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增加 12,11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 圖像 = [[File:T0151ec9db527764231阿斯兰·马斯哈多夫1.jpg|缩略图|缩略图|居中|250px|[httphttps://pictimgsa.baikebaidu.soso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6628170238&di=55da052a74a1cb8d551632b808b3a52b&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2.sina.com/p/20140404/20140404193954.cn%2Fdy%2Fw%2F2005-03-169636348409%2F1110308200_DyaGnc.jpg 原圖鏈接][http://news.sina.com.cn/w/2005-03-09/02585303880s.s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51年 | 國籍 =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车臣总统
}}
=== 人物简介 ===
''' 中文名: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马斯哈多夫1951年 地 : 哈萨克斯坦 一个车臣族家庭。
1957 出生日期: 1951 和父母一起回到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
职 业: 车臣总统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1951年生于[[哈萨克斯坦]]一个车臣族家庭。 1957年和父母一起回到[[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 1969年进入军校学习,1992年退伍时军衔为上校。 [[阿斯兰· 马斯哈多 夫1993 夫]] 1993 年12月任车臣武装部队 [[ 总部司令 ]]
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任车臣反政府武装参谋长。
1996年夏,他积极参加在格罗兹尼与俄联邦政府的谈判,并代表车臣反政府武装与时任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俄驻车臣全权代表列别德签署 [[ 《联合政治声明》 ]] [[ 《确定俄车相互关系基础的原则》 ]] 两个协议,促使车臣战争结束,并使车臣反政府武装取得合法地位。俄军撤离车臣后,  === 人生历程 ===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多夫生于1951年9月。和不少车臣人一样,[[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是一个在流放中出生的孩子。 童年,像[[吉普赛]]人一样流浪。  二战后期,苏德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纳粹[[德国]]翻过高加索山脉,包抄[[苏联]]腹地。 车臣分离势力乘机起事,企图依靠德军力量,脱离[[苏联]]控制。[[斯大林]]于1944年宣布撤消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将整个车臣民族集体放逐到[[哈萨克斯坦]]大草原。 直到1957年恢复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允许车臣人重返故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与家人才重回阔别已久的家园。 长大后,他先后毕业于第[[比利斯]]高级炮兵学校和[[列宁格勒加里宁]]军事学院,曾在[[远东]]、[[匈牙利]]和[[波罗的海]]地区服役,从排长干到团长,并获得上校军衔。[[苏联]]解体,[[阿斯兰·马斯哈多夫]]退伍还乡。 1991年10月,杜达耶夫发动政变,夺取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政权,并当选为总统。 次年,车臣与印古什分离,杜达耶夫任车臣总统,并宣布车臣独立。 俄联邦政府于[[1994年12月]]出兵车臣,推翻杜达耶夫政权,成立俄辖政府。不甘心解甲归田的[[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参加了杜达耶夫领导的车臣反政府武装,被任命为部队总参谋长。[[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军事能力在车臣分离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有报道说,1995年在格罗兹尼争夺战中,他指挥的部队一夜之间打死数百名[[俄罗斯]]官兵。 由于他擅长排兵布阵,为击败俄军立下“汗马功劳”,很快就成为杜达耶夫面前的“大红人”。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不仅在战场上“骁勇”,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1996年8月,经过与[[俄罗斯]]前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的艰难谈判,双方签订了关于确定俄联邦和[[车臣共和国]]相互关系基础原则的声明[[(哈萨维尤尔特协议)]],[[俄罗斯联邦]]与车臣停战。  1997年举行的车臣总统选举中,[[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以高票当选。 但好景不长,1999年8月,车臣非法武装在[[俄罗斯]]境内制造一系列恐怖活动,迫使[[俄罗斯联邦]]出动10万大军,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2000年1月底,[[俄罗斯]]宣布[[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为“非法总统”。 此后,他成为车臣非法武装的3大头目之一,组织和领导车臣非法武装与俄军对抗,并不断在境内制造恐怖事件,在车臣内外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 在剿匪行动中,[[俄罗斯]]方面加紧对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追捕。 近几年不断传出[[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被“炸死”、“炸伤”的消息,但从未得到证实。  2004年9月1日,他与车臣非法武装的另一个头目巴萨耶夫策划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学校劫持人质事件,俄当局随后悬赏约 1000万美元缉拿他们。 其后,车臣强力部门对[[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发动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加大了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围剿力度。 2004年10月,有消息说,[[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在被围困的情况下,企图同有关方面接触,准备投降,但最终此事并未成实。[[俄罗斯]]对他的围追堵截持续进行。 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总统阿尔哈诺夫2005年2月8日曾发表声明,敦促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向护法机关自首。 2005年3月8日,[[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反恐行动指挥部发言人沙巴尔金少将宣布,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当天被打死。 后媒体相继公布其被击毙后尸体的照片。据俄联邦车[[臣共和国]]政府第一副总理卡德罗夫介绍,[[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是在俄联邦部队实施的特别行动中被其保镖误伤而死的。他说,[[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及其同伙被包围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地窖内,他的保镖因动作不慎致使枪械走火,造成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当场死亡。 '''总统梦''' 现年53岁的[[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素有“高加索之狐”的称号,年轻时在[[苏联]]军队服役。[[苏联]]解体后,[[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回到车臣,并成为杜达耶夫反叛武装的参谋长。 1997年,他当选为车臣[[第二任总统]],但是很快被[[俄罗斯]]政府宣布为非法。从那以后,[[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就率领武装分子转入地下,继续和俄罗斯武装对抗。 俄罗斯政府指责[[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策划了2002年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和去年9月的“[[别斯兰人质事件]]”。 但是[[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一直予以否认。 别斯兰事件后,[[俄罗斯]]政府悬赏约一千万美元捉拿他,并加紧围剿车臣非法武装。 上个星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要求和俄政府谈判,以结束战争,但是遭到了[[普京]]的拒绝。 [[苏联]]解体以来,车臣一共产生了四位总统。 第一任总统杜达耶夫被[[俄罗斯]]导弹炸死;第三任总统扬达尔比耶夫因为坚持车臣独立而在2月被炸死在卡塔尔。第四任总统卡德罗夫去年5月被车臣激进分子暗杀。第二任总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也没有逃脱死于非命的命运。 '''查证死讯'''  最早透露[[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死亡这一惊人消息的是俄军驻北高加索地区军队发言人伊利亚·沙巴尔金。 他在8日告诉媒体说:“我确认[[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已经在托尔斯泰-犹尔特村被击毙。”沙巴尔金没有透露更多细节,只是说,村中发生了交火,[[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被击毙时正躲在村内一幢建筑物下的掩体里。 此后不久,[[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出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向俄总统[[普京]]汇报的画面。帕特鲁舍夫说:“我们在托尔斯泰-犹尔特村展开了一次特殊行动并取得成果,国际恐怖分子、车臣非法武装头子[[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被击毙。” 他还说,4名与[[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关系密切的同党在行动中被抓获,没有任何俄军人员在战斗中受伤。[[普京]]则要求帕特鲁舍夫再去复查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并要求他采取更多行动,维护车臣人民和俄罗斯人民的利益。 '''凄惨场景''' [[File:阿斯兰·马斯哈多夫3.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6636576474&di=ce55061eab7ed13141a3a22260d515dd&imgtype=0&src=http%3A%2F%2Fphoto.sohu.com%2F20050309%2FImg224593925.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sohu.com/20050309/n224593923.shtml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马斯哈多夫已经被打死]]] 电视台同时播出了显示[[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尸体的画面。 画面中,上身赤裸的[[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躺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双眼紧闭,头发散乱;此外,他的左眼乌青,眼下还有一块明显的伤痕,左耳则有流出的血迹;他的右肩和腹部,有两块并不严重的伤痕;在他的身下和旁边,则是一摊血水,不远处还放着一个水桶。 显然,俄军方对他的尸体进行了清洗和处理。电视画面还播出了[[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藏身地点,那是当地一户居民家的地窖。地窖位于两米深的地下,有一个窄小的入口和通道。 在画面中,还有一名身穿迷彩服,头戴黑色头罩的俄军士兵在清查战利品。他检查了一些散落的枪支以及一些日常用品,其中有[[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经常戴在头上的绒帽,他还从一个包里掏出一面“[[车臣国旗]]”。 当天深夜,车臣分裂势力也证实了这一消息。[[阿斯兰·马斯哈多夫]]驻[[伦敦]]“特使”艾哈迈德·扎卡耶夫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俄罗斯]]特种部队在特别行动中打死的正是马[[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与此同时,他对路透社记者强调,[[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之死对武装分子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们将在近期选出一位新的领导人,继承[[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职位。 === 死因逻辑 === 俄罗斯官方虽然宣布了[[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死讯,但是却并未透露特别行动的细节,而且对其死因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目前,有关[[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死因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1.俄军炸死说'''  按照[[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反恐行动指挥部发言人沙巴尔金少将的说法,[[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是在俄联邦武装力量实施爆破时被炸死的。 沙巴尔金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说,俄联邦武装力量在托尔斯泰-犹尔特村执行搜捕任务时发现了一个混凝土地窖,[[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和他的几名手下就藏在那里,并且试图负隅顽抗。 为了冲进地窖,联邦部队不得不进行爆破,[[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当场被炸死。[[File:阿斯兰·马斯哈多夫45.jpg|缩略图 |右|2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6637787411&di=e2d3da2a2502ebbc5ff0f739e263252e&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2.sina.com.cn%2Fdy%2Fw%2F2005-03-10%2F1110413648_CcaqVG.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sina.com.cn/w/2005-03-10/08145318236s.s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2.保镖误杀说''' 然而,车臣第一副总理拉[[姆赞·卡德罗夫]]的说法完全不同。 他对[[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称,其实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并不是被俄军打死的。俄军士兵开始试图活捉[[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而且似已成功,但[[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却被身边保镖一不小心走火打死了。他透露,[[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似乎试图投降,以换取在车臣安全部队中的一个高级职位。 '''3.叛匪内讧说''' 俄罗斯[[《生意人报》]]则指出,[[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既不是死于爆炸,也不是死于保镖误杀,实际上死于[[内讧]]。 据报道,俄内务部得到消息,[[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藏在托尔斯泰-犹尔特村。俄联邦部队赶到该村,将包庇[[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村民抓了起来,通过他找到[[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及其手下躲藏的地窖。俄联邦部队向地窖内喊话,希望他能够缴械投降。但[[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本人拒绝投降,他的保镖因此打死了他,自己则出来投降。 '''4.小卡报仇说'''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早在两天前就已经被拉姆赞·卡德罗夫(小卡德罗夫)的手下击毙。
众所周知,小卡德罗夫的父亲、车臣前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死于车臣叛匪的恐怖袭击,消灭匪首、替父报仇,是小卡德罗夫最大的心愿。
中文名 俄罗斯“[[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称,小卡德罗夫得知了[[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藏身地的密报,立即派特种部队采取行动,在一阵短暂的交火之后,当场击毙了[[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此后,小卡德罗夫向联邦当局通报了此事。
出生地 由于这在车臣人眼里是一种耻辱,因此小卡德罗夫决定不把打死[[阿斯兰·马斯 萨克 多夫]]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而推说是[[阿斯兰·马 哈多夫]]的保镖走火打死了自己的大仇人。
== 出生日期 1951年 分类格式 ==
职 业 车臣总统{{Reflist}}
1997年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 [[Category: 军政人物]]  [[Category: 总统 ]]
3,254
次編輯