中华”相号召。可见《[[谕中原檄]]》中提出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仅是针对中原之民进行的政治宣传。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华北汉人被女真、蒙古等异族统治两百多年(幽燕一带更是处于异族统治四百多年),其华夷观逐渐淡漠,甚至发生颠倒,反而认为南方为蛮夷,因此朱元璋政权才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向华北汉人灌输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意识,以防止华北汉人“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的状况发生。
具体而言,《[[谕中原檄]]》的政治诉求可归纳为三点,即“天命移转”、“文化道统”与“招降劝诱”。首先该文并未否定蒙元的正统地位,甚至赞赏元初“君明臣良”的局面,但后来元室子孙不肖并且“天厌其德”,使天命移转。然后又从种族和 [[ 文化 ]] 两个层面来论述“天命”该由何人承受,从种族来说,“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而且“天运循环,中原气盛”,因此必须是中国人(汉人)为真命天子;从文化来说,通过批判北方的“数雄”即李思齐、王保保等军阀,指责他们不讲纲常道义,“为生民之巨害”,甚至“反就胡虏禽兽之名”,因此只能由以“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为己任的“圣人”——朱元璋来承接“天命”。最后又劝中原之民不要跟着元朝走,号召他们共同响应朱元璋北伐,同时又招抚 [[ 蒙古 ]] 人、色目人,以达到扩大自己阵营、分化孤立元廷的目的。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q0827bpqjli|480|270|qq}}
<center>朱元璋最初创建的国号,不是大明而是这个字,后来被孙中山借用!</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